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均 《今日教育》2006,(3):23-23
一、设计意图: 有一次,孩子们洗手回到教室,有个孩子用湿于在黑板上点点、画画,然后惊喜地叫起来:“看!这是小蝌蚪,这是小花……”这时,许多孩子都飞舞到黑板前你争我抢地画了起来,画出许多似像非像的水印画。随着时间的推移,令孩子兴奋不已的画面渐渐消失,孩子们开始失望起来。感受着孩子们的好奇和兴致,便尝试设计了本次活动。  相似文献   

2.
“O”的故事     
小山羊今年9月1日刚好满6周岁,妈妈带她到森林小学报名,结果编在一年级2班就读。 这天,森林小学一(2)班上数学课。大象老师一走进教室,就用长鼻子在黑板上画了个大大的“0”,然后问大家:“这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一、课上激趣,让思维天马行空随着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我走进了五(四)班的教室。简单的问候之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方框,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个经典的故事:美国教师要孩子画苹果,是提着一篮苹果走进教室,一个学生发一个,孩子们可以摸、闻,甚至咬上一口,孩子们第一次画出来不像苹果,第二次也不像苹果,第三次画出来才像苹果;中国的教师是拿着一支粉笔,一边在黑板上示范一边讲解要领,学生一次就成功,个个画得像苹果。反思这两种做法:我们是去关注过程,还是去关注结果。通过画苹果孩子真正收获了什么?我们认为:美术课堂,应该给孩子一只“生活中的苹果”。  相似文献   

5.
【案例】国庆节前夕,当我循着笑声走进所带班级六(2)班教室时,我发现教室内花团锦簇,彩带纵横,孩子们脸上满漾着笑容,教室前面的黑板上赫然写着:“祖国母亲,祝您生日快乐!”  相似文献   

6.
我说的一瓶红墨水和一篇议论文是我小学生活中发生的两件事,也是我小学生活的两个转折点。我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走进校门的,就读的是邻村的一所小学(因为离家较近)。我的上半段小学生活算是一帆风顺的,学习成绩一直靠前,但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的一件事彻底打破了这可爱宁静的小学生活。记得那是一天下午的第二节课,新任的数学老师怒气冲冲地走进教室,敏感的我和同学们都知道“暴风骤雨”即将来临,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寂静下来。果然,数学老师一声不吭地在黑板上写下几道题,喊几位学生到黑板前板演,不幸的是我的同桌被选中。选中的学生多是差生,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少儿教育到底落后美国几年?这是一个无法定量回答的问题,这种差距体现在两国少儿语言教育的一个个细节当中.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作为正式教师走进美国小学教室时的情形:没有黑板、没有课本,孩子们坐在地上,姿态各异,不时还会有孩子自顾自的走出教室去厕所……近乎无序的课堂,让我一时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8.
李玉柱  颜秀云 《教师》2012,(21):1-1
前不久,我们到一所小学调研,随机走进一间教室,里面没有教师上课,但孩子们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全班同学姿势统一,两只胳膊放在桌上,小脸朝向黑板,几乎目不转睛,桌上课本更是放得不歪不斜,甚是板正,  相似文献   

9.
每天早上,走进四(8)班教室,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孩子们进教室后的第一件事是从书包里掏出一张小纸条贴在黑板上。随着学生们陆续到来,黑板上的小纸条也多起来,等学生都到齐了,黑板上便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小纸条,好像一面面小彩旗。下课铃  相似文献   

10.
山里学校     
18岁那年,我师范毕业,分配到大山里的一所小学任教。记得那是一个露珠晶莹的早晨,在熹微的晨光中,我走进了村小满是尘土的教室……白天,在那块斑驳的黑板前面,我教山里孩子读拼音,认生字,背诵古诗,教他们做算术,直到最后一遍钟  相似文献   

11.
周俊 《湖北教育》2011,(10):48-50
这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两层教学楼夹在四周林立的民房中,丝毫不起眼儿。走进教室,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正平心静气,饱蘸浓墨,在纸上认认真真地练着字,举手投足间充满了精气神。教室的黑板上、墙面上到处张贴着学生的作品,作业本里、请假条中也随处可见书法的痕迹。  相似文献   

12.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小学一年级教室的黑板上画一个圆圈,然后问:这是什么?同学们回答踊跃,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月饼,有的说是苹果。答案颇多,五花八门。后来他又在初中三年级教室的黑板上画了同样一个圆圈问:这是什么?几乎异口同声说:到一定点的距离为一定长的点的轨迹。这位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之一是:我们的学校在教给学生一定知识的同时,在某些方面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在中学几何里有一个例证:过一  相似文献   

13.
国庆前夕,当我循着笑声走进教室时,我发现教室内花团锦簇,彩带纵横,孩子们脸上满漾着笑容,教室前面的黑板上赫然写着:“祖国母亲,祝您生日快乐!”  相似文献   

14.
正父子两代不一样的童年我的小学,是在一所农村小学上的。说是学校,其实就是村里三间不用的仓库。教室窗户上糊着塑料薄膜,风吹过会发出哗啦啦的响声,课桌是用砖块和木板垒起来的,很窄,也不稳,黑板就是一块刷了黑漆的门板。记得当时是复式课堂,两个年级的学生在一间教室里上课。教我们的是一位黑瘦的男老师,他先教一年级认字,二年级的同学在外面玩;然后教二年级的同学数学,一年级的同学在教室外面玩。接下来  相似文献   

15.
小学美术第二学段是指小学三、四年级的美术学习阶段。凡教过小学三、四年级的美术教师 ,无不叹息孩子们的创作画束手束脚 ,敢说敢想而不敢画。分析其原因 ,是由于十来岁左右的孩子思维进入一定程度的理性思维 ,而“眼高手低”是学习美术的通病。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们不屑于再画一、二年级时期画的“意象化”作品 ,往往会因画不像头脑中的形象而弃笔不画。在此阶段 ,如果教师未抓住契机去引导孩子进入新的绘画境界 ,那么我们可爱的“小画家们”就只能在艺术路途中昙花一现。引导孩子们渡过这段所谓“困难时期”最好的、最有意义的方法 ,不是临…  相似文献   

16.
德育简讯     
走进一年级教室准备上音乐课,孩子们正在玩捉迷藏。一个孩子眼睛上蒙着红领巾,一下子摸到了我,孩子们笑了,我没笑。  相似文献   

17.
秋日的一个午后,去一所乡村小学听课.走进一年级的教室,我看见只有20来个小不点端坐着,教室显得很宽敞.语文教师很年轻,而且长相清秀、声音甜美. 藤椅安放在教室最后边.其实,我更喜欢坐到孩子们中间,于是,我习惯性地把椅子挪到一个小女孩旁边.女孩的同桌是个很活泼的男孩,他冲我笑了笑,而女孩山泉般清澈的眼睛里掠过丝丝紧张和不安.  相似文献   

18.
用好手中的“双刃剑”走进三年级的课堂,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在问孩子们:“看到美丽的彩虹,作者想到了彩桥、仙女,想到了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同学们,你们又会想到什么呢?同桌先互相说说。”孩子们听的听、说的说,教室热闹起来。讨论后老师要求以同桌为单位汇报,同学们争先恐后,  相似文献   

19.
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走进美国、加拿大小学一、二年级的课堂,就象进了我国的幼儿园,教室布置得多姿多彩,有动物画、植物画以及小学生自办的画展。上课时坐在地毯上,教师边讲边提问,一会让学生做游戏,一会给学生讲故...  相似文献   

20.
学会放手     
近期学校要检查教室黑板报。上一期黑板报《欢度春节》是请美术老师策划的,内容是一串鞭炮、两个红灯笼,很喜庆。但这幅画的时效性太强,不适合再用了。我把黑板擦干净,开始设计下一期黑板报的内容。我拿来彩色粉笔,动手在黑板上画起来,孩子们好奇地围过来。文浩小声说:“老师,我来帮你吧。”“你会画什么?”“我会画小草、小花。”我把一支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