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化肥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及走势分析(Ⅱ)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分析种植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不同作物体系化肥消费水平,并核算了化肥在不同作物上的分配。最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定量研究了中国化肥消费对作物结构变化的弹性。结果表明,中国氮、磷肥消费已达到较高水平,氮、磷化肥施用面积比例分别达到87%和66%,大部分作物氮使用量超过了100kg/hm^2,磷肥超过80kg/hm^2。相对而言,钾肥施用水平略低,施肥面积比例仅43%,大部分农户很少使用钾肥。中国氮、磷肥用量较高与有机肥施用较少有关系。由于作物间施肥水平差异较大,作物群体变化对化肥消费的影响很大。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已经下降到63%,粮食作物化肥消费比重已经下降到46%,而经济作物(尤其是果菜)已经成为化肥消费的主体。从种植结构弹性系数来看,粮食作物面积比例大,化肥消费总量对其面积变化的弹性要大于经济作物,但不同化肥品种对不同作物面积变化的弹性有一定差异。未来粮食作物面积会保持稳定,而高耗肥的经济作物面积会继续增长,因此全国化肥需求会进一步增加,尤其是施用水平较低的钾肥需求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相似文献   

2.
水稻生产农药使用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全国稻区分布广阔:东至台湾省,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省。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为4.3亿亩,总产量约为1.89亿吨。随着生活品质以及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水稻农药的使用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农民在农药的使用,选择上值得调查,我以某市为主,对某市的几个水稻主产区的农药使用情况做调查,包括化学农药的使用率,以及生物农药的使用率上做出了调查,也在农药的使用现状,农药的剂型种类,普遍使用的农药方面做出了调查,也提出了使用的农药在水稻的种植中所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主要粮食生产的化肥削减潜力及其碳减排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前提下,减少化肥不合理使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测土配方施肥是兼顾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科学施肥方法,本文在中国粮食作物区域大配方施肥数据的基础上,系统测算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投入的削减潜力及其碳减排效应。结果显示,满足当前粮食产量水平下,全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主产区化肥投入可削减814.1万t/a,占主产区三大粮食作物化肥使用量的27.6%,小麦、水稻和玉米化肥使用可分别削减36.9%、28.1%和16.7%;三大粮食作物化肥使用削减可减少碳排放1 045.9万t/a。建议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建立配方肥生产服务中心,出台配方肥使用补贴,创新补贴方式和推广模式,构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大数据平台。  相似文献   

4.
中国小麦、玉米碳足迹历史动态及未来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钰乔  濮超  赵鑫  王兴  刘胜利  张海林 《资源科学》2018,40(9):1800-1811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研究的热点问题,小麦、玉米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分析小麦、玉米生产碳足迹的时空动态和中国相关农业政策对小麦、玉米生产的温室气体减排的引导效果对于合理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对2005—2015年中国小麦、玉米生产碳足迹进行了核算,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种植业结构及化肥、农药调整政策模拟分析了不同玉米种植面积和不同单位面积化肥及农药施用量等4种情景下2020年小麦、玉米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和单位面积碳足迹。研究结果显示:2005—2015年小麦、玉米生产的单位面积碳足迹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均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 (P < 0.05);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缩减种植面积,优化化肥、农药投入能够有效降低小麦、玉米生产的碳足迹,实现(168.89~ 560.07)亿kg CO2-eq的减排潜力。因此建议构建科学施肥技术体系,提高农资投入品的利用效率,以实现中国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5.
1农业面源污染途径在农业面源污染中,污染物存在形态主要表现为溶解态(如氮磷)、颗粒态(如土壤颗粒)和固态(如作物秸秆、农膜),主要来源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土壤颗粒、农药、化肥流失、废弃农膜、畜禽养殖排污、作物秸秆、农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其污染环境途径主要有以下四种:  相似文献   

6.
土地经营规模对化肥使用效率的影响——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经营规模对化肥使用效率的影响,并回答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能否提升化肥使用效率、实现化肥零增长目标,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据江苏省微观农户调查数据,在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水稻种植户的化肥使用效率及各项要素产出弹性的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进一步对化肥使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高效利用化肥的对策。研究发现:江苏地区化肥使用效率平均值仅有0.53,大约有47%的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没有被作物有效吸收;土地经营规模对化肥使用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性,规模扩张前经营面积较大的农户在转入土地后,化肥使用效率提高,而规模扩张前小规模农户在转入土地后,化肥使用效率降低,化肥浪费现象严重。由此可见,江苏省化肥使用效率总体偏低,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扩大经营规模有助于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基于以上分析的政策启示为:应促进分工经济下农户化肥施用成本降低,引导小规模农户主动吸纳施肥环节的外包服务,从而减少"一次多量"的施肥倾向;加强精准施肥技术推广,降低农户"非意愿性"过度施肥;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进一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稻生产的碳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农业生产对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影响,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而稻田又是CH_4的主要排放源,因此研究其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具有意义。本研究基于2004-2014年水稻生产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碳足迹评价方法核算了中国水稻生产碳足迹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水稻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面积碳足迹呈逐年增长,而单位产量碳足迹则出现下降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21.24亿kgCO_2-eq、32.58kgCO_2-eq/hm~2和-2.82kgCO_2-eq/t;②不同省份由于水稻生产条件差异,其碳足迹存在较大差别,如年均单位面积碳足迹最高的江苏达7411.91kgCO_2-eq/hm~2,最低的黑龙江为4305.87kgCO_2-eq/hm~2;③年均单位产量碳足迹方面,最高海南为1419.35kgCO_2-eq/t,最低吉林为602.12kgCO_2-eq/t;④综合比较单位面积与单位产量碳足迹发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广西、广东、福建等),华中双季稻稻作区(江苏、湖南、江西等),其单位碳足迹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⑤水稻生产碳足迹组成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为稻田CH_4排放,达85.05%,农资投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仅占14.95%,其中化肥投入占总碳足迹的10.25%。最后,本文建议通过改进农田管理措施(如间歇性灌溉、改进施肥、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水稻机械化生产效率来有效减少水稻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8.
梁志会  张露  张俊飚 《资源科学》2022,44(8):1533-1544
已有研究主要从要素禀赋相对稀缺性视角来考察农户化肥用量差异,但普遍忽视了稀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潜在影响。本文在理论层面阐明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影响农户化肥用量决策的内在机理;进一步地,基于湖北省2016—2019年水稻种植户的独立混合截面数据,运用KV-IV估计方法和拓展回归模型估计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农户化肥用量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①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对农户化肥用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②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主要通过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户经营能力的匹配度,即土地要素配置效率作用于农户化肥用量决策;③土地要素市场不完全使相关要素市场的发育具有重要的资源配置意义,农户通过从事非农活动和购买生产性服务实现要素匹配,显著增强了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改善带来的化肥减量施用效应。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为解释农户要素投入偏向提供一种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视角,有助于测度与诊断农业生产化肥高量乃至过量施用现象的根源与机制,实践意义在于为推进化肥减量施用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徐卫涛  张俊飚  李树明  周万柳 《资源科学》2010,32(12):2407-2412
实现农业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循环农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基于农户经济学的视角,以山东、山西、湖北三省的农户化肥投入为例,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研究循环农业中的农户减量化投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只有"增量使用"和"减量使用"化肥两种选择下,大部分农户倾向于减量使用化肥;此外,农业生产决策者性别、家庭耕地面积、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政府技术支持力度等因素对农户的施肥行为均有显著影响。为了进一步激励农户在生产过程中减量使用生产资料,提出了重视对农业生产大户和妇女引导、提高农户对循环农业的认知程度、加强政府技术支持力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农村环境污染是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的无节制使用和废弃物污染、水环境恶化造成的。治理农村环境污染,应树立农业发展的科学生态观,积极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建设农村小环境等项措施。  相似文献   

11.
1佛寺水库面源污染问题佛寺水库流域影响水库水质的主要面源有:农业肥料中养分流失及农药对水体的污染;由水土流失带来的沉积物养分对水体的污染;畜禽粪便养分对水体的污染;旅游业开发带来污染。1.1过量使用化肥及农药对水库水体的污染化肥对农业的贡献是无可争议的。合理使用化学肥料对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与中国粮食安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粮食安全压力是当前全世界特别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粮食安全压力的基础是提高粮食总产,粮食总产是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共同决定的,而在中国由于耕地面积的限制,粮食总产的增加只能依靠单产的提高。化肥养分资源是粮食中的粮食,化肥在粮食单产增加中的贡献占到了50%,但是近年来由于地区间、农户地块间和氮磷钾养分间投入的不平衡,化肥养分的整体投入水平过高,以及忽视化肥养分以外土壤养分的变化、有机养分的补充和环境养分的贡献极大地限制了化肥养分增产效应的发挥,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化肥用量从64.9kg/hm^2增加到274kg/hm^2,而化肥偏生产力(作物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的比值)从42.1kg/kg逐渐下降到16.9kg/kg。加强国家层次的养分资源宏观管理,重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切实抓好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推广和农化服务工作,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户的密切配合,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成为实现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免征农业税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伟  吴群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08,30(6):932-938
以对全国14省25县(市)496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免征农业税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农户在扩大土地利用规模、增加土地投资、进行土地改良、减少抛荒(撂荒)、提高农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总体意愿大为增强;农户土地投入明显增加,但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户主文化程度的影响,这种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绝大多数农户种植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面积有较大变化,但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面积变化不大,以郊区农户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变化也有限;农业税免征后,农户防止土地退化的措施增加,但仍倾向资金需求较少的手段。最后结论认为,免征农业税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在短时间内,农户土地利用的意愿和行为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积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文化水平和改善土地的利用条件。  相似文献   

14.
鲁飞 《华夏星火》2020,(4):60-63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深入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8年,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双双实现零增长。自2019年开始,化肥农药行业开始由“零增长”时代进入“负增长”时代。在我国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大环境下,长青股份经营业绩却实现了持续增长。长青股份日前发布业绩快报显示,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13.31%,净利润较上年增长16.20%,这是长青股份连续第三年实现营收及净利润两位数增长。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生产性废弃物资源处理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琳莉  张俊飚  何可  田云 《资源科学》2014,36(9):1925-1932
本文基于湖北省农村地区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户对农膜、农药瓶及化肥包装物等农业生产性废弃物处理方式的选择,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农业生产性废弃物资源的回收利用行为主要受到农业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是否参加循环农业相关培训以及是否建立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影响。其中,农户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是否建立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以及是否参加循环农业相关培训对农户回收行为的影响方向为正;务农年限对农户回收行为的影响方向为负。因此,增加农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建立,组织农户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农户农业收入以及提升农户的受教育水平,都将引导农户选择科学环保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回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农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农业以无机物的大量投入为标志,并使用成千上万的化学合成物质;生命科学的尖端成果如转基因技术也"入侵"农业.当前,农药、化肥、除草剂、添加剂、农膜、转基因是现代农业的"六大要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湖北省农村地区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户对农膜、农药瓶及化肥包装物等农业生产性废弃物处理方式的选择,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农业生产性废弃物资源的回收利用行为主要受到农业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是否参加循环农业相关培训以及是否建立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影响。其中,农户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是否建立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以及是否参加循环农业相关培训对农户回收行为的影响方向为正;务农年限对农户回收行为的影响方向为负。因此,增加农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建立,组织农户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农户农业收入以及提升农户的受教育水平,都将引导农户选择科学环保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回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区域农作物化肥施用的碳排放趋势演进规律与减排潜力对于合理制定农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和农业部"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区域大配方与施肥建议"中各地区的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化肥投入类型及其数量等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测算并分析2005-2013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碳排放时空演变与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①江苏,安徽,宁夏,甘肃和山西的玉米,湖北,陕西和宁夏的小麦,辽宁,山东,江苏,浙江,陕西和湖南的水稻,其化肥施用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下降明显;②黑龙江,吉林和新疆的玉米,云南和河南的小麦,吉林,广西和云南的水稻,其化肥施用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不降反升;③与测土配方施肥情形相比,在2013年,江苏,陕西,湖北,贵州,广西和云南的玉米,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河北,四川,云南和江苏的小麦,湖南,江苏,海南,安徽,云南,广东和广西的水稻,其化肥施用的单位产品碳排放量偏高;④全国玉米化肥施用碳减排潜力约574万t CE,集中在黑龙江,辽宁,吉林,山东,内蒙古,陕西,云南,贵州和广西;⑤全国小麦化肥施用碳减排潜力约475万t CE,集中在河北,江苏,山东和河南;⑥全国水稻化肥施用碳减排潜力约206万t CE,集中在湖南,广东,广西,江苏和江西.最后,结合实地调查,本文提出应在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碳减排潜力大的区域,通过政策激励和市场化运作,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协整分析的黑龙江省低碳农业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帅  陈红  池佳 《软科学》2013,27(2):81-85
在分析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的基础上,选取了黑龙江省近20年的相关数据对直接影响其农业产值的主要因素进行协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化肥、农药和农膜为影响农业产值的主要因素,且三要素的投入也是增加农业生产碳排放的主因,通过计算吸收碳排放所需的森林面积,指出应协调森林和耕地面积增加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使农业产值增加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我国水稻生产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水稻生产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施肥方法不当、肥料用量不当、农药用量不当、施肥技术不先进等,导致出现大量甲烷气体排放、地下水污染、径流污染等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研制出了膜下滴灌水稻栽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甲烷气体排放,降低了化肥、农药的污染,促进了水稻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