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大利 《考试周刊》2010,(20):29-30
“禁忌”一词在国际学术界统称为“塔布”,它源于中太平洋波里里西亚群岛土语,英语音译为Taboo,现在已成为人类学、民俗学通用的词语。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禁忌的产生、存在和延续有着明显的历史和社会文化根源,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禁忌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大相径庭。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禁忌语有助于交流。避免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2.
禁忌指的是在某种文化中因宗教、种族、习惯等原因不能做的事及不能说的话,即犯忌讳的行动和言语。英文中的禁忌(taboo)一词来自波利尼西亚的汤加语,意为需特别注意的东西。总的来说,禁忌包括两方面:一种是人们不得随意使用、接触、冒犯的神圣的事(物),另一种则是人们不得随意接触的不祥的事物。  相似文献   

3.
纳日碧力戈,全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首位长江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2014年任《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学术顾问。纳日碧力戈教授主要从事社会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和田野实践,尤其关注族群理论和象征符号。主要学术成就有:(1)长期致力于“语言和文化之间搭桥”,在民族和族群研究中首次尝试建立中国族群研究的“符号学派”,对该领域产生重要学术影响,其理论创新及成果.对于多民族国家保持民族团结和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处处与社会发生密切关系,不管社会生活中出现什么现象、事物,语言中就会出现相应的词语。在人类社会交际中,人们对某些事物、现象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意说,就产生了语言的禁忌现象。在中国,这种语言现象叫“忌讳”,在英语国家则叫“塔布”(linguistictabno)。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社会制度、文化习俗、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不尽相同.有的甚至差异很大,人们对于禁忌语的感受和表达也就不尽相同。这样,语言禁忌在汉英语言和中西文化之间会产生差异。本大拟就汉英语言禁忌的异…  相似文献   

5.
多音字中有许多词语只在表示某种特定意思时读另外的音,其他情况下读音相同。如“巷”只在表示“采矿或探矿时挖的坑道”时读hàng其他情况下一般都读xiàng。我们暂把这种现象称为多音字中的“惟一”异读现象。很明显,一个存在“惟一”异读的多音字,只要记住这个异读的特殊的情况,辨析其读音时便再也不会因其多音而难以推断了。经总结,这类“惟一”异读情况一般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6.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语汇,常常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探究语言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如何息息相关,这就是语言学的新领域,也就是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的领域.我们在这种研究中,即从语言现象的发展和变化中,能够看到社会生活的某些奥秘.”各种语言的语汇中都有禁忌语、委婉语和吉祥语.禁忌语与社会现象“塔布”(禁忌)息  相似文献   

7.
浅论人地名翻译的“信达雅”康志洪人地名翻译中颇有些令人困惑也引人深思的现象。例如,为什么西非国家IvoryCoast(法语名称是CtedIvoire)在80年代中期以前国内长期沿用的意译“象牙海岸”要按法语音译成今天的“科特迪瓦”?为什么大洋洲的N...  相似文献   

8.
《天津教育》2009,(2):12-12
山东省教育厅出台意见,进一步规范中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提出,要逐步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名称,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理顺中等职业学校的名称。今后不再使用“职业高中”“高级职业学校”“成人中专”“职工中专”“农民中专”等名称,一校多名的一般只保留一个。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包括新建中等职业学校)名称统一规范为“市(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相似文献   

9.
概述 民俗文化是指以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为写作对象的文学形式。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它一诞生就带有社会性、整体性的特点,这就是因为它是民众的意愿和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在特定时空中的一种集体体现。 民俗一词在近代以来作为一个固定的学术名词而普遍使用,还是在1846年之后。该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W·J·Thoms)正式提出了“民俗学”这个学术名称。我国是在“五四运动”以后引进这一门新兴学科的。 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用“民间的风俗”来解释民俗一词的含义较为确切。理由是: 首先,“民俗”突出了“民…  相似文献   

10.
“文化”     
《历史学习》2008,(9):17-17
所谓“文化”,按照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的说法,即“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这一定义至今仍然受到广泛认同,并成为人们判断文化道德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界“奥林匹克大会”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于2009年7月27日至31日在我国云南省昆明市成功举办。本次大会主题为“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来自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4 3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共组织了165场学术专题研讨、22场影视专题会议、23部人类学影片展映和6个展览活动,有5位国际权威专家和14位著名学者在会上分别做了主旨演讲和名家讲座,  相似文献   

12.
所罗门群岛及其名称的由来□徐麟(山东曹县四中)打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在西南太平洋、新几内亚岛东面,美拉尼西亚岛群的一部分被称为“所罗门群岛”,这座群岛由6个比较大的岛及900多个小岛组成,散布于赤道稍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面上,自西北向东南排列,...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各国中,常见报纸报道:某地下了谷雨、豆雨、鱼雨、红雨、黄雨等“怪雨”.那么,这些“怪雨”是怎么形成的呢?天下雨时,夹杂着谷子、黄豆、鱼和其他东西落到地面,我们习惯地称为“怪雨”,产生这些“怪雨”的原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人类造成,二是自然力量形成.人类造成的“怪雨”,主要是运输工具损坏,使物体从高空撒落掉到地面.如用飞机运稻谷时,由于麻袋损坏,谷物就不断地从飞机上掉下来(这类事故较少);也有些人为了宣传迷信或达到某种目的,故意用飞机在高空向地面撒东西.自然现象造成的比较常见:在下雨前,地面…  相似文献   

14.
“喀斯特”又称为“岩溶”,是地球上的一种地貌形态和地质现象.喀斯特一词原来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里亚半岛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当地人称为kras,德语叫karst,为石头之意.18世纪初,欧洲人使用了德语karst一词.19世纪末,南斯拉夫学司威依奇首先对喀斯特高地进行了研究,他借用“喀斯特”一词作为石灰岩地区的一系列溶蚀作用过程和产物的名称,现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专门术语.  相似文献   

15.
教育叙事:数三角形的认识封闭及其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认为某些知识(或某种方法)不能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实际上却是可以解决的,那么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认识封闭现象,又将这种“把不会当不能”的认识称为封闭认识.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个认识封闭现象.  相似文献   

16.
“常常”、“往往”是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副词。“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由于二者词性相同,且都可表示在特定的条件下或特定的时间、地点、对象中总是出现某种情况,所以不少人使用时往往很  相似文献   

17.
《新疆民汉语言接触影响圈层规律研究》是一本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突出的关于语言研究的学术专著,文章从语言学与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的相似性对该学术专著进行了评介,并指出了其三个重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张春 《宜宾学院学报》2009,9(7):103-104
一般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认为,Chinglish(“中式英语”)是一个贬义词,但从正确的语言和语言学习观来看,“中式英语”只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含有某种令人不快的意思。就本质而言,“中式英语”并无褒贬色彩,因为它仅仅反映了一个语言学习和使用的客观事实。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外国人可以理解的“中式英语”不仅被广泛接受,而且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禁忌语是指由于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原因,在特定的时间、场合下,避免使用特定的语言或文字。日汉两语中都包含着丰富多彩的禁忌语,其中以“生·死”方面的禁忌语为日常最常见的禁忌语之一。  相似文献   

20.
《广西教育》2009,(8):26-26
课程统整(常被称为课程综合化、课程整合)是当今时代课程改革的趋势。西南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段俊霞等在《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1期上撰文介绍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学者布鲁德提出来的课程统整实在模式:布鲁德认为,任何一项特定的实在经验(实在是指必然发生的、相生或互斥的、某种奈件下及不可测的情形下发生的事件或现象,而不包括那些惯常发生的一般事件),都无法脱离五大要素:时间(when),环境(where),行动者(who),思想(what),行动(how)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课程统整实在模式就是以课程经验为课程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