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儒道精神的入世和出世,是中国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儒家成就了中国人的道德生命,道家完善了中国人的艺术生命。音乐作为思想文化的载体,背负着儒道两家的精神。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古老的音乐形式,承载着圣贤哲人的人生哲学和艺术精神,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和对人生态度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弃、性灵升华并建构了匠心独运的人生化、艺术化、审美化、愉悦化的“南山人格”模式的审美妙境。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诗歌描摹的花卉草木、飞禽走兽、山水园林、南亩躬耕、书琴吟咏、饮酒闲居等诸多田园意象似乎皆饱含着诗人生命心语的真情表白。观乎陶诗虽说在某种程度上承继了儒、道、释三教哲思的文化观照且蕴藉着孔、老、佛的学说兼修的思想特质,然则实质上却以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达求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的生命超越、辩证扬弃、性灵升华并建构了匠心独运的人生化、艺术化、审美化、愉悦化的"南山人格"模式的审美妙境。  相似文献   

4.
课程与文化密切相关,课程既承载着文化又建构着文化.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和建构的文化是一种规约性的文化、工具性的文化、霸权性的文化、封闭性的文化、知识性的文化和静态性的文化,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课程所承载和建构的文化则是一种人本性的文化、生命性的文化、自主性的文化、开放性的文化、生活性的文化和动态性的文化.  相似文献   

5.
汉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块魂宝,是炎黄先祖思想智慧的结晶。自苍颌据伏羲画卦之义始创汉字,至今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汉字的发展虽经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但仍保持着人类原始的构字思想与旺盛的生命活力。这要归功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尤其是易经宇宙生命思想,它是中国汉字构造思想的主要根据。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易经宇宙生命思想的基础,它主张人法地、地法天、无法道、遵法自然。这一传统思想始终制约着汉字的造字思想,历经数千年而不变。因此,中国汉字是研究人类文化历史的活化石。笔者根据这一思想,利用汉字的构造思想原理…  相似文献   

6.
施向军 《现代语文》2004,(12):22-23
强调语文教学要关注生命,是因为学生是一个个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也因为语文与生命活动,特别是与学生精神生命活动有着特别的亲缘关系--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国芳说:"国语不是训治之学,而是活思想问题,是川流不息的生命."确实,人的生命只要存在,就离不开交往,而在交往过程中所体现的感受、情怀、思想和创造力,又都无不显示着生命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使得语文这一思想交际工具总是强烈地跳动着生命的脉搏;语言文字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思想的溶剂渗透其中,语言不再是一件外套,而变成一个跃动着血肉的生命;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一个民族生命发展的历程,自古至今,奔腾不息,没有一个波澜不是生命的跃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生活是生命的轨迹,语文就在生活中与每个人的生命相随,陪伴终生.  相似文献   

7.
通过从生命角度对西方文化思想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哲学家、思想家对生命的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人的自然生命的关怀、呵护和人的价值的重视.他们的生命思想对我们如今的学校德育有以下几点启示:珍视生命;敬畏生命;生命体验;生命叙事;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8.
文化的核心是"人"。学校文化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精神成长、心灵的解放、思想的创新,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言语和气质。它不是悬浮于高阁之上的标新立异的空洞理念,而是扎根于学校现实土壤的生命意向、精神风尚、行为方式。学校文化只有熔铸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里、过程中,才能实现以文化人、成风化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育作为专门的母语教育在帮助人获得语言工具,发展人的高级心理机能,陶冶人的思想情操,促进入的文化创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在语文教育作为一个与文化对话和交流活动.在促进学生生命个体的总体生成方面.主要有以下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0.
儒家和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流,二者思想内容各异,但都对人的生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思想。儒家关注人的社会生命,道家关注人的自然生命,不同的关注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生命观。本文对其进行了具体分析,比较了二者在生命本质、生命存在、生命态度三方面的异同。儒道生命思想的互补性能够弥补各自生命观中缺失的部分,帮助人们形成健康和谐的人格,这对于关注教育对象生命质量和幸福感的当代成人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李德是元末明初南园诗社的重要诗人,是岭南诗派的开创者之一。其早期作品多写景悟道,艺术上讲究雕琢刻画。后期作品将人生体验与哲理思辨相融合,渐趋古朴沉郁。李德前后期诗风的转变,是其人生体验和时代诗风双转移以及岭南诗歌传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比较江左三大家及其以后诗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的诗派别五花八门,有世人所称的“江左三大家”;有主张“神韵说”的王士祯;有与王士祯齐名的朱彝尊;主张做诗注重“性灵“的袁牧;渊源两宋,却独树一帜的龚自珍……,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形式已不能与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诗界的革命便是自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文人禅诗,具有宗教(禅)和文学(诗)二重性,是文人在创作中融人禅悟思维,以对现实和人生的深刻感悟为基础而形诸诗作,浸透着浓郁、强烈的禅学意蕴,具有一定的禅机、禅趣和禅意,渗透着醇醇禅韵和禅味。心在文人禅诗中主要体现出禅心、尘心和猿心三种内型,并且与文人形成互动,最终对唐诗创作手法、内容和意蕴的发展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朱昆田的诗歌多取材于个人的生活经历,抒写一介寒士的落拓之怀,以及思乡之情、诗友之谊,题画咏物也都工于藻绘,笔触灵动,而对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虽反映较少,却也不是毫不系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朱昆田诗歌那落花坠蕊般的语辞极富表现性,具有强烈的视觉性效果,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烂熟阶段的产物。朱昆田诗歌中比喻语词的陌生化、反常性和疏离感,代表着清代诗歌在语言方面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王维是盛唐时期杰出的诗人和画家,坎坷曲折的经历和半官半隐的生活造就他诗画合一的艺术特征和恬淡静远的意蕴情调。他诗中有画,画添诗意;画中有诗,诗显画意;二者融为一体。王维诗作中展现出的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和谐统一的艺术之美,堪称诗画完美结合的楷模,值得借鉴、仿效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诗歌发展的前一个时期,多次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和文艺批判运动,曾使一些诗人被卷出了正常的生活和创作轨道。70年代末期,随着社会的又一次变化,他们又陆续回到诗坛。这些诗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历史和人民命运的深沉思索,对民主、科学、光明的强烈呼唤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深切体味,形象鲜明、意象精点、感情真挚。  相似文献   

17.
诗文融合是中国长篇小说最初形成时的一大特色,诗意和感伤是奇书和90年代长篇小说共同追求的美学意蕴,但它不是一种模式化的诗意,而是气势磅礴的诗意、"碟儿碗儿"的诗意和精神上的诗意。中国人以个体生命为本位的世界观,又加之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暂构成明显对比,这样在奇书和90年代长篇小说中就形成了一种悲剧美学理念。  相似文献   

18.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作家中的佼佼者,她多才多能,文学成就斐然,尤以词著称。她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女词人,诚非偶然之事。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学氛围的濡染,坎坷的人生经历,再加上她聪颖的天资和女性独有的情感,这一切造就了才女李清照卓越辉煌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