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间文化、思想交流、交往的一种手段。武术翻译是使中华传统武术走向世界,向世界宣传报道、介绍武术特色、民族文化的一种必然有效手段。文章探讨了几种翻译方法与技巧,并提出武术术语这一特殊文化翻译遵循的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2.
武术要想走向世界,首先应该是理论先走上世界,武术术语的翻译是非常重要的。武术翻译是使中华传统武术走向世界,向世界宣传报道、介绍武术特色、民族文化的一种必然有效手段。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却是难于理解的,极易在译入语中形成文化上的空白。  相似文献   

3.
武术拳谚的艺术性及罕见的语法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的传播首先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武术拳谚的运用给人们了解武术带来诸多的便利,通过武术拳谚使大家明确了很多深奥的道理与习武的意义所在。武术拳谚作为专业谚语,含有许多技术因素。对武术拳谚文化内涵研究是使传统武术走向世界,介绍武术特色、民族文化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如何了解武术拳谚的传统文化内涵,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既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盲信盲从,否则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武术拳谚的文化内涵进行系统地分析。  相似文献   

4.
武术翻译不仅是一种技能,而且还是一门学问。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的特性,建构的武术翻译是一种以交往理性为基础,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对象作为建构的武术翻译学独立的知识体系。武术翻译是在武术学与翻译学之间独辟蹊径、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对象、范畴、理论和方法论系统的新专业领域。  相似文献   

5.
武术翻译四项原则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伴随武术国际化的进程,起着桥梁作用的武术翻译也将面临国际化问题。武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体育项目,它不仅是一种专业技术,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武术之所以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是源于它文化和技术的双重因素。因此,我认为武术的翻译应遵循四项原则。  相似文献   

6.
武术承载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符号。全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方式呈现多模态性,给中国武术的翻译传播带来机遇和挑战。翻译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多模态武术翻译和传播有助于增强塑造力和吸引力,展现立体全面的中国武术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然而,中国武术的翻译传播现状与其国际化进程明显不符:武术翻译不能适应全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翻译实践的国外接受度不高,武术传播模态和媒介不够多元等。基于现状梳理和挖掘,构建中国武术翻译传播的多模态路径,实现武术文本翻译的多模态协同、武术多模态视听翻译以及武术的多媒体立体传播。在文明交流互鉴理念下,推动跨学科和跨国别合作,提升中国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力度和效度,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大量武术谚语的基础上,分析中华武术谚语的文化特征。认为:中华武术谚语具有伦理性、经验性、历史性、保守性等文化特征。指出: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对武术谚语进行科学定位,弘扬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8.
武术中英翻译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术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一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武术的国际化趋势,武术中英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其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对武术翻译资料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武术翻译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简要梳理武术文化对外译介的历史、问题以及战略机遇,对译介内容、原则及方略展开探讨。研究认为,武术文化对外译介的内容应是立足于文化身份的中国选择,选取能反映武术技术和理论要旨的术语、凝结武术经验智慧与规律的谚语、集聚武术技法及思想大成的典籍。武术文化对外译介的原则应是:作用于文化宣介的中国阐释,强调武术术语应形成标准,在技理概念"能指"上形成音译统一;武术谚语应首选异化,保留真实语境和民间、民俗文化信息;武术典籍应重在阐释,坚持文化本位与筑牢意识形态话语权。武术文化对外译介的方略应是:服务于文化交流的中外合作,由体育学、武术学专家进行注解与意释,保障译文的确切性;在多学科融合与中外合作中进行翻译与审阅,保障译文的可读性;扭转"以我为主"的意识,拓宽出版、发行、传播渠道,提升译文的传播性。  相似文献   

10.
武术是一个有着特殊的民族气质的文化产物,要使武术走向世界,促进武术事业的不断发展,其翻译水平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及逻辑分析法,对武术翻译现状进行简单的分析,并提出武术翻译的目的是要传播武术的技术理论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另外,功夫片在武术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遗憾的是现在的研究很少涉及到这类电影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1.
全媒体在深度挖掘和精准凝练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思政元素全方位融入课程教学及优化思政教学模式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运用文献资料、辩证分析及逻辑推理等方法,对全媒体时代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表现出具象流变的育人话语、立体多维的内容传播模式、科技加持的育人方式、多方联动的育人主体等时代特征。针对信息技术迅速发展造成的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不成熟、育人内容传播碎片化、全媒体支撑要素不健全、体育教师媒介思政素养不足等推行阻碍,从顶层设计、理念更新、资源整合、科技加持、能力提升5个方面勾画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设计蓝图,完善“全媒体+”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构建横向互联、纵向贯通的育人内容体系,深化全媒体技术,助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度,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思政媒介素养等创新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12.
国民体质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昌盛、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安康。解析了国民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国民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结构,并剖析了国民体质健康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认为国民体质健康服务体系包含宣传、指导、设施、活动、监测、治疗等六大结构部分以及决策、动力、保障、协调等四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奥林匹克在中国的传播已有百年历史。作为一个现代性的外来概念,奥林匹克如何在中国被建构和认知?该文采用深度访谈法和扎根理论分析,发现中国大众的奥林匹克观念包含了稳定的简单观念和动态的复杂观念,其中简单观念是奥运会、中国体育大事件、精英体育;复杂观念是民族崛起、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文化。在不同的社会思潮下,国家制度、政策引导、媒体宣传、组织传播等国家权力支配下的行动与个体记忆、个人媒介选择、理性反思、人际传播、个人兴趣等个人因素互动,实现了观念强塑、观念弥漫、观念淡化三种观念建构模式。三种观念的建构模式因存在上述因素之间的博弈,中国大众的奥林匹克观念的变迁呈现出迭代与共存的特征。中华民族崛起和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国大众奥林匹克观念形成的底层逻辑,国家力量与个人因素互动,实现了奥林匹克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冬残奥项目发展迅速,但由于冬季项目设置的特殊性,加上残疾人体育项目分级的复杂性,使得冬残奥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远高于健全人冬奥会和夏残奥会。2002年以来冬残奥项目伤病特征:整体损伤率较高,近年来呈上升趋势;高山滑雪、残奥冰球、单板滑雪三个项目损伤率较高,肩膀是损伤的多发部位。我国备战冬残奥的队伍中主要损伤部位:高山和单板:肩膀、脚踝和膝盖;残奥冰球:腕部和肩膀;北欧滑雪:腕部和膝盖;轮椅冰壶:肩膀。主要风险因素:残疾本身引起二次损伤、过度使用等内在因素;比赛中天气、温度、赛道以及设备等外在因素。预防措施:启用全过程式伤病监控系统,加强伤病预防综合策略实证研究,注重相关人员伤病预防教育,发挥运动设备的伤病预防作用,提升伤病预防医疗保障条件。我国在备战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与负荷的记录和分析、运动员的体态问题、运动员的损伤预防教育问题、运动器材辅具的自主设计和研发问题以及运动队医疗人员的配备问题。以减少备战和举办2022年北京冬残奥会过程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体现《奥林匹克2020议程》所提出的"以运动员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为科学备战冬残奥会和促进残疾人冰雪运动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研究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征与演变规律,是呈现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历史的需要,是推动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和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规模、专业定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教育专业经历了学习与移植、探索与挫折、混乱与恢复、开放与改革、提速与跨越、实践与创新的演变过程。表现出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目标由单一向多元发展、课程设置逐渐模块化和弹性化、选修课和实践课学时逐步增加、总学分缓慢降低、人才培养模式多样、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等特征。这些演变是基于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历史缘由。当下,专业认证已全面铺开,坚持"一流专业"建设是培养卓越体育教师的根与本。  相似文献   

16.
在"健康第一"理念的引领下,体教融合旨在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通过记录会议发言,对武汉体育学院期刊社主办的"体教融合:理念·方法·路径"学术研讨会的会议成果进行了述评。研究认为,体教融合可推动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协调稳步发展。通过正确认识体教融合的全面性、整体性、协同性、特色性和战略性,可以实现对体教融合理念的深层释析与解读。通过从方法学的层面推动体教融合顶层设计的落地化支持,加快体教融合与健康促进之间的协同进程,保障体教融合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对接条件,提升体教融合与育人效应之间的关联水平,优化体教融合与科学方法之间的支持环境,把握体教融合与政策治理之间的现实机遇,将有助于优化体教融合实践路向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7.
赛事愿景是目标和理念的凝练和提升,是主办城市、地区、国家认同的产物,是实物、场景、建筑等有形物与理念、品牌、认同等无形物的统一。借鉴其他国际赛事,杭州亚运会的愿景应在准确把握亚运会的定位基础上,从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与浙江特色、亚洲与世界奥林匹克发展趋势、民意等总结提炼,最终达到动机与目标的对位,遗产与实践的对应,理念与宣传的对接。  相似文献   

18.
以体育统计30年笔者亲历和思考,就体育统计学科的诞生基础、作用影响、发展脉络、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及对策作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概括性的归纳,指出体育统计是改革开放与科学体系的内在发展规律和社会需要的产物,30年来体育统计引进了一整套收集、分析数据的方法和技术,结合存在的问题,归纳出体育统计应当处理好方法论与工具、技术与操作、统计方法与统计软件的关系,开展正确方法论指导下的体育统计体系研究,在体育现代化、科学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方案。在思想认识上,真正地将受教对象视为主体,设置科学的体育教学课程;在理论教学上,重新认识体育概念体系;在运动教学上,重新认识新时期运动教学改革的视点和目标定位;在教学的管理与评价上,重视教学的相长相补、互促互动,重视教、学双方的自觉、主动和投入,强调教方的思想、方法、责任和学方的认识、理解、应用,强调评价的内容、方法与价值、效果等。  相似文献   

20.
民俗体育治理是新时代我国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议题。该文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对我国民俗体育治理中的现实问题及治理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当前民俗体育治理存在治理理念偏颇、治理主体失衡、制度规范阻滞、价值共识缺失等问题。通过阐析新时代我国民俗体育治理体系的内涵和结构,指出新时代应构建以党的领导为基础、以德法兼治为引领、以长效治理为目标、以兼容互惠为标尺的"兼容互惠"治理体系。进而,对民俗体育治理体系构建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工具、治理机制等要素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积极倡导兼容互惠治理、利益共享与协调合作同步推进、加强内生秩序建设与现代法治相结合、提升地方政府的责任与担当等地方性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