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为什么藏传佛教称“喇嘛教”? 佛教在中国传播之广,是人所共知的。在汉族中,一般称僧侣为“和尚”,称年高德尊的僧侣为“长老”;在藏族和蒙古族中,尊称借侣为“喇嘛”。“喇嘛”是藏语的音译,意为“上师”或“上人”。传播于中国西藏、内蒙古等地区的佛教,也就称作“喇嘛教”。  相似文献   

2.
在内蒙地区呼和浩特一带,佛教徒有黄衣僧、青衣僧之别。黄衣僧就是喇嘛,故称喇嘛教,通称为黄教,其庙称黄庙;青衣僧即和尚,普通称为沙门佛教,其庙称青庙。呼和浩特地区流行的喇嘛教属大乘中的一派,公元八世纪印度僧人莲花生,把密教传入西藏地区,与西藏原始教——“绷教”相结合而为喇嘛教。原西藏红帽派旧喇嘛与蒙古族发生联系始于十三世纪中叶的元朝,即忽必列时代。但当时红帽教派只活跃于宫廷显贵之中,尚未在民间传播。十六世纪约当明朝万历年间,宗喀巴又创黄帽派新喇嘛教,并在内蒙地区广泛传播,取代了蒙族原有的萨满教。  相似文献   

3.
达赖与班禅是西藏喇嘛教黄教教派的两大首领。达赖的全称是“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圣识一切”是汉语,指受封者的佛学知识博大精深,无所不知;“瓦齐尔达喇”为梵文,原意为金刚菩萨,有坚强、不坏的意思;“达赖”是蒙语,意为大海。只有“喇嘛”才是藏语,意为上人,与汉语称佛教僧人为“和尚”的意义相同。整个称号的大意是“无所不知的坚强的像大海一样的伟大的和尚”。班禅也是简称,起初称“班禅博克多”,后又加封  相似文献   

4.
清代喇嘛教     
喇嘛教是在西藏地区形成的一个佛教支派。7世纪左右,佛教传人西藏,经过与当地原始宗教——苯教两个世纪左右的相互斗争、相互渗透逐步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并在世俗统治阶级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13世纪时,元朝在西藏推行政教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封喇嘛教萨迦派首领人物八思巴为“帝师”,统辖西藏地方政务,喇嘛教正式控制了西藏地方政务。由于萨迦派首领人物热衷追逐世俗利禄,“竞事争权”,“僧众骄佚”,激起了其他教派和世俗各阶层的强烈不满。随着元朝的灭亡,其势力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宗教在青海的传播,主要有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和伊斯兰教。这两个宗教的信教者在解放前夕达全省人口的一半。另外,基督教、天主教在青海也有传播。 1、佛教:佛教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后,一度盛行于内地,遂后在今西藏地区逐渐形成一种地方形式的佛教,亦即喇嘛教。据藏史记载,在八世纪至十世纪时,作为外来  相似文献   

6.
“莱青”是内蒙古东部地区类似于巫师的宗教中介人称谓。其主要职能为驱魔医病,基本活动方式与蒙古博相仿。主要流行于内蒙古科尔沁及周边地区。“莱青”有蒙古博、“喇嘛博”、衰退的“古尔塔木”等不同解释。笔者释其为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后,在与原有蒙古博教作斗争过程中,为取代其功能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喇嘛”,是藏传佛教与蒙古博教整合形成的复合文化体。其乐舞也就具备了两种文化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喇嘛教是佛教的密宗同西藏地方固有的本布(黑教)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教派。十五世纪初,西宁喇嘛宗喀巴到西藏向萨迦派(花教)法王求法时,根据喇嘛教的基本主旨,著作经典,颁行戒律,将喇嘛教应用到游牧封建社会,并改革其原有宗教仪式,创立了喇嘛教的格鲁新教派。当时,西藏地区喇嘛教内部,除了宗喀巴创立的一派之外,还有其它很多教派。它们主要有:宁玛(红教)、噶举(白教)、萨迦和本布等。在这些教派中,除去本布类似原始的萨满教以外,宁玛、萨迦、噶举等盛行于十五世纪以前的喇嘛教及其支派又被统称为旧教,以别于宗喀巴创立的新教。由于元朝皇帝曾向旧教法王们赠赐红帽,它们又被称  相似文献   

8.
章以充足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对清朝时期新疆准噶尔汗国的藏传佛教状况进行了较系统的阐述和研究,认为噶尔丹当政时期,藏传佛教在准噶尔汗国地区开始兴盛。到噶尔丹策零汗时期,准噶尔汗国卫拉特蒙古诸地藏传佛教发展进入鼎盛阶段。  相似文献   

9.
清朝自入关以后对蒙藏的政策不仅继承了前朝的经验,而且在其基础上有所创新。既以“兴黄教,以安众蒙古”,采取护佛、崇佛、信佛、利用佛教,但同时又限制佛教的策略。统治者利用活佛在社会上的地位,“使世世呼毕勒罕,以镇服僧俗”。在崇佛达到狂热地步的时期,活佛有着崇高的威信,以神权控制政权,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神权和政权结合在一起,活佛成为政教合一的统治者。于是清政府利用活佛的特殊地位,利用藏传佛教宗教领袖的影响,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统治,在处理重要政务中,活佛充任使臣,发挥他们在政治上的作用。而章嘉活佛在其中尤为突出,所以在那个历史时期,章嘉活佛是一位具有特殊地位的人物。  相似文献   

10.
六世纪中期,佛教由中国内地和尼泊尔传入西藏,成为喇嘛教.从九世纪起,喇嘛教(红教派)成为西藏的主要统治力量.后来,红教派僧侣日益腐败.宗喀巴对喇嘛教进行改革,成立黄教派.宗喀巴死后,其两个弟子以所谓“呼毕勒罕”(化身)灵童转世,传其衣钵.大弟子传至第三代,始称达赖.二弟子传至第四代,始称班禅.公元一六四三年(明崇祯十六年),五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推翻红教的统治地位,统治了西藏.达赖住前藏拉萨布达拉宫,班禅住后藏日喀则札什伦布寺.清顺治皇帝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凡赤坦达赖喇嘛”,掌管全藏的宗教、政治、军事大权.清康熙皇帝封第五代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掌管  相似文献   

11.
大召是呼和浩特十五大寺院之一1576年,土默特部阿勒坦汗为了巩固新生贵族、牧主阶级的统治,为了向青海、西康、西藏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同意鄂尔多斯部博硕克图济农的提议,邀请黄帽派喇嘛教即黄教法王索南嘉错达赖三世来蒙古地区传播宗教。为此,蒙古右翼土默特、鄂尔多斯、雍谢布三万户在青海西岸察布齐勒地方建立了仰华寺。这是在蒙古地区建立的第一座黄教寺院。1577  相似文献   

12.
宗喀巴是藏传佛教集大成者,被尊称为“第二佛陀”,14世纪末15世纪初,针对西藏佛教出现的种种弊端,戒律废弛、佛法衰败,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出现衰败萎靡的势头。宗喀巴尊者为重振佛教,恢复僧人与佛法的名誉地位进行宗教改革,要求僧众以“戒”为师,无论显密修行之人都应戒律先行。宗喀巴戒律思想是宗喀巴佛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传佛教及藏族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佛教:对寺庙中的主持和尚称方丈、长老或住持。对在佛教教义上有一定研究的僧人称法师或禅师。出家修行的女佛教徒称尼姑。对和尚、尼姑和道教寺庙里的道士,一般均应称为师父。对喇嘛教的僧  相似文献   

14.
明清交替时期,黄教对中国“三北”地区影响重大。无论是蒙古、满洲还是沙俄都对黄教以及黄教的圣地西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与黄教以及黄教圣地西藏的联系中,满洲政权的黄教及西藏政策更具主动性。正是这一积极的姿态使得清初政权有效地利用黄教来扩大自己在蒙古各部中的影响,并为它对蒙古各部施加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更为重要的是清廷对西藏以及黄教政策的灵活运用还为清政权统一中国、成为“华夏共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噶丹·东竹林寺属德钦县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央勒”、“色庸”和“嘎依”是东竹林寺最主要的、也是格鲁派(黄教)寺院所独有的法会。“格归堆姆”是东竹林寺一年一度盛大的宗教节日,在“央勒”法会的月末两天举行,即藏历八月二十八、二十九日。每年的“格归堆姆”节都会进行羌姆表演,该表演是藏传佛教密宗的一种修供仪轨,仪轨运用象征表演的表现形式来阐明宗教奥义,主要传达除恶扬善、以“和”为美的道德理念,教化人们洗涤与净化内心世界,以驱除“贪嗔痴”净化为“真善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6.
五世达赖是西藏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曾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作出过一定贡献。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彩色插图《顺治会见五世达赖图》描绘了顺治九年,五世达赖进京觐见顺治皇帝这样一次颇为重要的政治活动。五世达赖(公元1617—1682年)原名阿旺罗桑嘉错,在年仅六岁的时候,被奉为黄教的教首。西藏地区原本盛行喇嘛教,因为僧侣都着红色衣冠,故被人称为红教。明初,宗喀巴对喇嘛教进行改  相似文献   

17.
从晚清时期开始,内蒙古地区的蒙古人便提出了改革藏传佛教的主张,到民国时期,无论是僧俗封建主,还是知识分子,对藏传佛教的负面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蒙古人通过对藏传佛教的限制与改革,改变了过去喇嘛只读藏文经卷,不识蒙文,不能阅读蒙文书籍的尴尬境地。同时,在黄教仍拥有一定影响的地区,通过政府的限制与改革等措施,以地方法规的形式,有效控制了喇嘛人数,加快了藏传佛教在内蒙古地区衰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青海宗教音乐包括藏传佛教音乐、汉传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和伊斯兰教经韵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缘由,揭示了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与蕴藏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南诏、大理国直至明清时期,楚雄和洱海地区一样,佛教盛行,紫溪山成为滇西佛教胜地。但前期即南诏、大理国时期,主要盛行的是佛教中瑜伽密宗(滇密),僧人称为阿阇梨(即梵语Acarya,也译作阿吒力);后期即元明清时期,主要盛行佛教禅宗,密教流入民间,日趋衰微。昆明《筇竹寺天相师塔铭》(景泰四年)说:“佛法自汉明时传入中国以来,云南远在荒服之外,未闻有奉其教者。至唐,其教渐盛,南夷俗奉佛者尤众,  相似文献   

20.
自清入关至乾隆时期,清朝为了“安定蒙古、稳控西藏”的政治目的,优崇和扶持藏地的喇嘛黄教。皇室的这一政治政策却使得原本就具有甚强渗透力的藏传佛教文化在内地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再加上民间交往和朝贡贸易、茶马互市等带来的契机,藏传佛教文化在内地的发展很快又见新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