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狱中上母书     
不孝完淳今日死矣,以身殉父,不得以身报母类.痛自严君见背,两易春秋.冤酷日深,艰辛历尽.本图复见天日,以报大仇,恤死荣生,告成黄土.奈天不佑我,钟虐明朝.一旅才兴,便成青粉.去年之举,淳已自分必死,谁知不死,死于今日也!斤斤延此二年之命,菽水之养无一日焉.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淳今日又溘然先从九京,不孝之罪,上通于天.  相似文献   

2.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日:‘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是选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揠苗助长》,  相似文献   

3.
觅语拾语     
1、药斗 病儿服药,旋,腹痛甚。其父走问医家。医者日:“无妨,此予药与病斗也!”言未毕,家人踉跄而至,报儿死矣。医者笑日:“予药斗胜矣!予药斗胜矣!”  相似文献   

4.
秋蝉辞     
或曰:蝉隐于地下十数年,一朝见日,七日之期而后没,不复再生,其或异于蜉蝣之朝生而暮死,或异于龟鹤之碌碌而百年。其生或曰壮,或曰美,或可曰奇。夏日临风,闻蝉鸣者多矣,而寡有人知其隐没十余年。此隐之时,或可冻馁而死,或因蛇蚓而死,或病死,或窒息而死。或饱死,或曝日光死,其死者亦多矣,而终盼其七日之辉煌,于是高歌,言人之不能言者,倡人之不能倡者,尽人之不能尽者.终人之不能终者。而于此七日,亦有虞险,或有螳螂黄雀之虞,或有风雨交袭之虞,或因蜕而不利死,或因为捕虐击死。其能尽意者少矣。于是,余叹曰:蝉者,天下之大不易者矣。  相似文献   

5.
僧与雀     
《甘肃教育》2002,(4):20-20
鹞子追雀,雀投入一僧袖中,僧以手搦定日:“阿弥陀佛!我今日吃一块肉。”雀闭目不动,僧只说死矣,张开手时,雀即飞去。僧日:“阿弥陀佛!我放生了你罢。”  相似文献   

6.
教育与信仰     
三十年前,中国舆论震于外人之压迫,所注意者,船坚炮利而已.逮甲午之战,知徒恃海陆军之设备不足以救国也,则又注意于改良政治.逮清末,尝立宪矣,民国更改君主为共和矣.而国家之衰弱如故、紊乱如故,则又日无教育以立基础,宪政不能徒行也,故又注意于教育.今日教育虽未能普及,然亦不可谓无所推广矣.……  相似文献   

7.
节选文段予;元丰乙丑;夏,为礼部贡院点检官,适与校书郎范公淳夫;同舍。公尝论颜子之不迁不贰;,唯伯淳;能之。予问公曰:"伯淳,谁也?"公默然久之,曰:"不知有伯淳耶?"予谢曰:"生长东南,实未知也。"时予年二十九矣。自是以来,常以寡陋自愧。  相似文献   

8.
粤人食芝     
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其色如金,其光四照。以归,谓其妻子日:“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其子视之,日:“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乃食其余,又死。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相似文献   

9.
芒山盗     
陈继儒 《阅读与鉴赏》2009,(5):34-35,55
宣和间,芒山有盗临刑,母亲与之诀。盗对母云:“愿如儿时一吮母乳,死县无憾”。母与之乳盗啮断乳头,流血满地,母死。盗因告刑者曰:“吾少也,盗一菜一薪,吾母见而喜之,以至不检,遂有今日。故恨杀之。”呜呼!展矣,夫语“教子婴孩”,不虚也!  相似文献   

10.
原文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计哉!昔者桀杀关逢龙,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且二世之治岂不乱哉!日者夷其兄弟而自立也,杀忠臣而贵贱人,作为阿房之宫,赋敛天下。吾非不谏也,而不吾听也。凡古圣王,饮食有节,车器有数,宫室有度,出令造事,加费而无益于民利者禁,故能长久治安。令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而以赵高为佐,吾必见寇至咸阳,鹿游于朝也。"  相似文献   

11.
荆轲刺秦王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与信仰     
三十年前,中国舆论震于外人之压迫.所注意者,船坚炮利而已。逮甲午之战,知徒恃海陆军之设备不足以救国也,则又注意于改良政治。逮清末,尝立宪矣,民国更改君主为共和矣。而国家之衰弱如故、紊乱如故,则又日无教育以立基础,宪政不能徒行也,故又注意于教育。今日教育虽未能普及,然亦不可谓无所推广矣。其未受教育者不必论,即就已受教育者验之,其人格之堕落,  相似文献   

13.
害病     
日渐寒,吾竟害拙病,咳嗽不已,令吾深忧之。一日晨,吾早醒,欲开口呼而骤然咳嗽,久之,气息稍平,方起身着衣。钟点指七矣,吾端温水以清洗面,自水室归宿舍途中,咳病又犯,来之速者,来之剧者,令吾猝不及防,身随之震不已,竟将盆中水尽倾于土,并失手摔盆,乃令吾大惊,愈加忧心忡忡矣。日初升,校园车流陡增,是为学之时晨矣。吾肩负书包骑车入校,沿途仍喘息,与吾相识者见如此,皆担忧,劝吾多歇息,少勤于功课,应稍息且常引水,以养其咽肺。吾言:“善,君言之有理,但今日肺昔年,学而不敢怠,否则名落孙山,无颜见爹娘也。”…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鉴赏》2009,(5):33-34,55
楚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  相似文献   

15.
古文阅读     
·【原文呈现】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至以上下相孚,才德称位语不才,则不才有深感焉。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于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且今之所谓孚者何哉?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即门者持刺入,而主人又不即出见,立厩中仆马之间,恶气袭衣  相似文献   

16.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相似文献   

17.
师道尊严     
君子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缰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1-5题。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①。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②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唯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  相似文献   

19.
范增论     
苏轼 《阅读与鉴赏》2006,(12):45-47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A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录《项羽之死》,文下有两条注释:东城 秦县名,故城在今安徽定远东南.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镇.西楚霸王终焉之地,《项羽本纪》有两种写法.一日"自刎乌江".本传叙述:"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项羽)乃自刎而死."一日"身死东城".论赞评判:"(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注释未说明"东城""乌江"的地理沿革,无疑造成了文意理解的混乱.按照教材注释,西楚霸王身死之地,一说在"今安徽定远东南",一说在"今安徽和县东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可以断言,熟谙秦汉历史地理的司马迁记项羽死地,不可能自相矛盾.造成自相矛盾情形的,只能是教材注释.也就是说,教材对古代地名的这两条注释,孤立地看,似乎没有问题,联系项羽终焉之地审读,就不能尽如人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