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全面分析h指数、g指数、hg指数、R指数、标准化(h, R)指数以及Hm指数等在科研机构影响力评价时的特点,根据Hm指数的思想,构建Rm指数,去除R指数中的机构(论文)规模效应。选择黑河流域资源环境领域科研机构作为评价对象,分析这些指数评价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现有指数能够从不同侧面评价研究机构,相比较于其他指标,Rm指数在评价科研机构的论文产出时,是一个相对更加综合和全面的指标,其去除机构(论文)规模效应的效果比Hm指数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继承p指数的思想,提出基于引证文献的单篇论文评价指标pq指数、基于参考文献和引证文献的综合性单篇论文评价指标pc指数,以综合评价单篇论文的学术质量。[方法/过程]选择图书情报学2013年的载文做样本数据,对pq指数、pc指数进行验证。[结果/结论]发现在测度单篇论文学术质量时,pq指数不仅继承了h指数、学术迹基于引证文献评价单篇论文的优势,而且分别在数值区分度、计算过程复杂度方面优于h指数和学术迹。pc指数将单篇论文的引证文献、参考文献综合在一个评价体系中,不仅具有pq指数、h指数、学术迹的性能,而且为单篇论文评价方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全面反映学术论文内容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3.
h指数自2005年被Jorge E. Hirsch提出后,因其具有计算简单和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而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研究者在h指数的基础上,对h指数进行修正,并提出了多种衍生指数。为深入了解这些同源性衍生指数间的关系,评估它们在不同层次人才评价中的应用效果,选择15种主要类h指数,以2008-2011年SCIE收录的农业科学领域114 643篇论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15种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大数据情况下A指数和m指数与作者论文质量密切相关;g指数、hw指数和R指数能更好地评价高产高被引作者;hw指数和χ指数在评价高产低被引作者时效果较好;π指数、χ指数、m指数、A指数、hw指数、e指数对低产高被引作者评价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田甜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0):108-114
[目的/意义] 评价领域作者影响力的计量指标逐年增多。针对很多指数不是归一化的问题,介绍由L. Bertoli-Barsotti提出的GN指数,该指标结合G指数、总被引频次等因素全面评价作者影响力。但由于GN指数在界定核心文献时没有考虑作者合作,夸大了署名靠后作者的贡献,本文提出GN-C指数改进其计算方法以更好地评价作者影响力。[方法/过程] 在阐述GN核心思想基础上,从作者合作出发筛选核心文献,并比较其与G指数的异同。以图书情报领域作者为研究对象,从稳定性、相关性以及区分性讨论GN-C指数评价效果。[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GN-C指数对G指数相同作者的区分度达到93.55%,区分效果显著;对作者署名、总被引频次、论文总数等变量敏感且存在着不同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G指数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为克服h指数评价个人科研能力时有可能出现多人具有同一h指数,从而无法进行细分这一缺陷,对h指数进行一次修正,设计出一种功能更强大、使用范围更广泛的hi指数,介绍hi指数的定义、原理和方法,并使用hi指数对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部分作者进行评价以证实其效用。最后总结hi指数与其他几种形式相似的类h指数方法之异同,界定各自的适用范围,并指出hi指数的最大优点就是在整个评价过程中都贯彻发文量与被引量相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目的/意义]针对P指数不能反映评价对象引文分布的P缺陷,在P指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引文分布的指数计算方法。[方法/过程]引入发文-引文分布曲线和学术矩阵表征期刊的引文分布,利用期刊评价的非参数统计方法,通过将引文数据进行分区划分,基于P核和P尾内有引用的论文,采用期刊的平均引文率代表零引用论文的影响,重新定义P指数的计算方法,提出Pnew指数。为避免学科差异对期刊评价的影响,以仅属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电子电气工程类目下有5年影响因子的53种期刊为研究对象,分别统计期刊的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H指数、P指数、Pnew指数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及差异性分析,以验证Pnew指数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果/结论]结果表明,Pnew指数与H指数、P指数等多个关键指标的相关性较好。与P指数相比,Pnew指数既延续了其高灵敏度与高区分度的特点,又对P指数相差无几但引用分布大不相同的期刊有更好的显示度和辨识度,而且能够矫正引文分布对P指数评价的偏差。  相似文献   

7.
由Hirsch提出的 h 指数是评价研究人员科研产出的新指标,也可应用于高校学术水平评价。以CNKI为数据源,以《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01-2010年间收录的关于植物病理的论文为样本,测算高校及各科研院所在植物病理专业研究水平的h指数,并运用 h 指数审视中国病理专业科研机构科研水平以及论文的质量和重要程度、创新性、实用性,体现其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为弥补z指数无法区分合著作者贡献率的缺陷,提出3种基于署名顺序分配合著作者贡献权值的改进z指数,以提高利用z指数评价学者学术影响力的有效性和全面性。将几种基于署名的合著作者贡献测度算法引入z指数,以muscular dystrophy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者作为研究对象,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学者排名情况、相关性、典型情况分析等维度比较分析zhc指数、zgc指数及zac指数评价效力。结果表明:zhc指数、zgc指数及zac指数均能体现合著作者贡献大小,但是zgc指数对总作者数少于10位且排名靠前的作者贡献更加偏重,zac指数对总作者数相对较多且署名顺序相对靠后的作者贡献相较友好,而zhc指数对被引量不同的论文的作者位次变化较为敏感,且这3个指数均能在不同程度抑制“挂名”及“互挂”现象的滋生。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博客h指数评价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博文数、点击量两个方面定义博客类h指数:hb、gb、Rb,对科学网总排行前30名科学家博客2007-2009年间数据进行计算,并将其与博文数、点击量、篇均点击量和链接量、网络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博客类h指数与博文数、篇均点击量之间分别存在中、高度相关性,认为博客类h指数具有一些新特点,在博客影响力评价方面将是一种有益工具。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个人h2指数提出后,立刻受到高度关注,并被推广应用到机构层面的科研评价活动中。在介绍机构h2指数两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Prathap提出的h2指数的合理性和评价角度,并以“HIV感染与治疗”研究领域为案例,对该领域的机构h2指数进行比较。理论分析和数据试验表明:h2指数重在从拥有机构高水平研究人员角度评价机构整体科研水平。  相似文献   

11.
基于合著作者贡献大小分配权值的p指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为了合理平衡合著论文中作者的科研贡献,在总结前人p指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合著论文作者署名次序与作者贡献均等问题,提出基于合著作者贡献大小分配权值的p指数方法,以使p指数用于人才评价时更加有效合理。[方法/过程] 以图书情报学领域两位作者的科研论文产出为例,通过数据统计与对比分析得出4种不同p指数方法的计算结果。[结果/结论] 发现只考虑独著和第一作者发文情况的p1指数与不考虑合著只要参与就计一次的p2指数属于极端的处理方式;而按均分合著者权重计算的pa指数忽略了著者署名次序的问题;根据娄策群的作者贡献率等级分配法计算所得的pw指数不仅考虑到作者合著情况,还考虑到对于一篇科研论文处于不同署名位次的作者贡献率不同。因此,根据贡献大小分配权值的pw指数更具有客观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h指数及其扩展指数用于机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h指数及其扩展指数对我国大学图书馆进行评价研究,利用增长速率Vh对图书馆h指数成长性进行分析。提出元A指数、标准化(h, A)指数和元标准化(h, A)指数。研究表明:h指数及其扩展指数能够很好地对图书馆及其作者群体进行评价;Vh能够很好地对图书馆h指数成长性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总结h指数用于机构评价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Prathap和Schubert提出的h2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并以1998~2009年"大分子化学"领域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为实例,利用自编程序,计算出该领域主要机构的h2指数,并与论文、引文和篇均引文指标得分与排序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数据结论表明:h2指数、论文、引文指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机构科研绩效的各个侧面;h2指数与论文、引文指标相关性很强,与篇均引文指标关联较弱;h2指数的统计粒度较大,可以用于机构的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14.
齐燕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4):114-122
[目的/意义]首次被引速度是反映文献及其作者或承载期刊的影响力的重要维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后续被引情况。尝试通过一些改进工作克服部分现有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如评价结果区分度过小甚至错误、应用受限,以及不适应出版周期缩短的现实趋势等。[方法/过程]基于文献引用详细信息考察从计时单元细化进行指标改进的可行性,对现有研究中的两类指标进行改进,提出评估首次被引速度的新指标:S类指数(包括SF、Sz指数)和FM指数。考虑到要达到一定的数据量特定学者的发文时间跨度通常相对较大进而数据特征更为丰富的特点,选择他人同主题研究中的我国图书情报与文献学领域10名科研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在CNKI引文数据库中获取324篇文献的首次施引文献,基于"被引-首引文献对"的年度或月度的时间差进行相应指标的计算。[结果/结论]从10位学者的新旧指数的评估结果看,相对于现有研究指标,新的FM指数具有非常显著的区分度及精细度的提升;新的S类指数具有与h指数相近的评价效力,同时其计时数据的客观、稳定的特性使其具有比传统S指数相对更大的应用空间;而且原始数据的获取对数据库没有过多要求,仅需进行一些数据处理和运算的编程工作,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 解决颠覆性指数在数学性质上存在的不一致性问题,并探讨颠覆性指数在应用中的影响因素。[方法/过程] 首先指出颠覆性指数D的不一致性表现,然后对其改进得到相对性颠覆性指数Rela_DZ和绝对性颠覆性指数DZ;最后从引文时间窗、学科差异和文献类型3个角度,分析影响颠覆性指数差异的因素。[结果/结论] Rela_DZ算法解决了D关于NR非单调的问题,DZ算法解决了D关于NF、NB不严格单调的问题,从而避免了不一致性;将颠覆性指数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两个算法结合,在应用中将更加合理。此外,颠覆性指数Rela_DZ和DZ受引文时间窗、学科和文献类型的影响,因此,在应用时应进行必要的处理。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揭示“h指数族”各项指数的相关性特点,对山东省内57所本科高校图书馆科研影响力进行综合实证研究,为图书馆工作者及相关机构进行馆际科研评价、交流和培训等提供决策依据。文章以《中国引文数据库》为数据源,用“h指数族”各项指数对评价机构在1996--201O年的论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结论如下:鲁东大学图书馆h指数族取值特性异常显著;烟台大学图书馆等h指数族排名位次靠前;泰山医学院图书馆具备相当数量的潜在高被引论文,预期其科研影响力将会有显著提升。h指数族与论文数量和被引频次之间呈幂律关系,h指数族两两之间呈线性关系。图书馆h指数族取值随着图书馆论文数量和总被引频次的增长存在“规模效益递减”现象;图书馆应该密切关注能提升其g指数的潜在高被引论文,从而实现提升h指数和s指数、不断提高科研影响力的愿望。  相似文献   

17.
利用h指数及类h指数,结合中国引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对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的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提出类元h指数,结合元h指数对图书馆作者群体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研究作者群体学术影响力与图书馆学术影响力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群体的h指数分布,分析不同作者群体对图书馆学术研究的影响模式。认为标准化(h,g,R)指数及元标准化(h,g,R)指数对图书馆和作者群学术影响力的评价更合理,作者群体学术影响力的与图书馆学术影响力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基于学术授信思想提出一种能够衡量图书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图书Z指数。[方法/过程]根据图情领域高影响力(h指数≥5)学者名单,从CSSCI采集这些学者的图书被引信息,利用批量统计法计算全部相关图书的Z指数,并从作者、出版社、机构等视角进行实证研究,证明图书Z指数的有效性与应用价值。[结果/结论]将Z指数应用于图书评价,可以描述高影响力施引者的数量和学术地位,为评估不同图书的学术影响力提供较为精细的测度工具,在学者、机构影响力评价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H指数及其衍生指数用于机构专利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H指数及其5个衍生指数,对1990—2009年间通讯领域专利总数排名前25名的机构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H指数及其5个衍生指数在进行专利评价方面是有效的,并且其评价结果呈现很强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现有科研机构绩效评价体系较为复杂不宜广泛应用,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且简单易操作的科研机构绩效综合评价体系。[方法/过程]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创新收益入手,构建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均来源于公开统计报表制度,具有权威性和可获得性。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三大公共因子,最后利用DEA模型计算综合效率,通过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20家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局限]由于报表制度的限制,部分不符合条件的科研机构并未在系统中,导致这部分单位无法参与评价。[结果/结论]研究得出安徽省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评价结果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两级分化明显,另一类是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势头突飞猛进。建议对于传统科研机构,加大投入保障,促进转型升级,培育引进高端人才;对于新型研发机构,深化对科研机构“放管服”改革,促进成果转化效率。下一步随着政策的调整和考核方向的变化,继续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