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宗胜亮  柴国荣  刘佩 《软科学》2012,26(12):14-17
在考虑制造链中一个制造商和多个供应商的努力水平下,构建其合作研发的一般契约和利益共享契约模型。结果表明,在一般契约中转移支付价格与供应商努力水平和制造商成本系数呈正相关,与制造商努力水平、供应商成本系数和供应商数量呈负相关;在利益共享契约中转移支付价格与制造商分配比例和供应商努力水平呈正相关,而与制造商努力水平呈负相关。最后得出在合理的利益分配区间内共享契约是较优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厂商与用户之间存在的成本鸿沟被认为难以跨越,然而,随着云制造等新制造模式的兴起,构建跨组织成本协同机制成为厂商与用户的合作主导关系面临的关键问题。从产品制造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刚性、竞争为主导的企业边界、产权鸿沟下市场机制的局限、决策代理人利己选择等多维度,对传统制造环境下的厂商成本与用户成本鸿沟形成机理进行解析,提出以价值生态系统为内核、推进产品与服务一体化、构建动态契约合作机制以及"连接红利"的跨界成本协同平台为路径的厂商成本、用户成本协同模型,为云制造环境下跨组织的成本优化提供理论框架,并通过案例分析对理论框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3.
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与核心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在分析供应商和核心企业在不同策略下各自的成本和收益的基础上,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一个供应商与核心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系统的演化呈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系统的演化结果与合作成本和收益存在密切关系。核心企业和供应商积极主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加强合作与交流,是双方实现长期共赢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4.
桂华明  马士华 《科研管理》2012,33(9):95-106
本文考虑了JIT环境下基于Supply-hub的供货模式,建立了制造商、Supply-hub和供应商的平均成本函数,并提出了分别由制造商和供应商负责Supply-hub营运及成本的生产与订货批量模型。结果表明,在Supply-hub适用的条件下,相比由制造商负责,供应商负责Supply-hub的运营及成本时,对供应商有利而不利于制造商,但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减少,通过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协商和利益转移,可以使制造商和供应商的成本都有所减少,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Pareto优化,此外,供应商距离Supply-hub越远,相比制造商负责,由供应商负责Supply-hub的营运及成本对整个供应链更有利。  相似文献   

5.
《软科学》2015,(11):124-129
针对重大工程关键部件供应商的合作问题,基于演化视角建立供应商的合作博弈模型,分析双方合作的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构建业主参与下的激励与惩罚机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合作生产的超额收益与不合作时支付的租金的增加对双方合作有促进作用,合作投资成本与"搭便车"收益的增加则不利于博弈双方走向合作,投资成本的合理分担与业主参与下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可以降低"搭便车"行为的产生,促进供应商间的合作。  相似文献   

6.
权变视角下供应商参与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作为制造企业提高新产品开发绩效的一种新的合作创新模式在供应商参与研究领域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供应商参与可以分为参与时机与参与程度两个维度,供应商参与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对新产品开发绩效的积极影响。在对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现有研究全面综述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权变视角下的理论研究模型,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齐源  张琼 《情报杂志》2006,25(3):75-76
以供应链管理中最小库存成本模型为分析基础,通过比较不同信息模式下供应链合作企业的利益,来探讨供应链合作企业最优利益均衡及其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8.
企业采购信息化革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购是企业产品增值过程的起点,是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的始端。本文通过对企业传统采购环节弊端分析,在深入思考采购与生产计划、采购与产品开发、采购与制造成本节约、采购与产品改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采购信息化革新以优化企业采购流程,从而制定出企业采购信息化策略,实现采购职能总体优化,加强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发展,使企业具备持续改善能力,最终达到企业效益最优化。  相似文献   

9.
林筠  李随成 《科学学研究》2009,27(5):743-749
 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supplier involvement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SINPD)的合作研发方式已为我国众多企业所采纳。以我国装备制造企业为调查对象,对目前企业实施SINPD的状况展开大规模调查,重点分析了供应商参与的责任水平、参与的阶段、企业对供应商参与的管理以及供应参与为企业带来的新产品开发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状况。运用双因子变异数分析的方法,对中、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不同规模企业在供应商参与中的差异性和交互作用进行分析,得到我国装备制造企业SINPD的总体状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推进我国企业SINPD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为了回答制造企业服务平台如何创造价值这一问题,本文选取两家制造企业的服务平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双案例研究发现:价值创造过程由连接、互动、重组三个杠杆组成,连接产生网络效应,互动促进创新,重组高效匹配供需资源;存在供应商弱势和顾客弱势两种价值创造模式,其杠杆作用方式有所不同;制造企业服务平台创造产品相关服务快速扩张、大量且快速的服务创新、促进产品销售和创新3方面的价值,进而加快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转型、提升其价值创造能力。本文归纳了价值创造机制的理论模型,揭示了已有制造业服务化理论尚未关注的与多顾客、多供应商价值共创的关系和过程,以及平台生态系统供应商侧与顾客侧价值共创的关系和过程。研究结论推动了不同视角平台研究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黄昊  王国红  邢蕊 《科研管理》2020,41(3):205-216
制造类大企业与技术型小企业协同价值创造策略问题存在深入探究的价值。通过调研归纳出企业协同价值创造行为过程框架,建立企业协同价值创造初始过程的策略选择两阶段Stackelberg博弈模型,通过最优化问题的求解探讨博弈主体的策略优化问题。结果表明,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意向投入存在阈值,且平均机会成本对该阈值有正向影响,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参数与技术服务合同违约金系数对创新意向投入有负向影响;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意向投入、渠道概率、意向概率,以及违约金系数对小企业的技术服务营销管理投入有正向影响,平均机会成本对技术服务营销管理投入有负向影响。数值仿真分析验证了研究命题与模拟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组织学习提升企业制造能力的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企业资源论运用在制造领域之中,认为在制造领域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构建的制造能力.而企业在制造过程中开展的以信息交流为核心的内部学习,以及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外部沟通,是影响企业构建其特有的制造能力的影响因素,据此给出基于企业资源论的组织学习和制造能力假设模型.利用IMSS数据库,运用统计软件Amos对模型进行拟合,揭示了内、外部学习因素与制造能力对企业制造绩效的提高方式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相融合的新产业形态,它包括面向服务的制造和面向制造的服务,是基于制造的产品经济和基于消费的服务经济的融合。在系统阐述服务型制造起源及特征的基础上,从价值来源与增值、需求满足方式、供应链、生产计划方法等方面辨析其与传统制造的差异。相对于传统制造,制造和服务过程中的顾客参与和体验以及网络化协作提供产品服务系统是服务型制造的主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应研究的若干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当今企业标准体系已对山东制造与服务业企业的效益和管理水平提高产生重要影响。但随着标准体系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的根本思路。为此,建立以价值链流程为中心的标准体系运营模式框架,实现标准体系一体化运营,并将这一模式结合山东制造与服务业企业实际,逐步实施,从根本上解决标准体系的问题,以促进山东制造与服务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龙勇  赵艳玲 《软科学》2011,25(3):100-104
在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和对治理结构解释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战略联盟组织模式选择模型,并以某一机械制造企业为例,将相关数据代入模型,借助Matlap工具,得到该企业TCn+1的取值范围,在该范围内,企业将选择战略联盟组织模式。最后,在模型建立的基础上给出了企业战略联盟效率边界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服务营销的服务传递运行机理,首先分析了制造企业生产环节中的服务要素,对服务业服务传递与制造业运营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找到了二者结合的切入点,然后构建了制造业服务传递模式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对哈尔滨哈飞汽车工业集团的实证研究可以得出,服务传递与制造业的结合可以提高制造企业的生产率,提高规模经济,促进企业发展.制造业服务传递模式可以看作是强调服务要素的运营管理,此模式存在一个服务传递的关键点——内部服务,通过协调企业与内外部顾客之间的关系,可使企业内部价值、内外部顾客价值和谐统一,持续增长达到双赢.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价值链相关理论,探讨了研发服务业价值链的发展演变过程,总结了研发服务业价值链演化过程的三个阶段:集研发服务供求角色于一体、研发服务供求双方建立直接联系、研发服务中介在供求双方之间发挥桥梁作用。围绕研发成果和研发支撑服务的产生过程构建了研发服务业双重价值链。此外,对研发定位、研发系统运行、研发成果应用等三个环节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随机需求下研究由一个境外集成制造商、一个国际运输服务提供商和一个供应商构成的跨国生产业务外包决策问题.考虑制造商所在国存在进口关税、供应商所在国存在补贴,定量分析制造成本、运输成本、关税成本和出口补贴对跨国生产业务外包决策的影响;依次建立三级独立主从决策模型和联盟主从决策模型,分析收益分享和成本分担对决策的影响.结果 表明对于跨国生产业务外包决策与优化,当关税成本计算考虑运输费用和保险费用时,跨国生产业务难以实现协调;联盟博弈可以压缩博弈层级进而改善跨国供应链绩效;关税税率提升使各方利润和整体利润减少,削弱供应商的领导地位、加强制造商的地位;出口补贴增加可以提高各方利润及整体利润,加强供应商的领导地位、削弱制造商的地位;各方仅进行收益分享可以改善供应链利润,但仅进行关税或运输成本分担会恶化供应链利润.  相似文献   

19.
针对转型时期面临提质增效压力的中国制造企业,基于创业板2009-2019年的制造企业面板数据,探究创业投资对于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资源配置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具有耐心资本与专家赋能属性的创业投资股权参与,缓解了制造企业的创新资源约束,促进了制造企业创新活动的财务资源与智力资源的配置力度;在作用路径上,创业投资通过加强股权制衡、参与董事会决策等中介路径,对激励制造企业创新资源配置发挥了积极主义投资者的角色作用;那些所处环境具有高度动态性、市场竞争激烈、接受政府财税扶持较多的制造企业,.创业投资的创新资源支持效应更显著.研究结论的决策参考和政策启示为:制造企业应主动进行对外融资营销、加强与专业创业投资机构之间的合作,以增强获取和配置创新资源力度;创业投资机构应切实秉持服务创新创业的使命,持续提升支持制造企业创新的专家赋能水准;政府职能主管部门应营造创业投资机构多样化、专业化和规范化运作的制度环境,引导创业投资更多地流入转型升级的制造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