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皖北地区的样本数据,在建立VAR模型的基础之上,运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皖北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皖北地区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三者之间在短期和长期具有不同的相互影响关系。据此,对皖北地区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城镇化水平以及推动相互之间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分散的土地经营已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快农地有效流转,实现农地的规模化经营,解放农村劳动力依然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虽然目前各地农地流转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仍然出现了农地非农化,土地产权不明晰,金融体系不健全,中介组织缺乏,保障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有必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农地有效流转,更好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在农村实行土地流转,更符合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也是化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本文主要结合尉犁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做好"醒脑式"培训、就业培训、开源节流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所采用的掠夺农民的发展战略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以家庭为主的小规模方式也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建立在股份制基础上的农业规模化经营是当代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它既可以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提高农业经济的集约化程度、机械化程度高、商品化程度和经济效益,同时又可以保证广大农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团结。  相似文献   

5.
皖北土地面积占安徽省全省土地面积的1/3,耕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2,人口则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2,研究皖北平原地区土地整理措施,对今后的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概述了夏刘寨村基本情况,同时,分析了“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同时,针对“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有效推进皖北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国家"十一五"规划为中部地区在新的历史时期迈出崛起的步伐绘制了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发晨蓝图.在对目前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弱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以"十一五"时期的战略目标为主线,策划中部地区以线的开发和提升带动点,以点和线的发展推进面的空间经济发展模式,并围绕战略目标和战略模式提出,以陆、海、空立体交通和通讯网络建设为重点,在发挥中部地区在全国总体经济发展中承东启西脊梁作用的同时,实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和多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等九项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社会,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制约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人文、经济、自然、政策和文化等,也有别于发达地区和省份其他地区的特殊性.新时期推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的动力机制主要有现代新型农业产业化、现代工业的规模化、第三产业的持续发展、民族事业的迅速发展、政策规划的科学合理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南要走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产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直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的困难与挑战。针对目前存在的土地流转机制不完善、政策扶植不够、资金不足、人才缺失、风险保障机制缺失等问题,加强政府引导,创造良好环境,完善经营机制,寻求发展突破创新举措,才能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河南省农村社会高效、健康、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尼赫鲁执政时期,印度在农业发展方面执行了一种制度战略,其主要内容是希望通过土地关系重组、发展合作社以及促进乡村均衡发展的方式实现农业增值。这一战略有其内在合理性,但它在农业投资、农业价格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科技方面深受尼赫鲁工业化战略的影响,因而有很大的局限性。并且这一战略的具体制定和实施缺乏现实基础,结果到60年代中期农业发展远不尽如人意,印度面临着新一轮的农业危机。事实表明,即使在实现土地关系重组以后,为农业科研、新技术推广提供资金和价格支持对农业发展来讲仍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0.
实践证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当前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已进入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应从建设土地流转市场、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1.
与我国过去农业科技园区主要着眼于科技创新示范,以农业技术推广为目标不同,安徽省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主要着眼于体制机制创新,以促进农村、农业和农民的现代化为目标:整合各部门支农资金进行前期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大量的经营资金则是通过招商引入各种社会资金;经营主体也是通过市场化招商引入,政府定位于服务和协调,园区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导农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经营规模;示范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并且,"安徽模式"门槛不高,政府投入少,更具有推广价值。但农业园区"安徽模式"没有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土地规模经营程度还有待提高,支农资金整合也没有形成长效机制。因此,还要多渠道解决示范区内农民就业问题;尝试农民身份转变机制创新,加快土地流转;以支农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形成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农村现代化主要由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组成。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小城镇对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考虑自身的现代化,更要将其置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大框架中来思考,来谋划。围绕促进农村现代化,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勇于创新。健康发展小城镇,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体育产业化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障碍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安徽省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和体育产业规模、市场基础、主导产业,以及社会生活方式和体育消费意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总结了安徽省体育产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般规律与特征,并提出了主要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安徽山区主要分布在皖南和皖西两大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复杂,农业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很多,保护山区生态环境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在"生态+现代"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总模式的基础上,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山地、丘岗、盆地(谷地)和库区等各类型区应该选择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其本质是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集约节约、生态宜居、文明和谐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滇西片区集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于一体,贫困面广、程度深,是边境县和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这为滇西边境贫困地区的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分析了滇西边境贫困地区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并以施甸县姚关镇蒜园村为案例,讨论其发展条件,从而探索边境民族贫困地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立足2003—2013年安徽省16个市基础设施投资与城镇化相关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索基础设施投资对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得出基础设施投资与城镇化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并通过比较各类基础设施投资对皖南、皖中、皖北地区城镇化的影响,提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调整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注重基础设施投资效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需要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确保农村耕地数量上不减少的同时,充分挖掘闲置农村土地资源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贵州毕节地区部分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找出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安徽省十几年来公路建设质量管理体制的演变和改革,摸索、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当前公路建设质量要求的先进质量控制管理经验,迅速在安徽省各个在建项目中加以推广应用,无疑对提高工程质量水平,更好地建设跨世纪的精品公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的中国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清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本研究对Kaya恒等式进行扩展,将农业碳排放分解为一般技术、农业低碳技术、农村生活水平、间接城镇化与总人口变动等因素,通过差额分析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以上因素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的驱动方向与贡献率,发现农村生活水、城镇化以及总人口变动因素正向影响农业碳排放变动,而一般技术与农业低碳技术因素则负向影响农业碳排放变动.从各因素变动引起农业碳排放的无方向贡献看有下列关系:农村生活水平效应 >农业低碳技术效应 >间接城镇化效应 >一般技术效应 >总人口变动效应.  相似文献   

20.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运用DEA模型测度2000~2012年区域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基于GIS分析平台,运用Jenks断裂法、趋势面分析、局域G*指数等方法对2000~2012年安徽省建设用地效率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安徽省建设用地效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近13年间效率上升了31.5%,规模效率是影响效率变化的主要因素;(2)2000~2012年建设用地效率演变呈现出东—西向递增,南—北向"拱"形分布;(3)根据局域G*指数划分效率4种类型区,其中效率H-H区主要集聚在皖江地区,L-L区主要集聚在皖北地区,研究为区域建设用地科学、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