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通过多媒体网络创设生动、直观、形象、接近实际的学习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  相似文献   

4.
一、创设有建构意义的教学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  相似文献   

5.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教学思想目前西方流行的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大体上应如下面所述(:1)情境创设。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  相似文献   

6.
游静 《考试》2007,(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设计则为提取长期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相似文献   

8.
优质高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与课堂的情境密切相关,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为每节课的成功做好铺垫极为重要.本文从创设问题情境的技巧出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  相似文献   

9.
石鹏 《广西教育》2009,(5):49-50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适当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使其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得以激活,从而主动地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对促进学生有效开展探究性学习致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综合处理多种信息的功能,从声音、色彩、  相似文献   

11.
建构主义提出,语言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相联系的。利用现实情境所提供的场景,学习者将自身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和知识与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相连接,将新知识吸收并结合纳入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如果原有经验和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就会引起学习者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改造。如此循环往复,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一、情境性学习策略 情境性学习策略是指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应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的问题空间,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达到新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这种策略应让学习在类似现实情境的情境中发生,以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真实化,不能对其作过于简单的处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构建起来,它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这样学习能利用自己原有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引起“顺应”过程,对原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从而  相似文献   

13.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所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14.
问题情境是指教学中个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其基本功能: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问题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如何提高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应是数学教师认真思考的策略问题.  相似文献   

15.
问题情境是一种教师有意识组织的,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教学情境,是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融人到这种教学环境中去,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情境”的作用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动机,激活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利用这些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只有将这一环节处理好,才能顺利落实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将其重组、建构,找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下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才能有效地学习新知。  相似文献   

18.
情境创设中其基本功能和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使问题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经验发生联系,激活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活动中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体意义,导致认知结构的改组或重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发展。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为,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情境的创设是低效的或无效的。  相似文献   

19.
一、巧妙的情境创设提供了建构的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实际情境下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引导当前所学到的新知识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理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