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希芳 《现代语文》2015,(3):141-144
从句法角度对英汉作格动词进行对比研究,主要发现如下:1.句法类同。英汉部分作格动词均可被反身代词修饰:"NP2+V+by+*self"及"NP2+自己+V+了";被动句式对于英汉作格动词来说是可选性(optional),而非强制性(obligatory)。2.句法差异。英语作格动词的过去分词可作形容词来修饰其表层主语,而汉语只能凭借助词"的"来修饰;英语作格动词的中动句式种类明显少于汉语作格动词;英语作格动词的词缀具有多样性,而汉语则比较单一。  相似文献   

2.
作格结构是一个句法和语义之间关系特殊的构式,属于英语语法模型描写的一个范畴。通过对英语作格结构语言特征简单地概述,基于其所表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以句法和语义这两个层面为切入点,对相关具有代表性的语料进行了详细分析。解释了作格结构派生句式生成机制和动词非使役化后句式的非宾格性,并揭示了作格结构句法形式与语义表征之间存在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汉语动词的重叠形式,VV式和V-V式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对二者作一明确区分将有利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本文以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为基本点,结合现代汉语普通话音节结构的特点,重点分析了VV式和V-V式在特定情况下句法功能上的差异、结构生成过程中的差异、能否反复重叠的差异;同时也指出了它们在语义表达及语用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基于轻动词句法理论格理论,从"CAUSE"和"DO"的角度,通过核心动词移位,对汉语"动宾复合词+宾语"结构的形成原因作出句法和语义层面的分析。研究发现:核心动词"V"经移位,与"CAUSE"或"DO"合并,发生词汇化,合成"V大",生成"VO+O"格式,实现了从深层结构向表层结构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汉语的欧化为基础,利用生成语法中的理论——格理论和题元理论,分析欧化后的被动句的结构。研究表明,汉语"欧化"之后,被动句的转换生成过程与其英语句子类似,"欧化"后的汉语被动句与其相对应的英语被动句极其相似,在句法结构上也高度一致。分析汉语句子的"欧化"有利于学习者了解"欧化"这一概念和掌握基本的欧化句型,对汉语语法研究、汉语书面语的优化以及语言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受到Georgala、PaulWhitman(2008)研究的启发,结合施用结构,分析汉语"V+给+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双宾结构的句法特点,其中特别关注"V-给"序列的生成机制。"给"作为汉语中施用结构的中心语,其基础生成位置应该高于VP。当动词通过中心语移位并且左向并入施用中心语"给"后,才能准确地生成"V-给"序列。反之,如果施用中心语"给"基础生成于VP之内,那么无论动词如何移位提升都无法生成"V-给"序列。在表层结构中跟在"给"后面的间接宾语原来处于SPEC-VP位置上,当施用中心语"给"进入句法推导后,间接宾语被吸引到SPEC-APPLP位置上,其自身的施用论元地位得以确认。在该位置上,间接宾语的无解特征全部被赋值,这导致了间接宾语不能再作进一步的移动。  相似文献   

7.
外围格是工具等语义成分,它常常作为附加语引进句法结构,也可以作为论元引进句法结构,后一种用法常常被忽视.外围格可以由扩展动词的功能范畴引进,它在句法行为上不同于附加语,前者可以阻止动词后的宾语的话题化,而后者不能.两种不同的身份也可以解释说话者的语感差异,作论元时为工具受事,可以被"的"字结构转指;作附加语时为纯粹工具,不能被"的"字结构转指.  相似文献   

8.
采用故事叙述任务,以MLU为句法衡量工具,考察了汉语自闭症儿童和相匹配的典型发展儿童的句法生成能力.结果发现,汉语自闭症儿童生成的MLU显著低于典型发展儿童,表明汉语自闭症儿童的句法生成能力存在损伤.  相似文献   

9.
双宾结构(DO)和与格结构(PO)是启动研究中最常研究的一对句型。本文旨在探究汉语双及物结构是否存在句法启动。研究者采用瞬时回忆范式,观察母语为汉语者在产出双及物结构时的结构启动现象。研究发现,当启动句为DO结构时,被试倾向于产出DO目标句;当启动句为PO结构时,被试更多产出PO目标句。汉语双及物句式在言语产生中存在明显的句法启动效应。  相似文献   

10.
关于"王冕死了父亲"类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的领主属宾句的句法生成机制,徐杰提出领有名词移位分析,引发了学界热议,受到很多质疑。在分布式形态学理论框架下,论证了汉语领属结构中的"的"字是为满足具有领属义关系的、独立名词之间所有格指派的形态要求,在音系式通过特征引入插入其中;领有名词移位发生在未插入"的"字的句法结构。这样,领有名词移位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以作出合理解释。领有名词移位在结构上确保了留在原位的领属名词语义解读符合赋与部分格的语义解读条件,这进一步佐证了领有名词移位分析。总体而言,领有名词移位理论对分析汉语非宾格动词保留宾语句的句法生成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句法结构标记“给”与动词结构的衍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有:汉语中专门用在动词前的给;给VP中给的句法语义作用;给VP中的VP(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句法语义特点;给VP结构的句法地位及相关动词结构的衍生关系。本文的结论对于建立汉语致使(CAUSE)动词系统及作格结构、中动结构和致使结构之间的衍生机制将提供新的观察角度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被动句作为汉语特殊句式,且具有汉语的特色,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但以往研究都只是从分类和句法角度进行分析,鲜有将被动句的句法和语义相结合而形成同步推演。本研究将被动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本被动模式,描绘事物的状态;一类是被动变化模式,带"被"字的被动句,描绘受事状态的变化。并分别对这两类都被动句进行蒙太格语法基本原则的生成解读和Partee的转换解读。最后形成对被动句的句法语义的同步推演,并体现了乔姆斯基的深、表层结构之分。  相似文献   

13.
英语没有专门的语法标记来表示作格与受格的区别,所以英语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非作格语言。但英语动词表现出来的在聚合关系上的差异却说明了英语及物性和作格性的客观存在性,像break这样既可作及物动词又可作不及物动词的动词为典型的作格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作格性结构,而像lose这样只有及物用法的动词为典型的及物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及物性结构。本文主要对作格性结构和及物性结构的语义特征及其词汇基础、句法特征等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以对英语的句法及动词的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其他语言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现代句法学将英语一元谓语句分为非作格句和非宾格句两类,这两类句式看似相近,实则不同。通过两类句式从句法语义关系和生成推导过程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可看出最简方案对语言中句式生成的高度概括性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15.
"VO1要VO2"句式是现代汉语里一种客观存在的句法现象,其生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研究发现,语言的经济性原则、结构上的平衡与对称、韵律、语义等是制约"VO1要VO2"句式生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VP嵌套理论是生成句法最简方案对动词词组结构的新构想。本文试图以这一理论来解释英语中的若干句法现象 ,如 :双宾语结构 ,动词的作格现象 ,副词在句中的不同位置 ,以及 There-存在句型等  相似文献   

17.
动词“打”的论元结构和句法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语动词“打”的义项繁多。它的主要义项有三:1.“用手或器具撞击物体”;2.“器皿、蛋类等因撞击而破碎”;3.“殴打、攻打”。由于各个义项的论元结构不完全相同,它们的句法特征亦有较大差异,尤其是“打”的第二个义项出现了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交替的现象,而作格动词又与被动句中相应动词的句法特点有很大区别。了解这些复杂因素,有助于“词库”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生成语法中的轻动词句法理论为现代汉语离合词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本文总结了不同语言学家对轻动词的语义和句法属性的理解,认为轻动词假设对句法中现代汉语离合词的形态和话语理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此外还归纳出现代汉语离合词游离态的五种构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不错",除了作定语,谓语、补语句法功能外,还可以独立成句.在定语、谓语、补语句法位置时表示评价;在独立成句时,主要有评价功能、确认功能和话语衔接功能.  相似文献   

20.
吴京 《现代语文》2016,(4):78-80
"V_1+V_2+N"是汉语动补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的构式,是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围绕该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学者们从传统句法学、生成语法、认知语法等角度进行了描述,做出了许多精辟深入的分析。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疑问,并尝试采用题元理论重新探讨"V_1+V_2+N"句式的生成路径。通过对此类结构的句法推导,明确这类结构的句法生成,证实了它与同义句式之间的同源关系,以期更好地认识这种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