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电网的暴雨灾害形成机制,选取临海的DEM、河网、植被、财政收入以及电网资料等数据,建立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以100 m×100 m的栅格为基本评估单元,建立各个影响因子的分布图,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应权重,得到评估结果等级图。综合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计算临海电网的脆弱性分布,在古城街道和大洋街道以及杜桥镇较高,而括苍镇和尤溪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安红艳 《科技风》2013,(20):259
伴随我国地震的频发、降雨的陡增以及矿产企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矿山地区的泥石流灾害成为当前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之一,如何做好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工作,对保护矿山生产的正常进行以及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就矿山泥石流的防灾减灾工作做几点分析,并给出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各种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安全问题已日益成为民生关注的重点。在这种形势下,应该利用先进技术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利用科学的方法建立全面的防灾减灾救灾协同机制。利用"互联网+"环境,加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参与,增强国民减灾防灾救灾意识,助推我国防灾减灾救灾协同机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基于减灾能力评价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减灾能力在灾害系统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不同的减灾能力对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可能很大。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在灾害系统结构和功能体系中应加入减灾能力要素,并提出灾害系统应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减灾能力复合构成。区域灾害系统功能体系由致灾因子风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减灾能力抵御性复合构成,形成了文章提出的考虑减灾能力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在孕灾环境相对稳定情况下,洪涝灾害综合风险与一定强度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和一定强度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呈正相关,与灾害发生区域减灾能力的抵御性呈负相关,给出了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并给出了致灾因子概率指数、灾害损失指数和综合减灾能力指数的具体表达公式。以淮河流域中游安徽段为例进行了实例评价,结果表明该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积累一定时间的减灾能力评价数据基础上,可以对未来某区域的综合风险进行预测,为政府防灾减灾行政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以洪涝灾害为例研究了区域的综合风险,对研究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减灾能力在灾害系统中的作用与日俱增,不同的减灾能力对自然灾害灾情的影响可能很大。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在灾害系统结构和功能体系中应加入减灾能力要素,并提出灾害系统应由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和减灾能力复合构成。区域灾害系统功能体系由致灾因子风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和减灾能力抵御性复合构成,形成了文章提出的考虑减灾能力的洪涝灾害综合风险理论。该理论认为假定在孕灾环境相对稳定情况下,洪涝灾害综合风险与一定强度洪涝灾害发生的概率和一定强度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呈正相关,与灾害发生区域减灾能力的抵御性呈负相关,给出了洪涝灾害综合风险指数模型,并给出了致灾因子概率指数、灾害损失指数和综合减灾能力指数的具体表达公式。以淮河流域中游安徽段为例进行了实例评价,结果表明该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和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在积累一定时间的减灾能力评价数据基础上,可以对未来某区域的综合风险进行预测,为政府防灾减灾行政管理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以洪涝灾害为例研究了区域的综合风险,对研究其他类型的自然灾害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空间信息技术减灾应用及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灾害形势和灾害管理需求,强调了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国家防灾减灾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其中环境与减灾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由在轨稳定运行的4颗光学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组成,并根据业务需要进一步增加高轨、敏捷等成像能力,目前第一阶段“2 1”星座已经成功建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无人机监测站合作机制、卫星遥感数据减灾合作共享机制和空间信息服务框架,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利用环境与减灾小卫星数据以及国内外合作机制,把遥感等技术有效应用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澳大利亚火灾等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的响应中。最后针对当前防灾减灾领域应用与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对台州临海电网的暴雨灾害形成机制入手,考虑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这4个因素的综合作用,构架电网的暴雨灾害实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选取临海的DEM、河网、植被、财政收入以及电网资料等数据,结合实况和预报降雨量,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相应权重,利用综合分析法得到实时风险评估结果等级图。对模型进行初步验证,风险评估结果符合实际情况,可以反映出暴雨过程对电网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灾害保险商业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文  崔鹏 《未来与发展》2007,28(3):51-54
随着人口增加、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可能造成的损毁也日益增加。传统的灾害补偿方式已不能满足防灾减灾的需要。发展灾害保险、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有效分散灾害风险和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防灾减灾管理能力成为共识。本文提出灾害保险采取市场运作为主,政策引导、政府推动为辅的灾害保险商业化模式,分析了其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防灾减灾工作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的生活质量.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及科研实力等有限,因此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无法有效地覆盖全国,国家主要将大城市的防灾减灾工作视为重重之重,而我国中小城市的防灾减灾往往受到忽视.该文提出了我国中小城市防灾减灾的主要特点,对其逐个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对我国中小城市的防灾减灾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此作为防灾减灾工作者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的矿产开发活动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尤其是地质环境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和破坏,开采开发这类人为活动采取了颇为粗暴的方式,硬生生改变了原来的地质环境状态,地质条件和影响因素都出现了极为复杂的变化,因而造成当地自然地质灾害频发。所以在矿山所处地质环境的治理中,要采取科学的防治策略,提高矿产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地质环境与矿山开发的和谐发展,并在防灾减灾中建立应急机制,注重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地质环境复杂,并且受到季风气候控制,极易引发多种自然灾害,危害严重,是阻碍“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多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防灾减灾能力薄弱,科技与体制机制难以满足“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跨境综合防灾减灾需求。因此,文章通过科学评估“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控能力,深入分析“一带一路”灾害风险协同管理国际合作模式,提出“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科技合作建议,倡导创建新型减灾合作机制,启动“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国际科技项目,实施“一带一路”减灾国际科研能力合作。“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风险与国际科技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推动我国防灾减灾先进理念、技术与模式走出去,构建多国协调的巨灾风险防控信息共享与减灾联动机制,为重大工程建设和安全运营提供科学支撑,保障国家重大海外投资安全,培养防灾减灾高级专业人才,整体提升自然灾害应对能力,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2.
金磊 《科学学研究》1993,11(4):43-47
防灾、减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自然、人文、经济、社会、政治等各方面。本文从中国频繁的灾情(自然的或人为的)及减灾实践入手,认为要提高减灾的实效并尽快造福于人类,不仅应研究灾害基础科学及其酿灾规律性,更应结合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理论,建立中国减灾科技产业。为此,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提高灾害科学地位、加快综合减灾及产业化建设的一系列构想。  相似文献   

13.
王鑫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2):170+249-170,249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于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视力度。本文将通过对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对我国防灾减灾教育现状的分析,提出建立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以宣传媒介和教育主体为抓手的防灾减灾教育体系,从客观上将自然灾害带来的问题最小化。  相似文献   

14.
草原不仅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而且对于水土保持、风沙防治等也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一些自然灾害却对草原生态系统乃至整个畜牧业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从区域灾害系统角度探讨了草原的孕灾环境、承载体和致灾因子的特殊性,对我国温带草原的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影响后果和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为制定防灾减灾措施以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马永乐 《科技风》2013,(16):167
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对促进农村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它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对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的意义以及我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最终对建设我国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的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炎  襄祥 《科协论坛》2014,(10):34-36
<正>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而目前大部分民众防灾减灾意识薄弱,面对灾难,束手无策。要增强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教育,而防灾减灾教育必须要从中小学开始。本文基于对湖北省某县级市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现状的调查,对中小学防灾减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一些分析思考。  相似文献   

17.
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以及所属县进行实证分析,将气象现代化作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进行研究。经统计评估分析:基层防灾减灾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均接近全面现代化指标水平,存在核心技术保障支撑、创新能力、资金投入等短板问题。应强化组织领导,提高认识,建立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升突发灾害性天气保障服务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形成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的强大合力,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凌 《情报探索》2010,(3):28-30
提出图书馆应围绕避灾、减灾及抗灾工作开展职能创新,对我国避灾、减灾及抗灾所涉及的经济、社会、法律及文化等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灾后重建等进行研究,在利用虚拟社区进行危机通信、促进灾区社会和谐、为政府部门高起点规划灾后重建提供决策支持、推介避灾减灾技术成果、引导农民发展避灾减灾农业及加强灾害科学教育等方面另辟蹊径,以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科学生活》2013,(7):F0004-F0004
珍爱生命,自救互救我能行——工商附小“防灾减灾日”宣传周系列活动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工商附小利用宣传周举行了防灾减灾系列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20.
《科学生活》2013,(6):F0004-F0004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工商附小利用宣传周举行了防灾减灾系列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