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回顾了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并指明森林景观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对象。从森林景观动态、森林景观干扰和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与过程三个方面,综述我国森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并明确了各领域的发展方向。分析了我国在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森林景观的基础性研究不足、研究系统性不强,方法相对落后、研究质、量有限。提出了今后一定时期内中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应当重点开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城市森林的基本概念、内涵及研究内容。在分析目前中国城市森林在景观生态方面的研究进展与不足以及中国在城市森林规划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森林在景观生态和规划设计方面的创新理念,以求对中国今后的城市森林规划及建设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周颖伟 《科协论坛》2007,(8):398-399
本文对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参考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我国《风景区规划规范》中关于风景区规划设计的相关规定、生态旅游规划设计的经验与案例以及美国国家公园设计的相关理论资料,并对武汉市东湖风景名胜区的局部景观设计进行了生态分析,最后对风景区景观生态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加快城市森林建设 走生态化城市发展道路(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慧 《学会》2003,(11):15-17
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蓬勃兴起我国城市森林建设起步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期 ,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 ,城市森林理论研究与实践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显著的成效。1.把城市森林建设纳入了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研究成果 ,从整个国土生态安全角度 ,提出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我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科学布局的框架、建设技术和综合评价体系。城市作为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中的“点” ,其核心内容就是发展城市森林。通过在全国12个示范城市森林建设 ,对城市森林的建设理论、发展规划、构建模式、树种选择、…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三江平原依兰示范区低山丘陵次生林区生态经济复合体研究,论述了生态气候在低山丘陵区森林生态立地分类中的应用。 首先,拟在用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对研究区立地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认定以水热状况为代表的生态气候要素为主导立地因子。为此,应用生态气候研究方法,对研究区生态气候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划分了生态气候类型,为森林生态立地分类打下了地理气候学基础;然后,选取水热状况并依据地貌、土壤、植被等特征,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通过相关信息复合获取了7个森林生态立地类型;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建设原则和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研究区森林生态立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九龙湖风景区景观现状基础上,结合森林景观存在的问题,对风景区林分改造提出设计构想。  相似文献   

7.
张继权 《资源科学》1993,15(5):28-37
本文结合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三江平原依兰示范区低山丘陵次生林区生态复合体研究,论述了生态气候在低山丘陵区森林生态立地分类中的应用。首先,拟在用遥感信息和地理信息对研究区立地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认定以水热状况为代表的生态系后要素为主导立地因子。为此,应用生态气候研究方法,对研究区生态气候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划分了生态气候类型,为森林生态立地分类打下了地理气候学基础;然后,选取水热状况并依据地貌、土壤、植被等特征,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通过相关信息符合获取了7个森林生态立地类型,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建设原则和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研究区森林生态立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露水河地区森林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遥感影像记录的地物信息具有很大的时空延展性,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传统林业政策在吉林省露水河地区非常盛行,森林经营以采伐为主,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当地林业经营策略渐趋科学,本文选用研究区1985年及1999年两期遥感影像从景观、类型及斑决3个尺度研究其森林景观格局和斑块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森林景观本底由成熟林转变为中龄针叶林和成熟阔叶林,成熟针叶林受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全区森林景观趋向破碎化,除中龄针叶林外,其它森林景观类型平均斑块变小.区域森林景观要素有部分趋于优化,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6.37%,中龄针叶林景观类型逐渐占优势,有利于恢复区域地带性植被,大量宜林地绿化成林等.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森林产品的采伐,森林群落自身的演替也是造成区域森林景观破碎化的重要因素,但其影响作用较人类活动小,气候变化因素对森林景观变化起促进作用.本文对研究区森林景观格局优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济南市城市森林信息提取及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国强  赵清  朱鹏  史同广 《资源科学》2008,30(5):786-791
本文以济南市近期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作为主要解译信息源,运用人工目视解译分类技术进行了济南市主城区城市森林景观空间分布信息的遥感调查。然后通过对城市森林蒂观类型与其空间形态特征和属性问关系的调查分析,建立了类型、属性和形态间的关系,并以此为依据,进一步进行了以几何信息为主要分类依据的城市森林景观分类的计算机自动提取,获取了济南市主城区城市森林景观类型分布图。在此基础上,选取景观多样性、破碎度和分维数等景观指数,对济南市主城区城市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济南市斑块单元面积大于0.5hm^2的城市森林总体覆盖率较适中,但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城市森林景观生态特性区域差异极为明显,森林景观斑块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最后,根据景观格局分析的结果,对济南市景观格局优化和城市森林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林宇 《大众科技》2010,(2):78-80
从生态的视角,重新梳理了城市滨水区景观改造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机遇,分析了城市滨水区景观的生态特性,在城市滨水区景观改造中引入生态规划的观念。通过对柳州市"百里柳江"景观控制性规划的案例研究,探讨城市滨水区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1.
露天煤矿区的资源开发会导致土地损毁和景观格局破坏,损毁土地的复垦规划和实施也应该考虑景观生态的保护。景观指数作为定量化研究景观格局的手段之一,其本身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并存在生态学意义的重叠,因而针对矿区土地损毁与复垦过程进行景观指数尺度效应分析及代表性景观指数筛选是一个重要前提。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魏家峁露天煤矿区为例,应用景观生态学和传统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矿区开采前、开采结束和完全复垦3个阶段的13种格局水平景观指数的粒度效应,筛选了能够反映矿区开采损毁、复垦对景观格局产生影响的10个代表性景观指数。结果表明:除斑块丰富度密度指数外,其余12种景观指数表现出很强的粒度效应,该生态区露天煤矿区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为10~15m;最终确定表征该露天煤矿区开采结束后景观格局变化的代表性景观指数为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分维数和几何最邻近距离,表征该露天煤矿区完全复垦后景观格局变化的代表性景观指数为香农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面积加权分维数和聚集度。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分析露天煤矿区开采损毁与复垦多阶段、多复垦模式的景观格局变化提供参考,为切实保护矿区土地资源和景观生态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李江丽  杨宏伟 《资源科学》2013,35(11):2202-2208
丝路中道旅游产业带开发是优化新疆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解决"旅长游短"问题的关键,文章运用分形理论测度样本景点的随机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评估核心带动地区喀什旅游圈景区系统结构的紧致度和均衡度水平。分维数据显示:以喀什市为中心的旅游圈方圆240km范围内景点系统呈多嵌套分形结构;方圆170km范围内样本景点呈随机聚集态分布,景点布局基本均衡但聚集分布的密度偏低。该结果表明需要着力优化喀什旅游圈的景点布局:①增加A级景区数量,适度提高喀什市核心旅游圈景点分布密度;②加快开发新的中心性景区,即选点打造喀什地区第一个国家5A级景区,构建双中心结构大旅游圈,从分形结构特征看泽普县金胡杨国家森林公园为比较适宜的区位点。从全产业带上看,对阿克苏和巴州等地区布局若干5A级景区创建点位,形成分布均衡、结构紧致的多层级中心地空间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3.
梁发超  刘黎明 《资源科学》2011,33(6):1138-1144
基于GIS和RS技术,对2000年和2005年闽清县两期遥感影像解译,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对闽清县景观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和人类干扰强度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2005年比较2000年,闽清县的景观破碎化程度明显减少,旱地、水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斑块密度显著减少,而建设用地斑块密度增加,景观组分平均斑块面积均在增加;景观类型越来越有少数斑块类型控制,区域连通程度适中;②人类干扰分布强度及变化趋势与城镇扩展方向和强度基本一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干扰强度呈持续增强,干扰强度最大的区域也是生态系统最脆弱和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在此基础上,以景观流原理作为出发点,采用累计耗费距离模型,研究了闽清县景观功能空间差异,进而探讨了构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等方法加强空间组分联系,以便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优化。研究结果为闽清县的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景观格局变化对土壤保持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婷  于德永  乔建民  郝蕊芳 《资源科学》2018,40(6):1256-1265
提高土壤保持能力对于维持脆弱的草地生态系统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GIS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与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在流域尺度上对2005—2010年锡林郭勒盟景观格局变化对土壤保持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不同景观类型的土壤保持能力差异显著,单位面积土壤保持量为林地>农田>草地;② 2005—2010年,锡林郭勒盟林地土壤保持能力减弱,草地和农田土壤保持能力增强;③ 不同景观水平指数及不同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对土壤保持能力的影响差异显著;④ 景观水平上,流域土壤保持能力随着斑块数量和香农多样性指数的减小以及景观形状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的增加而相对增强,其中,斑块数量对土壤保持能力的影响更大;⑤ 斑块类型水平上,在降雨减少而植被覆盖度降低的情况下,随着聚合度的增加,林地土壤保持能力减弱幅度变小,其中,草地土壤保持能力随着最大斑块指数的增加而增强,农田土壤保持能力随着斑块面积百分比的增加以及平均邻接度指数的减小而增强。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区域景观管理水平,促进水土保持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IRDS模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永贤  薛菲  张智光 《资源科学》2015,37(12):2350-2361
剖析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关键影响因素间作用关系,是进行景区生态安全相关研究的基础。本文在构建了景区生态安全的制度-监管-干扰-安全IRDS模型及其影响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通过量表设计与调研获取数据,并经信度与效度检验后,对IRDS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究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关键因素间的影响路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景区环境相关法规、政府环境监管执法等因素通过对干扰行为因素的规范与约束,对景区生态安全水平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发现,监管主体在景区资源的使用与保护中存在过多利益纠葛等现实状况严重制约着景区生态安全水平的提升。据此,建议决策者建立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并结合多元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和各参与主体间的利益均衡和管控问责机制,在市场力量和政府监管的双重作用下,增强各参与主体的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及其环境参与意识,推动森林旅游景区生态安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6.
田明华  万莉 《资源科学》2015,37(3):522-533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加剧,森林的生态环境功能日益突出,全球森林数量持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使涉嫌消耗大量木材的经济发展、林产品贸易备受争议。本文以木材消耗作为森林资源的压力指标,分析了影响木材消耗的关键因素,以世界具有代表性的61个国家2010年的相关截面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木材消耗的影响为正,人均木材消耗指标与经济发展指标呈现一种向右上方倾斜的N形关系;林产品出口贸易与木材消耗的关系为负向,有利于减少人均木材消耗;林产品进口贸易与木材消耗的关系为正向,但相较于使用本国木材来说更有利于减少人均木材消耗;木材产量与木材消耗同方向变化,是影响人均木材消耗的最为显著的因素;林产品贸易规模、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以及技术进步因素的影响不显著。据此,本文从世界和中国林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林产品贸易自由化、保持木材供应适度偏紧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朱杰  龚健  李靖业 《资源科学》2020,42(5):991-1003
河湟谷地位于高原过渡地带,是青海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存在冲突,因此评估其景观格局变化作用下的生境质量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通过改良的Flow转移矩阵表征了不同景观类型间的转化过程;运用InVEST模型评估了1995—2015年河湟谷地的生境质量并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冷热分布特征;借助灰色关联度分析3个时期的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要素异质性。结果表明:①1995—2015年,河湟谷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景观面积持续增加,景观类型呈现破碎化、复杂化、异质化特征;②“贵德—乐都”连线是河湟谷地生境质量的分界线,总体呈“南优北劣”“南热北冷”的分布态势;③生境质量与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性指数、景观分离指数、蔓延度、最大斑块指数等景观指数以及草地、林地景观规模关联度较高,与建设用地面积关联度较低,表明在生态保护政策作用下,建设用地以侵占林地、草地等高生境类型以外的景观为主。研究结果可揭示城市化背景下的生态系统与景观联动关系,指导青藏高原东部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8.
为巩固和深化林改成果、维护林农利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本文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探讨林权流转、政策性森林保险、公益林补偿、林业合作组织、木材采伐限额管理、林业税费等林改配套政策对农户造林、抚育和采伐行为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林权流转、林业税费负担和林业合作组织等配套政策对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有不同程度和方向的显著影响,而林木限额采伐、政策性森林保险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对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暂无显著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对林农生产行为有显著影响配套政策,本文提出:1尊重农户意愿,规范林权流转;2进一步推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3营造良好的税费环境。对林农生产行为暂无显著影响的配套政策,文章提出:1促进林业收入多元化;2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范围;3提高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最后提出应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增加农户对林改政策的认知,以更好地发挥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9.
欧维新  袁薇锦 《资源科学》2015,37(4):823-831
景观连接度和生境斑块重要性作为测度生境景观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已成为评价生境破碎化、识别生境景观中重要生境斑块与垫脚石、辨明恢复生境的关键节点位置的重要方法,对于生境保护、优化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江苏盐城滨海湿地为研究区域,以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丹顶鹤越冬生境为对象,运用景观连接度指标和两种斑块重要性评价方法,考察1992-2012年间越冬丹顶鹤适宜生境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并探讨这期间的重要生境斑块与关键节点位置变化。结果发现:1992-2012年间,丹顶鹤生境连接度一直呈下降趋势;巨型斑块和大型斑块对于维持景观生境面积与生境连接度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处于关键节点位置的小型斑块作为垫脚石和连接要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从斑块重要性评价方法上来看,dPC指标反映的重要生境斑块更符合实际情况,BC(Betweenness Centrality)指标则可以明确需要恢复的重点生境位置,几种方法各有侧重,在指导区域生态保护与规划等方面各有优势,需综合考虑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