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梦回"一词多用来表示"梦醒"之义,一些人将其释为"梦中回到"其实是一种误读。"梦回"一词的用法有四种:一是紧接"梦回"二字,下文叙写抒情主人公梦醒后感受到的现实情境;二是紧接"梦回"二字,下文叙写抒情主人公从何样的梦境中醒来;三是"梦回"二字后本句结束或整首诗词结束;四是只以"梦回"二字作为题目,而此二字文中不出现。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梦回"当为其第二种用法。  相似文献   

2.
晏几道的代表作《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一词在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有收录。在备教过程中,笔者发现配套的教学参考书选录的鉴赏文字有两处值得商榷:一是视"落花人独立"为实写,将其中的"人"解读为男性,即词人;二是视"琵琶弦上说相思"亦作实写,将整句解读为实写词人初见小蘋时的情景。本文通过分析认为以上两句更应作虚写来断,即"落花人独立"中的"人"不应是实写词人自己,而是虚写对方,即小蘋;而"琵琶弦上说相思"也不应是实写初见小蘋时的情景,而是词人的虚写想象之笔。  相似文献   

3.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是李煜一首纪梦的小词,作于他降宋被囚之后。词中以梦写醒、以乐写愁、以少胜多,在艺术表现上别具特色。作品为了避免平直,采用倒叙结构。以突兀而来的“多少恨”领起,首先把梦醒后的满腔悲恨一泻而出,再以“昨夜梦魂中”一句。点明作者刚刚一觉醒来,正为昨夜的梦而悲恨。究竟是什么梦,如此牵动了他的感情?“还似旧时游上苑”等三句。追述了昨夜的梦境。“上苑”是专供皇帝游赏和打猎的园林,“旧时”也就不言自明,那是李焕位陌南唐之主的年代。“旧时”二字还…  相似文献   

4.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投射了苏轼与妻子天人永隔的追思,交织着宦海沉浮,人生失意,这一切构成人物的心理创伤。由此在梦境中建立跨越生死的相逢。梦是愿望的满足,在旷达之外,这曲悼念亡妻之词,及梦境揭示了苏轼的隐秘。这种人生如梦,梦醒后又无处追寻的感伤不仅仅是苏轼的个体经历更是从个体到集体的普遍失落心理。  相似文献   

5.
<正>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品读辛弃疾的这首词,主要情思仍在抒发壮志难酬、恢复大业未成的哀伤。全词仅有十句,但已颇见"抑扬"手法的功效。前九句都是写杀敌报国、恢复山河、建立功名的惊人壮业,这即是扬;仅末尾  相似文献   

6.
梦醒的美丽结识王学华老师,是缘于诗。王老师垂青本刊的第一篇文稿是关于诗教的教学案例,不懂诗,无以写诗,不写诗,无以教诗。诗的世界,是情感的家,是精神的乐园。相对于物化的世界来讲,这是一个多彩多姿的梦。王老师由诗之梦境步入语文教学之梦境,没有梦的陶醉、专心,就不会有今朝梦醒时刻的美丽。其实,何止是诗,又何止是教学,任何世界都须这种痴迷的梦的陶醉以心智、精力、体力甚至生命祭奠这场梦,才有梦醒的辉煌。(文晋)在梦与世界的边缘浙江/王学华一记得18年前,我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在梦与世界的边缘,我咀嚼孤独与寂寞。”那时候,我…  相似文献   

7.
教学要求 :复习汉语拼音和成语 ;练习写近义词 ;理解多义词 ;学习修改病句。教具准备 :写有“字、词、句”部分第一题至第四题的小黑板或投影片。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提出要求今天我们来学习《基础训练3》的第一部分内容 (字、词、句 )。这部分内容有看拼音写汉字 ,写近义词 ,理解多义词 ,修改病句四道题目。请大家翻开课本第73页。二、练习第一题 :看拼音写汉字1 读题 ,明确要求 :这一题主要是复习汉语拼音和学过的成语 ,要求大家能熟练拼读音节后写出汉字 ,并能说出成语的意思 ,掌握成语 ,不写错别字。2 出示写有题目的小…  相似文献   

8.
请看今年高考题第 26题:   下列两个句子都写到“虚伪”。前一句直接表述,言简意赅;后一句连续类比,形象生动。请在“友谊”“勇敢”“信任”中任选一个词,仿写两句话。   虚伪和欺诈产生罪恶。 (〔美〕爱迪生 )  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 (〔俄〕契诃夫 )  仿写是近年考查的重点,通常是提供文段,进行段内仿写。如 1999年第 27题截取一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 50华诞的文字,抽取出三句话,让考生依据情景根据要求加以仿写。仿写这种试题类型之所以深受命题人的青睐,是因为这种考查方式比较灵活,适当情景的设置为考…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开发学生智力,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语言为中介,在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中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教学中,我反复探索,总结出开发智力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语境”中开发智力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必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即语文教学要在“语境”中开发学生智力。它要求我们结合语文的语义情景解释词、句、段、篇,把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课文的语义情景是影响学生理解字、词、句的重要因素。所谓语义情景,就是教…  相似文献   

10.
清凉?妩媚?因为一个名词“束发”而紧密相连! “维多利亚”,一个时刻萦绕在女人梦境的词汇。梦醒时分,将它一丝一缕地缠绕在发际,这个夏天你会感觉些许清凉,平添些许妩媚……  相似文献   

11.
辛弃疾词中的"梦回"一词,被普遍认为是梦醒的意思,笔者认为是它非但不是"梦醒",反而是"回到了梦中"的意思;而"八百里"一词教科书普遍注释为"部下的官兵分食烤熟的牛肉",这也不妥而应该理解为"夸张军营地域的宽广".  相似文献   

12.
《伞花》语言简练、优美 ,特别是第二、第八两个自然段。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欣赏两次开出伞花为切入点 ,深入品词赏句 ,体会师生情。一、初读 ,发现伞花美在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之后 ,立刻让学生找出描写伞花的两个段落。让学生读一读 ,比一比 ,发现伞花美。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体会语言美。这两段话的前一句是相同的 ,都写出了伞花美。(2)理解所写内容。这两段话的后一句不同。前一段写出的是同学给老师送伞的情景 ,后二段写的是老师送同学回家的情景。(3)体会师生情。从“一会儿”、“一朵朵”、“送伞”、“清脆的笑声…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二册的《菩萨蛮·大柏地》是1933年夏天毛泽东主席重新经过大柏地时写的。这首词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两句 ,主要写了雨后大柏地的壮丽景色。第一句“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写了挂在天边的彩虹 ,是一条在作者眼里由静变动的彩虹。第二句“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写了雨后大柏地附近群山的景色。“复” ,在这里指又、重新。由于雨后西斜太阳光的照射 ,使得青翠的群山一会儿呈翠绿色 ,一会儿又变得暗淡起来。这细微的变化使得群山也仿佛动了起来。第二部分是第三句“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相似文献   

14.
英语学习,是通过对教材中字、词、句的听、说、读、写的训练,逐渐熟悉英语情景会话和语言习惯,从而学会语音、语法、句式,最后达到能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目的.而阅读和背诵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过渡有明渡和暗渡两种方式。明渡,是指用词、句、段或标志来过渡,可称作“笔联”。暗渡,是指不需要用字、句、段或标忐而自然过渡,可称作“意联”。一般说,文章的上下文的意思转折较大,必须加上适当的文字或标忐,彼此才能衔接,这就要明渡。如果文章的上下文在意义上本来就很密切,不需借助文字或作志,就能自然地衔接起来,读者并不感到生硬,这就用暗渡。 例如,《荷塘月色》第一段写“我”去荷塘的缘由,未尾说:“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往哪去?显然是往荷塘走。下面第二段开头紧接着写:“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两段衔接得很紧,也很自然。这是暗渡。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第七段写江南采莲的情景。时间、地点和内容都不同,如何衔接呢?作者在第七段开头用了这么一个过渡句:“突然想起采莲的事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学英语,是通过对教材中字、词、句的听、说读、写的训练,逐渐熟悉英语情景会话和语言习惯,从而学会语音、语法、句式,最后达到能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  相似文献   

17.
教师常常鼓励学生求新、求异,人们往往对求新者给予赞赏和鼓励,但我们应当注意,求新不能偏离主旨。比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人就这样给以解读:“首句写平时对山东兄弟的思念,第二句写重阳佳节时的倍加思念。第三句写登高望远时望眼欲穿想见兄弟的情景,最后一句写在  相似文献   

18.
【设计理念】批注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批注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很有帮助的。然而大部分学生做批注或大段的画线,囫囵吞枣似的写一两个词;或只画一两句话一两个词,写一句简单的、不痛不痒的理解;或就事论事,眼界狭窄,不深不透。于是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为例,引领学生学习写阅读批注。  相似文献   

19.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起始内容,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分散识字教学法的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基础教育家斯霞。20世纪60年代,她在南京师大附小进行分散识字教学实践,这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识字教学方法的研究。分散识字教学法注重生字字义的情景创设,提倡在词中、句子中、课文情景中进行生字教学,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章,使生字字义在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中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一、讲习作例文要使学生弄懂什么叫“一句一句讲清楚”,“一句一句写具体”。三年级学生接触的第一篇习作例文是《课间十分钟》。我着重讲了这一课的第三自然段——爬竿。默读两遍之后,我让学生看看这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写的什么。学生很快知道,第一句话交待了地点和人物,第二句是这段的中心句,点明了同学们干什么,第三句着重写一个小同学爬竿,第四句写他爬到了竿顶,第五句写他爬到竿顶时的神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