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卡·威特说:“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早期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在于出生后的自然教育。”的确如此,所谓“慎于始”,幼儿是正在成长中的生命体,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强、个性形成最重要的时期。其教育教学尤其应该注重生命体与生命体的互动,遵循生命体成长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入,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入”。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  相似文献   

3.
创业教育的变革是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创业教育不是单纯地进行创业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技能的训练,而是将创业作为一种精神、一种能力、一种素质的育成,其实质就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培养"老板"。创业教育是一场高等教育的立体变革,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首先在顶层设计上创新教育理念,正确认知创"业",以学生的"成长"为本,结合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学校自身资源构建个性化的创业教育模式。作为素质教育的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就业指导课或者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应当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是专业课程建设的引领,是教学方法改进的航标,是教育教学质量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4.
王东红 《海南教育》2011,(11):59-59
儿童的数学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不同于数学家的研究经历,它是儿童生命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知识和生命成长的和谐共鸣,儿童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历和感受都将成为个体生命的一部分。因此,和谐性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特征,而不是简单附加的要求,教师应通过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的教学手段,构建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调动学生自觉、自主、自发的参与学习过程,获得全面、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章莉 《考试周刊》2012,(65):29-30
诚如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所以承载认知功能的学科教育,其中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都将会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有不可测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都应该是整合生成和预设,而不应该是"我说你听,我讲你记"。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根据地。在语文课堂这块根据地上,教师必须完成教育学生成长的任务。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知识的不断体验、不断重复的过程。因此,对错误的体验、更正、总结、反思就成为一个人成长的必须。由此看来,"错误"应该是语文课堂教育的一个部分。但本文所阐述的"错误"是指学生潜意识中的非正确的概念认知,而不是某种不正确认识的简单重复。课堂"错误"是指互动情境下,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解法等。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育的方针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处于心智发育和成长的起步发展时期,小学生对真、善、美的认知和理解主要处于直观和感性的层级。语言和文字的渗透对小学生认知和情感的作用有限,小学生在认知和情感的表达方面主要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美术教育正是适应小学生心智发育成长特点的教育学科,对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教师的职责是什么?教师的职责不是教书,而是教育和教学,教学生学,育学生长。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成长,让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的责任应该是用自身的学识和言行去引领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生活中逐步成长。而教师的教学也不是教书,而是从学生出发,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并且,教师自身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相似文献   

9.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凡是缺乏师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去爱学生,才能精雕细刻地去塑造他们的灵魂。"师爱不是给予和付出这么简单,它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基于"爱学生"的教育艺术,是细节的教育,是要我们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像一株株幼苗,需要阳光、空气、雨露,他们的成长更需要老师、家长、社会的关心、呵护。一个孩子,在充满斥责挑剔的  相似文献   

10.
一、构建“生命”课堂,尊重个性差异 生态教育认为学生不仅是认知体.更是生命体。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命,而且要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教师应当承认个体差异,重视个体体验,营造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氛围,让个体的心灵得以舒展。  相似文献   

11.
父母要自我觉醒和认知,要使用正确的教育手段影响孩子,教育子女,父母要时时关注自己的言行,不能有丝毫的懈息,要经常反躬自问,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是父母与孩子及家庭保持和谐、健康成长的前提.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教育至关重要.父母与孩子除了亲子关系以外还是指导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家长要具备老师的素质和应负的责任.父母更重要的是牵着孩子的手,与孩子一起慢慢成长.而不是生硬的"管教"和"必须"式的命令,或一味的溺爱,这样都会伤害孩子.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人的教育,其终极目标不是学生知识的习得,而是学生生命体的成长,是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了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能拥有最美好的人生,我们的课堂必须回归生命。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品格教育和公民教育是当前西方教育学界热议、我国教育学也日益关注的话题.三者都与人的德性成长有关,但重心各异:道德教育在西方有着特殊内涵,受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浓重,偏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品格教育以培育"好人"的品格、能力和习惯为指归;而公民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种形式,重心在于传递政府、制度方面的知识,形成"好公民"参政议政的能力为主旨.在关系上,公民教育需要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基础;反过来也有助于加强和拓展品格教育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4.
教育的"信息对称环境"本身是一个立论偏颇、无法确证的命题,师生既无法具有"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也不可能在"对信息认知的程度"上实现"对等";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和成长的主体;师生间的人格平等不能等同于师生是教学和共同学习的"平等主体"。教育信息化进程打破了师生关系的原有均衡,但并未消解其存在的基础,文化传承使命决定了教育关系的存在;教育信息化条件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减轻而是加重了,教育信息化要求的是教师的更高素质,而不是认同和接受师生间素质的对等;信息化给现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带来的应当是演进而不是颠覆,是调适而不是重构。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既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也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它是认知与行为紧密联系的综合体或心理——行为结构;因此,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既包括认知教育的环节,也包括行为训练的环节。无疑,学校专业教育计划的实施,课外文化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党团组织活动与学生会活动的开展、班集体活动与管理等手段对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都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我们的管理基本上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方式不是偶然的,而是一种教育理念在学校管理上的必然体现,这种教育理念就是:通过长达十多年的模式化教育,为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十足实用主义的功利教育观,他不是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体,而是可资利用的工具看待。既然如此,学生作为生命体本身的欲望、  相似文献   

17.
微言说     
@罗崇敏:教育是引导不是去左右,教育是影响不是去支配,教育是感染不是去教训,教育是解放不是去控制。教育是为育而教,非为教而育;教学是为学而教,非为教而学。教育应该陪伴学生成长,而不是取代学生成长;应该支持学生发展,而不能控制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批评的艺术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批评教育是家长和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手段。批评不是简单粗暴地训斥,而是一门艺术,如何批评,大有学问。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更需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因为教师是滋润学生生命的源泉。确立教师生命意识,是关爱教师的前提,改善教师实然生存状态是关爱教师的基础。对教师的关爱行动措施主要有:塑造教师的人文素养、关注教师的主体价值;树立以“教师为本”实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从教师的“工作体”转入教师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20.
陈韬  罗阳佳 《上海教育》2012,(25):24-25
所有的教学都应该有教育性,而不是单纯的传递知识的技术活,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上海教育》:此次调查是您主持的市级课题"价值多元背景下语文学科德育建设的实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请您介绍一下这项课题研究的目的以及此次调查的价值和意义。于漪:2005年,上海提出"两纲"教育和学科德育的概念,主张德育要深入到学科领域。对此,我非常赞同。因为学生的成长一定是德性和智性共同成长的结果,他们既要具有科学文化素质,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懂得为祖国、为人民服务,而其中德性是成长的一个根本。学生进学校学习,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的,因而课堂教学对学生生命的成长、德性和智性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学科本身来讲,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是人们认识社会和自然的结果,知识背后蕴藏着可歌可泣的人的精神,因此所有的教学都应该有教育性,而不是单纯的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