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一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迅速繁荣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在中国现阶段的新形势下,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途径有待后人不断创新和改革,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和必然趋势.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因此,必须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化等方面,共同创建物质、精神、政治和生态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之一,第一次把和谐社会放在同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并列的位置,与之相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和谐发展的进程。四个文明是辩证有机的统一整体,四个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根本保障作用,原因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它深刻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充分借鉴了人类制度文明成果。其根本保障作用主要体现在为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保障,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提供根本保障。进一步发挥其根本保障作用,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自信,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外延。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水平。但是,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还有待提高,具体原因包括社会、高校和家庭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十八大以来,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方略、新举措。党中央将生态文明提高到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领域并列的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从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措施着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     
<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中国特色和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当代世界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演进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进程中,离不开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社会主义政治思想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制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水平比较低,不能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求.需要在政治上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优越性;在经济上强化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助力作用;在文化上加强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教育,建设和谐的生态文化;在社会上构建绿色社会,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供社会基础.通过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规范化与常态化,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从而使建设生态文明和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而生态文明则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它应该成为地方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为此,必须立足于实际,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从推进经济生态化、政治生态化、文化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等方面,共同创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位一体的文明体系。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经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同时,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其深刻内涵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生,而且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实践与科学、和谐与公正、持续与发展的特征。在深入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特征以及重要意义基础上,更好地探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苏州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富有成效的城市文明建设很好地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苏州的成功实践。在苏州高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注重苏州本土化教学案例的研究与建设,用鲜活的案例来诠释理论,借以提升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民生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核心理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执政党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成绩,为继续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了经验指导.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本文通过逻辑关系分析,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乡村振兴的逻辑关系,以及两者相互促进的方式和效果。研究发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因此,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实现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追求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形成的,但西方社会的矛盾又使近代启蒙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相联系,形成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命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扫除了现代化的政治障碍,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但计划经济又使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不相兼容。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改革开放启动了现代化,实现了社会主义思维方式转变;把社会主义发展与传统理想创新相结合,使之扎根于中国现代化实践中;以人为本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实现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国际社会主义的杰出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崭新理论成果,从而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崭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9.
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论断,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与社会和谐内在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更加自觉、更加深刻、更加系统的新高度、新境界。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所决定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20.
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三个倡导"的科学内涵,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灯塔,分别反映了人民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价值诉求和利益诉求,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憧憬和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方向的路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诉诸于社会管理实践而形成的基本价值导向,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价值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规范社会主义社会公民行为的准绳,为公民判断行为得失、做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