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劳动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等。其中身体素质是基础,心理素质是关键,文化素质是前提,科学素质是核心,劳动素质是表现,思想素质是主导,政治素质是根本。一句话,素质教育就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2.
活力,是一种生命力,是教师和学生的精神探险和生命张扬;活力,是一种学习力,是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造就;活力,是一种发展力,是学生手、口、脑、耳等最大潜能的发挥,是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终身发展的能力;活力,是一种感动力,是师、生、教材情感的共鸣与怦然心动。课堂只有有活力了,才会高效。试想:死气沉沉的课堂,哪来的活...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为理解巴门尼德所做的预备工作。巴门尼德哲学之所以难以理解,原因之一是他的“是”的真实含义超出其固有含义,完全由语境决定,在残篇2,它的意思是“是”,在残篇3,它的意思是思想或真理,实际上是指几何学,在残篇8,它的意思是空间。也就是说,那个不生不灭、完整、单一、不动、无穷的东西是空间。经过这样的技术处理,我们就为理解巴门尼德哲学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校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四个层面构成。校园文化可分为五个方面,即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媒体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媒体文化是载体。它们之间相互依存,互相作用,构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校园环境、校园秩序、校园风气。这三个方面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硬到软。比较而言,我们应更看重后者,也就是看重风气,看重人心,看重人的精神。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是校园风气,最高表现是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学校长期办学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较强的融合性和渗透性,是学校发展的底蕴所在。  相似文献   

5.
精神,是活力的表现,是生气的象征,更是士气的代名词。我们知道,人的精神面貌折射出的是思想、是心境、是工作状态。那么教师的精神状态则反映出这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及管理效果。正如,青年学者肖川所说:“评判一所学校怎么样,不需要听汇报,也不需要看各种统计资料,只需要看教师的眼神。好学校的教师眼睛里透露的是自信,是职业的自豪感,是精力充沛和探索的兴趣,是浓浓的书卷气,……”透露自信的眼神,靠的是学校管理者宽广的心怀、坚定的意志、赏识的心境、追求卓越的精神,这里面包含着更多的是管理者的真情灌溉。就此,在工作中我们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6.
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 伦理观很多前人概括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仁义礼智信等,还有学者提出应该是人,人是核心的核心。我认为中华的伦理观是忠、孝、仁、义、信。忠孝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仁。子日:“仁者爱人”。“仁”左边是单立人、是个人,右边是二,两个人相处的原则就是仁。孝由此而生,父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这个爱在父子两代人之间是以孝来体现的。继而推广到国家,封建社会对国就叫忠。那么作为个人怎么处理和社会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和国君的关系?就是义。所谓义者,宜也,就是适当,就是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应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那份心,就叫义,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探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作文教学效率不高,弊端甚多,却是不争的事实。作文是学生的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但是大部分学生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文可作,只能东拼西凑,勉强成文。造成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础薄弱、缺乏兴趣、见闻不广、缺少生活积累等。而最重要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二点:一是讲得多、练得少,而且练不得法;二是重形式,轻内容,脱离生活,脱离学生思想实际。笔者认为,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是通过真实的写作提高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对学校教育管理创新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福民 《四川教育》2002,(10):10-11
江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教育创新的范围和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观念创新、目标创新、课程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等。在教育创新体系中,教育理念创新是灵魂,教育体制创新是关键,教育模式创新是核心,教育技术创新是保障,教育开放创新是重要方面。推进教育创新,构建教育创新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  相似文献   

9.
言语交际。信息传递,不都是简单的、单向的、固定的、一次性的。更多的。因此而更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乃是那些复杂的、双向的、随机的、多次传递方能完成的。因此,判定某处修辞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必须考察其在一个复杂的修辞流程中所起的作用,视其所造成的到底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如若其所造成的是正反馈,那么,不管它多么生动、形象,都是失败的修辞;如若造成的是负反馈,那么,不管它多么朴拙、背谬,都是成功的修辞。  相似文献   

10.
孝,做人之根,百善之本;孝,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做子女的来说,孝,是本分、是义务、是良知,是每时每刻都要牢记心头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1.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它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一种沟通,是合作,是共建,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它的主要形式是交流对话,沟通心灵。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师生互动,旨在信息交流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创新型人才一般讲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知识性要素、实践性要素、创新能力要素、品德要素。最终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是创新人才,评价不是学校,也不是教师,而应该是社会。要看我们的毕业生对科学、对社会所做出的创造性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的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前提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自我发展能力,本源是健全人格,保证是创新人格,基础是创造个性,关键是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3.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核心,是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联系班级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桥梁,是学生的引路人。他(她)必须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听从其教诲。因此,对班主任的素质要求是比较全面的,简言之,即应当具备爱心、细心、耐心、恒心、平常心。一、爱心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心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基石。班主任的爱心是一种纯朴而又高尚的情感,是刚与柔的结合,是一种无私的爱,学生通过班主任真诚的呵护,能感受到…  相似文献   

14.
谐校园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也是师生员工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学校管理和谐是核心,环境和谐是保障和窗口。  相似文献   

15.
一个眼盲的小姑娘说:如果问我什么是最大的幸福,那就是给我即使是一天的光明。让我看看亲人、朋友,看看太阳、星星、月亮,看看旷野、草原、海洋、看看什么是蓝,是绿,是红,是黄。我想看的东西是那么多,一天的时间是太少了,但是,我也将非常感激,要是能给我一天的光明!  相似文献   

16.
自信是惊雷,是飞雪,是骤风,横扫一切拖杳、迟滞、犹豫与徽惰。自信是战鼓,是号角,是族旗,催人勇往直前,大胆挺进,日日奋进。自信是阳光,是雨露,是琼浆,助人思维敏捷,精神抖擞,挥洒一切。自信使潜能释放,使困难后退,使目标逼近;自信的人生不一般,不一般的人生有  相似文献   

17.
减轻过重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以下简称“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是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守的根本原则,也是教育、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减轻负担、提高质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有内在的联系。其一,减轻负担是手段,提高质量是目的。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实质是提高质量。如果减轻负担不能提高质量,那么减轻负担的“减”就减的不科学,也没有价值。其二,只有减轻负担,才能提高质量。质量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学生的身心素质、兴趣爱好、个性潜能等,得到和谐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造就一块好的、将来不论做什么都…  相似文献   

18.
声乐与器乐最大的区别在于器乐所用的乐器是身外之物,它的构造形状、体积、比例都是固定的,发音是机械式的,所以比较容易控制。而声乐是由声带、喉部、咽腔、口腔、鼻腔、肺等许多器官组成,它们的构造伸缩性很大,机能变化多端受神经支配,看不见摸不着,不易控制。因此,在声乐训练中,涉及到的问题很多,现就几个问题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校办学理念、价值取向、物质形态、师生关系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学校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也是学校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因此,构建和谐校园,首先是要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但只有树立和谐的理念,唱响和谐的主旋律,才能建设与时代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20.
救救胡杨林!     
唐锡阳 《科技文萃》2001,1(6):33-34
胡杨林是历史,是文化,是保护荒漠生态的骁将,是传奇式的耐人寻味的自然景观,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祖先、我们、我们子孙的最伟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面对这种自然遗产,我们是感激、是爱、是保护,还是在短视、无知和贪婪中轻易地毁掉它们?这是摆在我们面前应该严肃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