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身体素养作为促进身体活动的一种新理念,引起体育教育部门、竞技运动组织和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积极探索评价身体素养的方法。综述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工具研究现状,结果显示,测评工具共6套,其中加拿大8~12岁儿童的测评工具较为完整,其他工具多是建立测量指标理论模型;测评维度主要包括身体能力、行为、认知、心理和社会5个子域;测评方法多采用自我报告和他评的主观测评。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工具的研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细化、验证和应用已有测评模型,研制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体状况的儿童青少年测评工具。我国需要结合国内教育背景、儿童青少年身心特点及身体活动现状,研制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体状况的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工具,进而为了解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的现状提供调查工具,为评价身体素养的干预效果提供指标。  相似文献   

2.
为应对人类进入20世纪末以来由体育活动缺乏所引发的健康危机,身体素养(Physical Literacy)概念被重新诠释、凸显并成为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指向。身体素养的理论基础是典型的具身哲学,其概念主要基于一元论、现象学及存在主义,其中一元论作为身体素养的本体论基础,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则构成身体素养的认识论基础。从概念界定角度而言,身体素养情感(动机和信心)、动作(运动模式和身体能力)、认知(知识和理解)等维度的发展与形成均具有鲜明的具身倾向。在学校体育实践中,只有充分理解身体素养的具身性,创设丰富的环境可供性使学生与之互动,从情感、动作、认知3个具身维度全方位发展学生的身体素养,才能促使学生通过“我可以、我掌握、我明白、我行动”的发展路径实现终身体育参与,促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Physical Literacy(简称PL)是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领域的重要理念,也是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开拓点之一。长期以来,学界对PL的认知存在争议或模糊不清,导致其在实践中出现了一定的迟滞和偏差,故对相关认知加以厘定与反思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认为:(1)从形式逻辑来看,我国学者构建的PL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存在争议或误用。内涵方面,“素养”作为属概念规定了PL的内在特性;“体育素养”的转译窄化了PL的内涵,而译为“身体素养”更能体现PL的身体本源性;作为面向全民的基础生活素养,PL并非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的具体化,不宜将其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相等同。外延方面,部分PL的外延体系存在偷换“Physical”概念、子素养客体化、子素养相容等问题。(2)在本土实践中,对PL的评价被横向割裂,且纵向衔接不畅;PL的发展情境囿于学校,家庭、社区等校外情境应用不足。针对以上问题,该研究建议未来既要构建横纵贯通的评价体系,也要注意营造多样化的发展情境。  相似文献   

4.
任海 《体育与科学》2023,(6):6-9+37
Physical Literacy是近三十年来在国际上广为传播的新理念,这一理念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是因为它不仅强调以身体活动应对当代社会慢病流行的健康危机,还为身体活动融入人的生命全过程提供了学理支撑。该理念对当代体育,尤其是体育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多国采用并写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体育文件[1]。近年来,这一颇具新意的理念引入我国,但对该概念的译名,学者们尚未达成共识。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主要有“体育素养”和“身体素养”两种,处于混杂使用状态。由于译名不仅是符号,还承载着意义,译名一旦确定,其在本土语境的含义就会影响人们对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对Physical Literacy这样的重要概念,确定与之相应相称的译名的意义自不待言,因此有必要做一番辨析,以期引起国内学人的关注,参与讨论,厘定译名。  相似文献   

5.
研制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既是我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发展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综合测评工具的学理需要。分析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的产生背景、构建应用及未来发展。在前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针对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进行构建,23名国内外专家参与并完成专家咨询,形成以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和体质水平为主要维度的测评体系,并计算各维度和指标的具体权重。构建的测评体系已在上海进行初步应用,其是在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进行学生体育综合素质评价、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从长远看,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测评体系还需要在测评内容、测评应用、测评实施、测评结果、测评推广方面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
依据青少年体育暴力的相关理论,在系统分析青少年体育暴力问题基础上,提出影响青少年体育暴力的主客观因素:个性特征、认知偏差、情绪效应和个性弱化是影响青少年体育暴力的的主观因素;情境因素(项目特点、竞争与攻击、比分差距、比赛结果和比赛规则)和社会因素(榜样作用、家庭引导、媒体感染、相关人员和机构影响)是影响青少年体育暴力的客观因素。采用质性研究对青少年体育暴力的测量维度进行初步建构。青少年体育暴力由青少年体育暴力认知观念、青少年体育暴力情绪和青少年体育暴力行为三个维度构成,其中,青少年体育暴力认知观念维度包括面子主义、猜疑、敌意、不服、报复心理和怨恨6个观测指标;青少年体育暴力情绪维度包括易怒、冲动和缺乏自制3个观测指标;青少年体育暴力行为维度包括言语暴力和身体暴力2个观测指标。在确定了青少年体育暴力测量维度后,阐述了《青少年体育暴力量表》的编制问题。  相似文献   

7.
柏慧 《新体育》2022,(4):91-93
本文采用文献法、逻辑推理法、对比分析法来研究加拿大学校体育身体素养发展的现状,通过加拿大学校体育身体素养发展情况和现状的分析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学校体育身体素养,从而在学校体育中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健康第一”的理念。该现状研究对我国在学校体育中开展身体素养的培育有以下建议:(1)建立完善的身体素养测评体系;(2)将身体素养理念与课程标准相结合;(3)将身体素养的理念贯彻到实践当中。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的体育素养评价体系。结果发现:加拿大的评价体系信度较高,评价内容更为全面;美国围绕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进行构建,更符合本国实际需求;澳大利亚对青少年评价指标所处阶段有清晰的分类,有助于学生清楚地了解自身水平。我国体育素养评价体系对于个体身体层面的评价更为详细,但情感社会方面的评价仍有不足。从归纳各国优点中得出如下启示:进一步将Physical Literacy的概念本土化;完善我国体育素养评价理论体系内容;围绕我国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加强协调配合以发挥出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时期体育中考的新变化,体育中考测评成为关键,为此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PLAY系列中的PLAYFUN、PLAYCOACH测评内容和山东省体育中考测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为推动我国体育中考测评的科学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包含能力、信念和理解力评判三个层面的PLAYFUN体育素养测评与包含认知领域、环境、一般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力量控制能力、移动能力、整体状态七个维度的PLAYCOACH体育素养测评对于推动我国的体育中考测评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2)不断提升对体育素养的认识;在中考中考虑增加体育素养的评价内容;在中考中考虑增大过程性评价的比例;建设可开展体育素养教学的教师队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优化结果性评价的计分方式是加拿大体育素养测评PLAY系列对于山东省体育中考测评发展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梳理我国终身体育理论研究现状,提出终身体育研究要跳出工具价值,重塑终身体育意义价值;跳出学校教育领域,构建终身体育体系。身体素养理念为终身体育确立了从“离身”到“具身”、从“表现”到“体验”、从“割裂”到“整合”的价值取向。构建“双全—双生”终身体育个体发展理论,以情感、身体、认知、行为4个维度作为终身体育的个体全面发展要素,以全生命周期为参与时间,指向生命体验的获得,以形成生活体育文化为价值追求。构建“融通—共生”的终身体育体系发展理论,认为终身体育体系应包含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面对3类体育形态发展目标有分歧、认识定位有偏差及协同合作有壁垒的问题,提出通过以身体素养培育为目标促进各形态体育融通,以终身体育体系化发展为路径促进各形态体育共生来破解。  相似文献   

11.
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大学生体育素养水平以促进健康,对体育素养的论述从原有就体育谈体育素养逐渐转变为谈“体育为健康”的素养,由此,“体育健康素养”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当前国际体育领域热门的研究主题。该文通过对体育健康素养的起源、内容维度和测评体系这3个方面进行梳理与分析,建议我国学者在大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相关研究中明确体育健康素养的概念内涵,研制适合我国大学生人群的体育健康素养测评工具,开展大学生的体育健康素养水平调查,并分析我国大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升大学生体育健康素养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和逻辑分析法,重点对身体何以成为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重要之维进行了较为充分而科学的论证,并在全面检视与深刻反思中国学校体育思想传统研究路向及其"身体"维度研究缺失的基础上,展望了基于"身体"之维的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四个可能面向,以期进一步创新、拓展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内容,挖掘、彰显"身体"之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及其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研究认为:(1)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身体"维度不仅能够成立,而且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的本体性的研究维度,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和深远而重要的意义与价值;(2)"身体"与学校体育思想之关系研究、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历史变迁之"身体"解读、"身体"危机的学校体育思想根源及其现代学校体育身体观建设、基于"身体"之维的中国特色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现代建构等4个面向值得给予更多的关切。  相似文献   

13.
梁坤  庄弼 《体育学刊》2024,(2):112-118
以具身认知为根基的身体素养理论,从身体、认知、情感、行为4个维度揭示幼儿身体活动参与的整体性循环,指出幼儿体育活动应是具身性、体验性、综合性的身体活动,并针对性提出要转变教育理念,增进“具身性”理解;聚焦身体体验,推动幼儿体育回归“身体”本源;强化动作教育,夯实身体活动促动幼儿健全人格之根基;创设具身情境,构建健康生活与健康行为的可供性环境等建议,以期为幼儿体育教育变革提供理论框架及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体育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进行评价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目前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策略。本文通过AHP-FCE模型,对体育硕士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构建了符合体育硕士研究生的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行为和信息道德为主的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2)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计算,四个一级指标的权重排序依次为:信息行为、信息知识、信息道德和信息意识。(3)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实证研究,所选取的10名体育硕士研究生信息素养水平属于“中”等级别,具体测评结果分别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行为属于“中”等级别,信息道德属于“优”等级别。  相似文献   

15.
1 体育科学问题 日本大修馆书店1973年《现代学校体育大事典》对体育科学和竞技科学的注释:根据1963年10月14—19日体育术语国际会议报告,体育(Physical Educadon)是在人的协调发展中对人的身体全面发展施加影响的教育。体育科学(Science ofPhysical Education)是体育领域中的学问的总称。(第48页)根据现代对体育(Physical Education—身体教育)和体娱(Physical Recreation——身体娱乐)领域划分的特点,竞技(Sports)属于体娱(Physical Recre-ation)。竞技科学(Sports Science)是竞技中的学问的总称。(第41——42页)2 “大体育”问题 英国安德鲁斯(现任国际体育联  相似文献   

16.
Sports与5P关系解析--研究体育概念应明确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澄清体育语词概念使用的混乱状况,在阐明我国体育根本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了竞技(Sports)与身体文化(Physical Culture)、身体教育(体育)(Physical Education)、身体娱乐(体娱)(Physical Recreation)、身体活动(PhysicalActivity)和身体适应能力(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这些关键语词的各自含义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目的是为促进我国体育与竞技事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质性分析软件NVivo 12,从政策工具、核心素养、课程内容3个维度对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进行文本挖掘与定量分析。研究认为:(1)从政策工具维度看,重视环境型政策工具、供给型政策工具运用较均衡,需求型政策工具较少;(2)从核心素养维度看,针对核心素养构建的政策工具总量相对均衡,但政策工具类型呈“分化”现象;(3)从课程内容维度看,政策工具主要作用于专项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和基本运动技能相对均衡,跨学科主题学习处于劣势。据此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1)在政策工具方面,应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基础上实现政策工具的靶向精准和结构优化,进而形成政策工具的体系化;(2)在核心素养方面,需进一步提高政策工具与核心素养的耦合度,推动政策工具与核心素养的持续互动;(3)在课程内容方面,应通过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将需求型政策工具嵌入课程内容环节,创新政策产出和扩大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体育界出现3种"素养"理念:"体育核心素养""身体素养"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体育核心素养"在与教育界保持一致的努力中,延续了以往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路线,试图整合知识、技能和态度多个维度,以构建体育核心素养体系,该理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身体素养"以世界的眼光结合认知论的理论架构,重构我国体育的基本结构和认知,其解释力已经超出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知范围,对突破体育学术研究边界具有重要意义,该理念已被《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所采用,进入实际操作领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则对体育学科如何衔接核心素养教育改革进行探索,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落实到教学的所有方面和环节,从而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尽管以上三大理念都还存在一定争议,但它们共同形成了当前我国体育改革和体育教育改革三股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力量,之间的分歧与争议有利于形成新的学术讨论焦点。  相似文献   

19.
阐释了认识论的基本定义,揭示了它在哲学研究和体育哲学发展中的意义,继而剖析了在当代体育哲学研究中存在的"本体论导向"和近代认识论研究中的"心物二分"理念,认为这两者使体育哲学研究缺失了认识论研究的维度。引入了古代体育的"知识复兴"、现代认识论对近代认识论"心物二分"理念的批判和当代身体研究发展这3个因素,从理论背景和研究导向上给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提供了发展契机和可能性,以此实现体育、身体和知识这三者的会聚,构建"体育知识"何以形成和"体育知识"如何得以认识这两个体育哲学认识论维度的基本问题,从中展示体育哲学认识论对体育与身体、体育与知识这两个基本关系的定位和对在体育运动中如何获取知识,如何传递知识这两个过程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心理测量范式为基础,探讨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首先,界定了"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的概念,初步认定6个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特征,即自愿性、知识性、新奇性、可控性、一般恐惧性和结果严重性等,并归纳总结出7种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的影响因素,即体育器械设施管理和使用、媒介传播、社会文化、生理遗传因素、参与活动的知识经验、信任与认知风险和认知收益等;其次,以心理测量范式为基础并综合其他风险认知理论,提出体育活动风险认知和参与绩效的关系;最后,对风险认知测评方法及体育活动风险认知的测评及应用进行评述,指出编制体育活动风险认知测评工具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