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博洛尼亚进程中俄罗斯学位制度改革的两难境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洛尼亚进程中,建立清晰、易读、可比的学位制度是欧洲国家的重要目标。俄罗斯曾因其独特的学位制度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独树一帜。随着2003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俄罗斯学位制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按照博洛尼亚的要求建立三级学位制度,另一方面又有来自国内决策、社会、高校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俄罗斯的整个学位制度改革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2.
博洛尼亚进程中,建立清晰、易读、可比的学位制度是欧洲国家的重要目标。俄罗斯曾因其独特的学位制度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独树一帜。随着2003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俄罗斯学位制度改革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按照博洛尼亚的要求建立三级学位制度,另一方面又有来自国内决策、社会、高校等多方面的压力,使得俄罗斯的整个学位制度改革步履维艰。  相似文献   

3.
徐贞 《文教资料》2011,(2):123-125
俄罗斯现行的学位制度历经了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而成,曾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独树一帜。在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后,俄罗斯学位制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在梳理俄罗斯学位制度发展历程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后,俄罗斯现行学位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利弊。  相似文献   

4.
欧洲传统的学位制度非常复杂,阻碍了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博洛尼亚宣言后,欧洲绝大部分国家进行了学位制度改革,建立了双层学位制度,并重视博士学位教育和尝试联合学位,制定了备层学位教育的框架标准。改革中,学位制度走向基准、注重质量,学科交叉、联系市场,合作培养、面向国际,极大地促进了欧洲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竞争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5.
"博洛尼亚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德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当前的德国高等教育以三级学位体系为基础。在"博洛尼亚进程"实施的过去10年中,德国高等教育课程逐渐现代化,也更加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学分的获得主要依据学习现状及取得的成绩。"博洛尼亚进程"的目标在于促进国际流动,系统的质量保障始终贯穿整个进程之中。本文介绍了德国进程改革的一些关键因素,并通过"博洛尼亚进程"的拥护者与批评者的各自立场,分析了由进程改革而引发的争论。  相似文献   

6.
“博洛尼亚进程”的背景、历程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博洛尼亚进程"是在欧洲政治经济的一体化、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欧洲跨文化学习和研究的背景中产生的,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重要、涉及面最广的高等教育改革,是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其前期准备、初步探索、正式启动三个阶段以及布拉格会议、柏林会议、卑尔根会议以及"伦敦公报"等历程显示,"博洛尼亚进程"的发展趋势是进一步完善三级学位制度、加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促进学历学位相互承认,力争在2010年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实现欧洲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7.
“博洛尼亚进程”中的欧洲学位改革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易读、可比、清晰、相通的学位制度是博洛尼亚进程的政策核心,是推进欧洲高教合作、进而建立欧洲高等教育区的重要措施。它通过简化欧洲各国的学位互认程序而推进人才流动,为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提供便利。博洛尼亚进程折射了世界学位制度的改革趋势,对我国学位制度建设和开展学位互认国际合作具有切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博洛尼亚进程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欧洲高等教育改革重大举措的博洛尼亚进程,即欧洲高等教育区建设进程,是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以建构欧洲高等教育区为目标,旨在加强各成员国之间高等教育的可比性和兼容性,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质量,重塑欧洲高等教育的辉煌.1999年6月,欧洲29国教育部长共同签署<博洛尼亚宣言>,提出建设欧洲高等教育区的具体构想、行动纲领和工作计划.其后,经过历次会议特别是5次部长峰会的评估和改革,逐步形成"学位体系建设、质量保证、学位互认、促进流动、联合学位、终身学习、社会维度和机会均等、提升就业力、全球化背景下的欧洲高等教育"等新的行动目标,并在学制改革、质量保证、学分互换、学位互认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2007年的伦敦会议明确提出,要建设"全球化背景下欧洲高等教育区".从<索邦宣言>欧洲高等教育区的设想到EHEA的形成规模,从当初的4个发起国到现在的46个成员国,博洛尼亚进程走过了10年,其内容不断丰富,目标日益完善,原则广受认同,且一直处于发展、改革和完善之中,致力于协调进程在各国实施进度的差异、保持进程趋同化发展中的多样性、寻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区域性合作和竞争中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5):123-126
捷克为推进博洛尼亚进程,在学位结构改革过程中建立了"3+2"级学位制度,并在资格认证、教学质量评估等方面作了相应变动。由此丰富了原有学位结构,促进了捷克高校内部的变动和发展,高等教育质量得以提升,国际间的交流协作进一步深化。但在取得这一系列改革成效的同时,因传统教育理念和原有学制的阻碍,新学位制度受到了相当部分专家学者的质疑以及有关课程重组、教学质量评价等具体问题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在欧洲教育一体化发展、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改革的趋势下,俄罗斯于2003年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在这一进程中,俄罗斯高等教育经历了整体改革阶段与深化改革阶段,其高等教育的学位体系、教育结构、质量保障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推动了俄罗斯高等教育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作为西方大学发源地的意大利从1999年开始按照《博洛尼亚宣言》的要求对其高等教育体系进行深入改革。改革措施包括实施高等教育三级学位体系、改革学分体系、颁发“文凭补充文件”、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认证系统、改革博士生培养体系、促进人员流动、推动欧洲高等教育维度等。改革使意大利高等教育体系与欧洲高等教育区更易于接轨。  相似文献   

12.
As Serbian universities inherited a reputation for very high quality from the days of socialism, they have been somewhat reluctant to reform themselves, particularly to adopt the 3+2 degree award system as per the Bologna Process recommendation. In fact, Serbian universities are more successful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at macro-level than at micro-level. Still, the author's university, the University of Novi Sad, is reforming itself along the lines of the Bologna recommendations.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全球竞争的挑战,顺应欧洲一体化的大趋势,29个欧洲国家于20世纪末启动了旨在整合欧洲高等教育体系的博洛尼亚进程。博洛尼亚进程以可比较、兼容、透明原则构建高等教育系统框架,以达成多样性与一致性的统一;注重整体设计,系统推进;在政策的制定上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为其顺利推进赢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博洛尼亚进程的设计、组织与管理,对我国实施系统的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德国的博洛尼亚改革与高等教育学制与学位结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十年来的博洛尼亚改革,德国在2009/2010冬季学期已有79.2%的专业采用了颁发学士/硕士学位的新学制。也就是说,颁发新型学位的专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颁发传统学位的专业。不过,在新型学士/硕士专业注册的学生人数目前仅占全部学生人数的42.9%。这表明,博洛尼亚进程虽然改变了德国传统的学制与学位结构,但在德国尚未实现其预定的目标。传统与新型学制和学位的并存是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此外,当前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令德国对博洛尼亚改革的改革变得必要。  相似文献   

15.
曾经带给德国无限光荣与辉煌的德国高等教育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困境重重,与世界其它国家不相通的学位制度问题更是令德国焦头烂额。借助于博洛尼亚进程这一契机,德国发起了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次史无前例的革命。从新增专业的数量上来看,稳步增长;从各州的改革状况来看,可谓是齐头并进;从各类高校的实施效果来看,进步显著;从留学生数来看,也在逐步增长。  相似文献   

16.
欧洲波伦亚进程标志着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朝纵深方向发展,挪威作为该进程的积极参与国之一,近年来对本国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方面的改革更是走在了许多欧洲国家前列。本文简要论述了波伦亚进程的发展情况,并结合该进程的具体要求考察近年来挪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及其特点,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7.
"博洛尼亚进程"目的在于通过资源整合在欧洲实现高教一体化,这个进程始于由29个国家签署的《博洛尼亚协议》。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博洛尼亚进程"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一项举措。学位体系变革是"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革,尽管对这个进程存有不少质疑,但欧洲各国仍积极推进,因为"博洛尼亚进程"已经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e borrowing and transfer of policies, ideas and practices from one system to another may in part explain the convergence of educational systems. Using text documents as research material,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doption and transfer of Bologna Process (BP) ideas in the Economic and Monetary Community of Central Africa (CEMAC) and in the Cameroonian higher education (HE) system through the lens of policy borrowing and transfer, and policy convergen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justification for such transfer at the local level. In 1999, in what is known as the BP, 29 ministers of HE signed the Bologna Declaration with the intention of creating a European HE area. In 2005, the heads of state of the CEMAC region signed the Libreville Declaration with the intention of creating the CEMAC Space for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 through licence, master and doctorat reform. The justification for the adoption of BP ideas in the CEMAC region was attributed to the convergence of educational systems. The need to legitimise the harmonisation of the degree structure and to adhere to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 recognition of certificates and graduates was found to be the major justification for the reform in the Cameroonian HE system. This paper draws attention to two aspects: first, how the BP, a European model of harmonisation, has spread beyond Europe and is influencing reforms in other parts of the world, including Africa; and second, how borrowed models are justified at the local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