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客作为新的信息交流工具,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博客在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思想认识上不重视博客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当代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又是网上冲浪的主力军,而网络环境也在不断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张文明 《新闻世界》2011,(5):204-205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博客是近年来兴起且飞速发展的一种新媒体形态,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博客的特点和优势,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3.
曹玉藏  崔艳 《大观周刊》2011,(15):159-159
公民社会化是当代政治学研宄中的一个前沿课题。当代大学生作为公民中一个先进的知识群体,是我国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因此,对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近则有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远则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本文主要讨论了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李易玲 《大观周刊》2012,(9):235-236
当代大学生喜欢用博客表达他们思想解放、个性独立,博客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作为高校教师博客,应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的建设,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渗透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5.
张小敏  吕晨 《大观周刊》2012,(34):249-249,268
详细论述了博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及挑战,并对大学生博客的引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皓 《大观周刊》2012,(50):172-173
当下,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根据“05方案”设置的。基于政治社会化的视角进行分析,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逐步加强,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却缺乏对传统政治文化专习的重视,在教学中缺少互动性,在课程的设置上更是与“生活”断裂。  相似文献   

7.
家庭、学校、大众传媒、社会、同辈群体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五大传统途径。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最大的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让个体以结网、群聚的方式促使话语权发生转移,公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社会化媒体具有"先出版后过滤"、"围观式参与"、"三度影响力"等特征,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黄伟 《编辑之友》2012,(7):23-24
政治博客数量扩张,管理新难题层出不穷.政治博客发展将形成全新的公共政治领域;将发展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参与的重要新方式,促进政治传播的“个体化自媒体时代”趋势的到来,政治民主的公共精神将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9.
王虹 《新闻传播》2010,(2):48-49
回顾本次美国总统党内初选及大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如播客和博客(政治类)等已经由过去的零散的、辅助性的功能发展为引人注目的重要选战工具。其中,政治博客(political blog)在2004年的美国选战中初露端倪,如今已成为选举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以政治博客为研究对象,在探讨政治博客的起源、类型、发展历程以及传播模式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民众和竞选者两个层面重点分析作为选举营销传播渠道和手段的政治博客对美国总统选举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政治传播与政治社会化是一对联系非常紧密的概念,从西方引进之后,中国学者对它们的涵义、特征、功能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政治传播的互动性推动个体政治社会化,其功能性促进社会共同体的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过程即政治传播的过程,二者具有同一性和同步性。政治社会化程度反过来要求政治传播与其高度匹配。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assesses Occupy Wall Street as an amalgamation of mediated processes of subjectivation associated with marginal popular culture (memes, meme-platforms, Anonymous operations). This accumulation, I argue, is part of a broader convergence of agencements, of subjectifying processes that took place on and offline, in and out of concentrated occupied zones. OWS gives us one example in response to Toni Negri's call for a genealogy of dispositifs of subjec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stance. In addition to examining the accumulation of mediated subjective apparatuses, I propose we think of OWS as an ecology, one that engenders an antagonistic response by a militarized biopolitical state subject (itself an accumulation). I end with some preliminary thoughts on OWS' recomposition after the state's decompositional dispositifs.  相似文献   

12.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