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分析《父母的疼爱》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家庭"的第二课,是在"弄清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体会"家庭亲情,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懂得感激父母"的教学内容。本课鲜明的特点是,帮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基础上再深入感受生活,感受父母的疼爱,提升心灵的体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态度情感: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感激父母。 知识能力:学会理解和关心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懂得感谢父母。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态度情感: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感激父母。知识能力:学会理解和关心父母,以恰当的方式孝敬父母。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疼爱,懂得感谢父母。教学过程一、点击生活——导入课题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本相册和一首歌,会唱的同学就跟着一起唱吧!2.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大屏幕上翻开一本亲子相册。学生跟着一起唱歌,营造温馨的亲情气氛。3.师:看完了,听完了,我们一起来谈谈感受吧!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4.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我们三(1)班同学家中肯定也有…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操劳和养育;能感受父母的辛苦和自己生活的幸福,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孝敬父母,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 课前准备: 1.收集与家人温馨相处的照片以及孝敬父母的典型故事。 2.观察父母一日工作和生活。 3.有条件可制作《我真幸福》的投影片  相似文献   

5.
那天,教学的课文是《父母的疼爱》,我让学生结合课前采访,畅谈父母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亲情。许多同学都自豪地讲了父母如何疼爱自己,自己又是如何感激父母、热爱父母。可轮到沈燕冰同学的时候,她却一脸严肃地说:“妈妈说我是个呆婆。”我忙开导说:“你妈妈可能是跟你开玩笑的,你怎么可能不是妈妈的宝贝呢?”可想不到这孩子哭了,她提高声音说:“我第二次问妈妈的时候,妈妈还是这样说的。真的老师,  相似文献   

6.
邓玲 《湖北教育》2006,(10):24-27
《现在的我能做什么》是中国地图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11课。本课的教学任务可以从它的三维目标中加以认识:1.认知目标:感受父母生活的辛劳,明白自己有责任为父母分担一些事情;2.睛感目标:体谅家长的难处,激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3.行为目标:学会关心父母,尽量少给家长添麻烦,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培养对父母、家庭和自己生活的初步责任感。不同的执教者对同一教学内容的课前预设和策划往往是不尽相同的。通过同案设计的横向比较,可以从中窥见许多只从单一设计中难以悟出的道理。下面,是三位老师设计的二个不同片断。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标准》指导下,如伺让学生在学习的大舞台上扮演真正的“主角”,真实地展现充满个性的自我,从而在德行上自主构建、自主发展,已成为衡量品德课教学是否有实效的重要标志。一、擦亮孩子的双眼,让他们用心去捕捉真实的生活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而他们的体验也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如现在孩子的父母的呵护下,拥有幸福的童年,把父母给予自己的生命和关怀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往往察觉不到父母真挚的疼爱。有位教师在执教《父母的疼爱》这一课时,安排学生讲述父母疼爱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祝斌 《现代语文》2010,(12):123-124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的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重的记忆与怀念。”本课文字浅显但意蕴却深,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生活经验。课前可引导学生漫谈过年的风俗或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阅读课文,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相似文献   

9.
让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起来,应该是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课题。前不久,笔者观摩了泰州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其中三年级《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教学片断给了我深深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首先要明确课程的主要内容,确定重点难点,找准课程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的结合点,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学生参与现实生活,寻求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使学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相结合。如《走进父母心灵》一课,课前我让学生调查: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哪些让你反感的行为?然后课上组织交流。  相似文献   

11.
让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起来,应该是教师必须关注和解决的课题。前不久.笔观摩了察州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优质课评比活动.其中三年级《父母的疼爱》一课的教学片断给了我深深的启发。  相似文献   

12.
教学目的:通过课前的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父辈年少时期和自己不同的生活状况,从而了解到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学生通过对优越生活环境中的不良生活习惯给健康所造成的危害性进行反思,从规范日常行为做起,培养科学文明的生活习惯,学会现代居家生活的基本技能,提高家庭生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父母之爱"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专题,这一单元习作的教学目的是感受父母给予自己的爱,使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或表达感激之情,或反思自责,或提出建议,或诉说心里话。习作贴近学生的生活,怎样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4.
课标要求: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辛劳,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  相似文献   

15.
问课,就是教师主动征询学生、同行对自己教学的感受和意见,并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获得最佳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问课是一门反思性教学艺术,应成为高中地理教师每天的必修功课。  相似文献   

16.
教学是一个永无终结的过程,教与学相依相伴永无穷尽。如果拿一节课作为时间单位衡量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显然是不可取的。依据课标精神,为了引导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的各种情境中用童心去感受生活,拓展自由习作的空间,学会真实自由、有创意的阐明自己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我在《寻找春天》这一作文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案例与反思 《父母的疼爱》是中图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0课。  相似文献   

18.
课前思考:在课前对学生的了解中发现,学生对乘法的认识并不是一片空白,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已能熟背乘法口诀。所以,本节课作为乘法教学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一种新运算的需求,理解乘法的意义,并能正确把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经历乘法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耍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一课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走进自然,回忆过去的生活,感受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为课上的交际做准备。2.多媒体课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