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墨家思想作历史主义的和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发展规律性研究,指出墨家思想,特别是墨家的哲学思想和先进的社会发展观和政治主张,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都有很大的渗透和影响,如墨家的“强力非命”思想对儒家“天命论”的演变,其哲学思想对后世及至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对此,文中分别作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2.
孝道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儒家和佛教都主张“孝”,但两家关于孝的思想理解存有巨大分歧。北宋僧人契嵩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传播佛教,对儒家孝道思想进行了吸收融汇,从而丰富了佛教关于孝的思想理论,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3.
中国慈善事业的产生及其发展,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先秦时期,孔孟、老庄等诸子学说体系里即孕育着慈善思想的精蕴,譬如儒家言"仁爱",道家言"积德",墨家言"兼爱".两汉以后,佛教的慈悲观、业报说和功德观也是中国社会慈善事业兴起、发展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学派纷纭。把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按内容粗略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侧重以自然为中心的(天人关系),基本代表有道家、五行家、阴阳家、医家、农家等;其二是侧重以人为中心(社会关系),基本代表是儒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其三是侧重以已身为中心(独善其身),基本代表是佛家、养生家、神仙家等。综而观之,我国民族文化之核心到底是什么,它的历史意义及局限性是什么?本文作些论述,以就教于学术界同仁。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和”。西方的传统文化思想体现在各个领域中,在自然观…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作为主流的儒学与作为一种外来思想文化的佛教的交涉。这种交涉是既反对、抵抗,又同情、接受,以至交渗互涵、趋于统一的过程。而“孝亲观”便是这一过程的矛盾集中点。以佛教传入中国的进程为背景,以儒家文化为参照,探讨佛教与儒家“孝亲观”问题,分别通过对二者“孝亲观”的纵向和横向的交叉分析,力图解读二者在“孝亲观”问题上求同存异之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深邃的生命智慧。从伦理学的角度,儒家重视生命,认为生死由命,注重人生命的社会价值;道家从“道”的视角认识生命,认为生死自然,重其“生”之个体价值;墨家则从科学理性的角度看待生命,反对“宿命论”,提倡“非命观”。这些思想对当代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加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积极健康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7.
西周是中国传统劳动“德治”观念初步形成时期。这一时期,开始把劳动与“孝”“德”相联系,形成一系列重视劳动的政治主张和礼仪制度。西周礼乐文化和制度奠基人周公关于劳动的认识和主张,大多被先秦诸子所继承,成为中国传统劳动“德治”思想的主要来源。西周劳动“德治”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梳理中国先哲的劳动“德治”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劳动“德治”智慧,对新时代培养劳动德行、彰显劳动价值,以及构建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施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慈善事业在中国有着优良的传统。中国慈善事业的产生于发展,与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儒家的"民本"与"仁爱"思想,墨家的"兼爱"理念,道教、佛教的劝善与因果业报之说,这些都构成了传统慈善的思想基础,为慈善事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孝”是我国儒家传统思想的核心,从孔子开始,无数儒家先贤对“孝”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诠释,孟子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代表。孟子重视孝、提倡孝,他在孔予孝观的基础上主张“以孝治国”,提倡“仁政”,他的很多观念对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高硕 《文教资料》2010,(33):110-112
儒家和墨家是先秦两大显学,但是汉代以后.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而以墨子思想为代表的墨家思想却成了“绝学”。此种现象从二者的“天人观”分析看,孔子的畏命、知命思想既为统治者戴上了神圣的光环,又给予平民百姓精神上的安慰:而墨子的“天志”、“非命”思想却既没有让统治集团满意.又不能为人民大众提供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2.
百草园     
三教九流武侠小说中写到不少“三教九流”的人物,有的身怀绝技,有的未卜先知,有的遁迹佛门,真是五花八门。所谓“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儒教的始祖是孔丘(孔子),主张“仁政”,以“仁爱”为本。道教的姑祖是李耳(老子),人称“太上老君”,主张“无为”。佛教的始祖是印度释迦牟尼,宣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九流”指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杂家之流。法家的始祖为韩非,主张法治;墨家的始祖为墨翟(墨子),主张“兼爱”;农家的代表为许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墨家是与儒家并称的“显学”。由于代表了小生产者的立场,墨家的学说长期被封建正统文化排斥打击,以致“其学几绝,其书仅存”,但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长期存在。墨家提出的一套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和政治革新的主张,不仅在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进步性,而且对当今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墨子》中的“非命”思想对儒家的“命”观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儒家的“命运论”于人、于社会都是不利的.本文试图全面把握墨家“非命”思想对儒家“命”观的批判,并指出其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先秦道家教学思想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先秦诸子的教学思想,理论界通常比较重视儒家和墨家,甚至有道、法两家没有教学思想的说法,这是个缺乏严格论证的结论。 一 对待历史问题必须重视其客观性,但实际上人们却往往会运用传统的先验意念来约束这种客观性。研究先秦诸子的教学思想,人们往往会下意识地以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教学思想作为准绳去评价墨家、道家和法家。所以,儒家讲究社会人本主义,社会观就被确认为有丰富的教学思想,而道家主张返璞归真,讲究自然人本主义,自  相似文献   

16.
礼是中国传统化的主要模式,儒家继承殷周以来的礼化传统,并有所创新;墨家对儒家所继承的礼化传统予以批判,这必然受到已深入人心的传统化的抵制。儒家继承了礼化对秩序追求的特点,对社会秩序的整合符合了统治的需要;而墨家的秩序结构缺乏理论的建构,其兼爱思想更是难以实现的空想。儒家重视礼的饰作用;墨家却认为超出人基本生活条件之外的饰活动都是不必要的,从人认识自己的存在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儒家的理论比墨家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彭干梓 《职教论坛》2007,(10S):60-64
先秦墨家代表手工业的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一度显赫非常。成为与儒家并列而对抗的政治教育集团和学派。在儒家的理论体系中,“士”的教育与百工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墨子》中记载了墨家传授劳动技术的内容,大多上升为经验科技的形态,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生产技术向科学理论飞跃的最早成果,为古代技艺教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现代一个伟大的作家 ,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 ,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 ,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 ,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 ,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 ,鲁迅的“弃医从文” ,提倡个性 ,张扬科学精神 ,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 ,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 ,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道家与儒、墨、佛教和谐观的比较研究中,着重阐述了道家和谐观的思想内涵及其现代意义.认为儒家的和谐思想,是整体和谐、群体和谐与道德和谐辩证统一的和谐观.墨家的和谐思想是以"兼爱"为中心、倡导社会平等的和谐观.佛教和谐观是一种陶冶心性、倡导众生平等的和平和谐理论.道家的和谐观则是一种崇尚自然无为、主张"和气生物"的"自然和谐"观.道家的"自然和谐"价值观对于消除现代社会的精神疾病、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清净优雅,对于保护自然资源不被滥肆开发是有积极作用的.它无论对于个人安身立命、处理人际关系还是建功立业、治理国家等都将发挥其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战国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影响背景下,儒家、道家以及其他古文化典籍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墨家修身思想。墨家修身思想内容主要包括“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四行”“节用”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在墨家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墨家思想体系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道德修身思想,而且对于当今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