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论味”     
湖北日报一版《楚天论坛》的编辑,在一次来信中谈到,他们的论坛,要追求“评论味”。虽然他信中未阐明何谓“评论味”,但已使我感到新鲜。多年来,报刊上议论如何写好新闻作品时,多提“散文味”、“诗歌味”、“杂文味”,尤其提到写评论时,强调“杂文味”;提到杂文时,才讲到要防止“评论味”。“评论味”似乎不怎么受青睐。《楚天论坛》的编者却把“评论味”作为一种追求,效果如何,自有待实践会作出评价,但我对他们的追求,先要投赞成票。众所周知,评论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和重大新闻是孪生姐妹。要说“评论味”的话,首先,它姓“新”,注重时效性。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一闭幕,人民日报就发了社论《为经济发展上新台阶而奋斗》。三峡工程在人代会上通过,人民日报发了《贺三峡工程列入十年规划》的社论。这些评论都及时揭示了重大新闻的意义,给人以启迪、激励,发挥了新闻评论的特有作用。如果这些评论不是和重大新闻同时发,而隔  相似文献   

2.
李敏 《传媒》2015,(13):58-59
2015年3月22日,由经纪人霍汶希担纲制作人的综艺真人秀《十二道锋味》获过《综艺》“年度美食真人秀”大奖,这是该节目继“微博之星”之“微博给力综艺节目”、“微博影响力十大香港话题”、 “微博之夜”之“年度蛮拼奖”之后,收获的另一大殊荣.《十二道锋味》是一档在全世界10多个国家播出的华人综艺节目,融会贯通中西方美食美景和风土人情,其收视人群覆盖面甚广,创造了不可小觑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三味是从“三味书屋”说起的,鲁迅先生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过描述.到绍兴旅游过的人,必定到“三味书屋”一看.其实,她就是鲁迅小时读的那间私塾之所在,私塾的主人寿镜吾老先生在书屋里挂了一匾,上书“三味书屋”,据说是清嘉庆时书法家梁山舟所书.“三味”益指读书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i音西)醢(hǎi音海)(调料).那个时代,读书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享受,因此许多读书人模仿着将自己的卧室也名之曰;“三味庐”、“三味居”的.蔚为景观.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个“三味书屋”。它在浙江绍兴城内鲁迅先生故居附近,是鲁迅先生少年时读书的地方。那么,何为“三味”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  相似文献   

5.
“评论味”     
湖北日报一版《楚天论坛》的编辑,在一次来信中谈到,他们的论坛,要追求“评论味”。虽然他信中未阐明何谓“评论味”,但已使我感到新鲜。多年来,报刊上议论如何写好新闻作品时,多提  相似文献   

6.
读书三味     
从小的时候起就爱书,真不知是什么因缘,只要有机会到一个地方去,第一要去的,就是书店,一个柜台一个柜台的转;到谁家去,比寒暄更重要的,是看人家的书柜,即使不借,也要翻上一翻,或摸上一摸。而如果有一天书不在手里面,心中便恍然若有所失,觉得这一天是白白地过去了,日记中于是便记上 “今日无事可做”之类的话,十分的没有劲头。而平时即使不看,用手去摸一摸或用眼睛去瞟一眼,也就非常地满意了。书,诚有深味存焉,否则其乐怎么会在声色犬马之上? 宋人李淑在《邯郸书目》中曾把书比作三种味道:“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如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三味书屋”,便出典于此─—“太羹”,是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原肉汁;  相似文献   

7.
档案展览要有“档案味”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在充分肯定我国档案馆界档案展览的功能和成就的基础上 ,批评了一些档案馆展览存在的浮躁化、浅表化的倾向 ,并分析了其成因 ,指出档案展览要有历史厚重感 ,要发挥馆藏优势 ,要有“档案”味。  相似文献   

8.
《北京档案》去年第五期发表的陈晓武题为《企业档案与企业文化——兼论企业档案发展舵向》的文章,在谈到的第一个“舵向”—“信息传递的媒介”中提出,“企业档案资料信息中心应成为传递企业各类使之有益的信息之主体,这也是企业档案工作人员的首要任务”。企业档案机构能成为企业信息传递之主体吗?作为一名企业档案工作人员,有义务探讨之。  相似文献   

9.
出版领域的竞争可以说是产品质量和销售业绩的竞争,如果一个出版社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销售网络和较为顺畅的流通渠道,那么其成功与否就在于产品质量了,而产品的质量首先决定于选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选题是出版社的生命线。具体到科技类出版社,由于科技门类繁杂,学科细化,专业较多,尤其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科技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强化选题建设,强调选题开发,提倡选题创新对科技出版社显得尤为重要。科技图书的选题范围较广,角度多样,但其中有三“味”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三“味”就是闻所未闻的“新”味,尝所未尝的“鲜”味,品所未品的“奇”味。闻所未闻的“新”味事物有新旧之分,知识有新旧之别。科学是发展的。不断发展的科学不断刷新着以往认知的旧痕。作为传播科学知识的科技出版物来说,当然应随时求新,不断出新。越是前沿的,越是大众的。越是最新的,才越是有市  相似文献   

10.
谢顾问:我是军报函授学员,搞报道是初学乍练。学习期间,我试着写了一些稿子,老通讯员看了我的稿子,都说没“军味”,不适合在军队报刊上发表。请问:什么是“军味”?怎样才能写出军味?51240部队杨速胜杨速胜同志:你当兵时间不长,学写稿子也刚刚开始,一下子写不出“军味”并不奇怪,这主要与你对部队还知之不多有关。其实,说白了,“军味”就是军队特点。军队既然有别于地方,那么,为军队报刊投稿就应区别于为地方报刊投稿,就是要有军队特点,有“军味”。我虽不能为“军味”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我想,“军味”应包含有以下的…  相似文献   

11.
《东南传播》2015,(12):172-173
台南担仔面、高雄阿婆冰、屏东肉圆……来自南台湾的美食,这回透过《舌尖之福》全部秀给你看。11月21日起每周末17:35,行脚美食系列节目“赏味南台湾”在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  相似文献   

12.
朱允 《编辑之友》2008,(2):90-91
新世纪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李屹之主编的《咬文嚼字全集》是一本很好的书。此书对容易混淆的字词能咬出“缝”来,而“嚼”出了异同之味,引导读者准确理解而使用,堪称读者的得力助手。本书辨析了大量容易混淆的字、词,容易读错的字、词、成语、姓名、地名和容易用错的词。  相似文献   

13.
读罢高翔先生的新著《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欣喜赞叹之余又感慨联想颇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钱理群、陈平原、黄子平在《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对话》一书中,就明确提出了重写现代文学史应重视“强烈的地方味”的全新命题;到了20世纪90年代,严家炎先生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可以说更是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4.
近读清人袁枚著作,发现这位才子,常以饮食之道论诗文,或以诗文之道论饮食,盖诗文大家亦一老饕也,乃证昔放翁言“功夫在诗外”,而习诗文“世事洞明皆学问”,“功夫”无所不在。札记数则,以飨读者。不广尝则脾困袁枚在笔记小说《新齐谐》(即《子不语》)序中自称:“余生平寡嗜好……文史外无以自娱”。说得太谦虚了,不说别的,他的《随园食单》专记菜谱,难道不是嗜好使然?这篇序中还有一段话:“……嗜味者餍八珍矣,而不广尝夫蚔醢、葵菹,则脾  相似文献   

15.
实体分类法与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实践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体分类法》与《归档文件整理规则》是学校档案业务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它们在实践操作中存在着如何有效衔接和灵活运用的问题,只要认真灵活的掌握“件”的内涵,坚持便于利用、适当照顾整理的原则,“件”在学校其它门类档案中的界定问题也就可以得到解决,那么,《规则》也就可以尝试用于除文书档案外其它档案类别。  相似文献   

16.
“民以食为天”。媒体而今越来越关注民生,饮食类的专版、专栏、专题节目异彩纷呈。《羊城晚报》的美食专版,在读中颇有口碑,成功之处在于其不仅有实用性、服务性,而且还有可读性、趣味性,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岭南化味。如何让美食多点化味,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由张伟仁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言所”)出版,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印行的《明清档案》史料汇编丛书,已陆续出版发行,与读者见面。 此套丛书系将“史言所”现存的全部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明清档案缩影印行,故名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现存清代内阁大库原藏明清档案》,简称《明清档案》,以别于该所此前排版刊印数量较小之《明清史料》一书。 该套丛书第1册于1986年元月出版发行,  相似文献   

18.
《档案法》中档案法律定义之缺陷及其修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档案法律定义所规定的国家管理档案范围 ,仅限定为“国有档案” ,而将大量的“非国有档案”拒之法外 ,有悖于依法治档宗旨。将“非国有档案”立法 ,纳入档案法律定义之中 ,这是市场经济的需要 ,是“入世”的需要 ,是落实《宪法》精神的需要 ,同时也是构建档案事业依法治档保障工程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女性主义、东方意蕴和诗的影像三个方面来评析越南电影《青木瓜之味》,并探讨导演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企业报存在着这样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公文味”浓,“新闻味”淡。所谓“公文味”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内容上的公文化。企业作个决定,发个通知在厂报上摘发;领导在会议上的讲话,在厂报上摘发或全文转发。这样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