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7,(2):117-121
施闰章是清初重要作家,一生著述宏富。黄山书社出版的《施愚山集》较为完备地收录了施闰章之著作,然施闰章游历范围甚广,题赠之作甚多,仍有不少作品散佚未收,当代学者已做过一定的辑补工作。今于诸家之外,新见施闰章集外诗文若干篇,对其中人物、史实初家考释,于其生平交游、思想心态之研究均有助益。  相似文献   

2.
施闰章是清初著名诗人、学者,对清代文学尤其是清诗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全祖望《鲒埼亭集》卷三十二有《愚山施先生年谱序》,是研究施闰章的重要史料,历来多为研究者所引用。然而全氏提出的观点是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廓清的。理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内在联系,将会对施闰章乃至清初诗坛的研究产生帮助。  相似文献   

3.
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晚年又号矩斋,江南宣城(今属安徽)人,是清初最重要的诗人之一。1992年,黄山书社出版了何庆善、杨应芹二位先生编校的《施愚山集》,共补人佚诗193首,佚文38篇,是目前所见收录施闰章著作最完备的集子。近日,该书的责任编辑诸伟奇先生,又觅得施氏佚文5篇、佚诗2首,成  相似文献   

4.
施闰章(1618—1683),宣城(今属安徽)人,字尚白,一字屹云,号愚山,别号矱斋、矩斋、愚道人、玉溪外史、愧萝居士等,室名学余堂、寄云楼、独树轩。少从沈寿民学。清顺治六年(1649)进士,历官刑部主事、山东学政、江西参政分守湖西道;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鸿  相似文献   

5.
"世界交往"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宏观传播现象的出发点。在他们看来,人类社会的交往循着从狭隘到广泛、从局部到全球的发展道路,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梁丽 《新闻界》2012,(21):55-58
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网民数量逐年攀升,由此产生的网络交往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交往方式。而大学生作为网络交往的主力军,网络交往对其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所造成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通过探寻网络交往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的影响,继而提出对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进行引导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交往社会是由交往人与交往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交往社会的理想是:一切社会成员,为实现公共福祉而理性交流;为此,公正传播应朝向善治,建设交往社会,并以此促进协商治理的系统演化。人与社会的理性是不完备的,数字交往存在“自反性沉迷”的底层逻辑并排斥异质性,平台公司的伦理缺陷与算法陷阱,是交往社会的敌人。交往社会是一种共同演化的运动,建设交往社会,要反思技术、媒介和人,也要追求法的精神、良好的治理、进步的政治文明。理想的交往社会具有五个特征:全景、实践、调谐、迭代、开放,建设交往社会亦应以此为准绳。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主要是指主体间通过语言的沟通和交流,求得相互理解、共同合作的行为。其交往行为理论把语言作为达到理解和共识的中介,通过重新界定理性,将交往理性从理论层面扩展到实践层面,认为交往主体间交往需要普遍认同和遵循的规范,同时,实现交往合理性还需要交往主体选择合适的语言、开展有效的对话活动。本文即是在交往行为理论的观照下对微博中的公共话语传播特征进行的试探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何文霞 《视听》2023,(4):91-94
智能技术催生出虚实交互的社交新场景,人际交往也随之显现出新特征:交往主体变成人机交往,交往方式聚焦于持续“在场”,交往逻辑体现为情感联动下的互动需求。这种基于场景产生的交往新特征也对社交文化产生重要影响,体现在交往边界延展、多元文化交融等方面。相对于以往的社交模式,元宇宙社交仍需警惕交往规范及适应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娘保 《大观周刊》2012,(47):391-391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教学关系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交往不是静态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简而言之,所谓交往。  相似文献   

11.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各种移动终端的应用,突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方便了人类的沟通.人们的社会交往由原先的面对面交往为主逐渐向线上交往转移.但是,线上交往和线下交往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相反,线下和线上两个时空相互交融渗透,人们交往呈现出O2O的形态.O2O社交重新定义了交往的时空概念,给人们交流带来福利,也隐藏着交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精神交往论认为"物质交往和生产"与"精神交往和生产"之间存在辩证关系,中国新闻奖作为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为我们分析二者关系提供了一个切入点。通过对第26届中国新闻奖进行地域分析、题材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印证了"物质交往和生产"对"精神交往和生产"的决定作用,也说明了"精神交往和生产"的相对独立性,而"精神交往和生产"如何发挥更大的独立性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大学图书馆交往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图书馆交往服务是基于图书馆2.0的、面向未来的全新读者服务理念与方式的建构。它明确了图书馆员和读者均为交往的主体,强调了主体之间交往的交互性和互惠性,突出了交往行为的常规化与生活化。  相似文献   

14.
《论语》的传播智慧显示的是中国人的精神交往的智慧,是中国人的交往特性。在当今的世界交往体系中,中国人可以通过温习这一智慧,建构交往的主体性,在一个多元文化主义的时代复活"仁"的主体间性的交往精神。这与西方基于理性的交往精神形成了某种互补关系,创造理解、反思和领悟的契机与意义的准确表达、理性的劝服,人伦政治关系的建构与在求知活动中超越人伦政治关系,在互动中注重情境和情感与偏重理性在人际互动中的指导作用,这其实是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表现。在追求人类交往精神的完整性过程中,《论语》的传播智慧便得到了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5.
闫红丽 《大观周刊》2012,(41):242-242,211
网络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对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建构产生了影响。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对大学生网络交往现状进行探究,研究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圈基本与现实交往圈重合,网络交往对现实的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建构有积极的工具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维新时期,张之洞与维新报刊之间的互动交往表现出了五种方式,在这复杂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对于报刊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央与地方之间尚未形成一致的认知和控制体系。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们在晚清"督抚擅权"与"中央集权"的权力结构下,在与维新报刊的交往过程中以督抚利益为基础,并扮演着核心的交往角色。整个交往秩序体现了极其明显的地方性特征,并缺乏制度、法律等清廷制度体系的参与。交往秩序显得离散和无序,形成了一套具有晚清特色的报刊交往格局。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22,(1)
在混合现实(MR)中交往的人,因面对多重的感知、身份、行动和交往律而具有复杂的分身性;这种分身性,形成了数字交往与认知哲学的思想对话。1.数字传播建构了主体-介体融合的传播人,而虚拟交往则定义了人-物-实践融合的交往人,这是虚拟交往时代的认识论基础。2.在跨体系、变维、多分身的生存模式(MDSs)中,交往人的属性不止是技术具身:他有自我想象、又虚实相间,且其身份之间是可联结、可接替的。此即数字交往的分身性。3.分身性的认识论意义在于:交往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与多、虚拟与现实、先验与后验的统一,也因此成为一种调谐与演化的生成。4.分身认知试图丰富演化主义的元认知,为数字交往提供更具解释力的后现象学结论。  相似文献   

18.
"交往异化"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关于传播的学术概念,最早出现在他1844年写的《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指出,在商品(物)面前,人人取得了平等和自由,第一次形成了人的普遍交往,因而在这个意义上,资本为人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社会化开辟了道路。但是,这一前提下的普遍交往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即交往异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37页,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21,(12)
数字时代的本质之一,是人、信息、媒介与社会的脱域融合。在此基础上,万物互联与虚拟社会的演进,使"传播"转向"交往"——一种具有数字实践性的交流-行动。数字交往论是以交流-行动的同一性与实践的泛在性,对两种重要的交往哲学"精神交往"与"交往行动理论"做出回应。数字交往论的视角,是要将新传播视为一个即时实践的、虚实混合的交流系统,这将有助于重新发现理论。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给人们交往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的交往陷入危机之中.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危机有着多种表现,从交往主体来看表现在:交往主体的技术化、交往主体的疏离化两个方面.从新媒体的大环境入手,探究人际交往危机产生的根源,并针对原因探求破解这种危机的对策,对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建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