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下,大学生的主动就业意识降低,毕业生中“慢就业”“不就业”现象日趋严重。文章通过分析社会经济环境、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毕业生就业意识等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提出应从端正毕业生就业思想、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强化毕业生自我认知等方面来培养毕业生的主动就业意识,制定合理职业发展规划,进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和抗逆性,促进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使其更好地服务社会,文章基于相关背景,首先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慢、漫、蛮”就业现象的成因,然后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个人层面三个层面论述了高校毕业生“慢、漫、蛮”就业现象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就业是重要的民生,高校毕业生就业备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然而,受国际国内等复杂因素影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呈现蔓延趋势,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家庭健康稳定。针对“慢就业”现象影响因素关联复杂、调查数据呈离散高维分布等问题,基于“慢就业”现状深入调查分析,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四个方面定量厘清影响因素相互关系。为改善“慢就业”现象,从学校、家庭、个人、社会角度提出相应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4.
受新冠疫情冲击,高校毕业生呈现就业去向日益多元化、体制内就业偏好显著增强、就业期望同质化问题突出、“慢就业”和“NEET族”有所增加等现象。新冠疫情对经济和就业影响深远,供给叠加竞争压力倍增,毕业生合法权益维护问题日益凸显。政府、市场、高校三个层面齐抓共管,打好“组合拳”促进高校毕业生稳定就业。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给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带来新的挑战,也成为相关学界关注的热点。本研究通过调研学生基本情况、家庭背景、就业观念等,提出构建创新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力图从政府相关部门、高校、家长、学生等方面共同发力,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蔓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渐凸显。家长作为孩子人生的重要关系人,其所持的子女就业观是影响孩子大学本科毕业去向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本课题组以当前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的社会现象为研究背景,选取大学毕业生家长作为调研对象,透过家长对大学生子女的毕业去向的期待和去向选择影响的调研,分析当下大学毕业生家长所持的就业观念与大学生“慢就业”选择现象蔓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日益突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依据精准帮扶理论中精准识别、精准分析和精准施策的研究思路,首先根据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目的和行为差异,将其划分为:考察蓄力型、“学考”多战型、优选固执型、就业困难型和放任消极型五类,然后针对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不同类型进行成因分析,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精准帮扶策略,以期有效化解“慢就业”的消极作用,促进广大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逐年上升,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媒体曾报道“史上最难就业季”、“史上更难就业季”,而近两年媒体又广泛关注一个新的现象——“慢就业”。一些高校就业部门老师和用人单位都有切身感受,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经常面临毕业生参与不积极的尴尬场面,而一些用人单位通知毕业生面试,也经常出现爽约的情况。大家既担...  相似文献   

9.
当前,高校毕业生存在"慢就业"现象,而农业等行业特色高校由于其自身特征,这一现象更为明显.农业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由学校、家庭及个人等主客观因素共同造成,农业高校应从推进"全员"参与就业工作、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优化"全方位"就业服务等三个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效率,降低"慢就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就业难"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问题。然而,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一些大学毕业生反而选择了"慢就业"。本文从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四个维度分析"慢就业"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调适策略,以缓解"慢就业"现象,帮助处于就业困境的大学生寻找就业路径,使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多重影响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入分析毕业生群体中涌现出的“慢就业”现象成因之后,通过开展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出加强思想引领工作、优化培养模式、建立工作台账、创新服务平台、建立长效机制等策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为解决毕业生的“慢就业”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巴特尔 《中国培训》2023,(11):58-60
大学生就业情况影响着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虽然我国经济社会恢复常态化运行,但大学生就业仍然面临着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发展承压前行的复杂严峻形势。在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存在热衷“铁饭碗”,“不就业”“慢就业”现象突出,求职模式和心态发生改变等新特点。高校要采取注重宣传引导、强化市场开拓、落实落细困难帮扶、重视就业创业教育等措施,积极应对新挑战,更好地为大学生就业做好指导与服务。  相似文献   

13.
“慢就业”群体不断扩大逐渐引发社会的密切关注,这关系到国家稳定、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高校要强化办学定位和专业解读、开展职前专项培训和毕业教育、推动校外实习就业有效衔接、营造积极向上的职业“认同”氛围、构建就业指导与服务“六化”体系;毕业生要提高自身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政府更要加强对就业舆论的正确引导等。该对策的提出旨在为河北省人社部门、教育部门及地方院校解决毕业生“慢就业”问题提供决策参考,以期在社会、高校、家庭和毕业生等多部门、多角色、多维度的共同努力及协同合作下减少“慢就业”毕业生数量。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的"慢就业"现象越发突出。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慢就业"现象,探索在职业能力训练营视阈下,通过提升毕业生职业能力素养,摈除"消极慢就业"导致的"懒就业",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对促进高职学生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广西医科大学为例,对近三年高职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调研,详细分析了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着重从高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个方面提出了高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策略,以期促进高职学生实现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以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为契点,说明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之现状,提出了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来指导学生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的观点,并在对“个人形象识别系统”(PIS)内涵解析的基础上,从PIS的建立,高职学生就业难、就业竞争力不强,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和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四个角度阐述了导入PIS理念的背景及必要性;并从MI、BI、VI三方面阐释了培养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引入PIS理念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7.
弱势群体: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成为高校学生工作新体系中的中心工作。不少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感到无所适从,无法获得合适的就业机会,成为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因此,现阶段高校如何提高这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成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从这一“弱势群体”的种类、产生原因以及引导和对策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8.
加强就业文化建设 提升就业竞争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为家庭、高校、社会高度关注。高校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事关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课题。在这种背景下,建设和谐高校就业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从大学校园文化入手,提出高校就业文化命题,对其重要意义进行阐述,针对如何通过建设和谐健康的就业文化这一有效途径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庞大的“择业慢”群体出现,高校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高校应研究“择业慢”现象和应对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实施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做好市场需求预测、优化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重新认识和定位就业管理工作、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等对策,以解决大学毕业生“择业慢”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状况下衍生出的“慢就业”现象逐渐引起社会关注。目前关于“慢就业”的概念尚未形成定论,但其特征较为明显,“慢就业”的形成有高校、家庭、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原因,而深层原因是就业供需双方的诸多不匹配,因此提出以精准就业的方式破解“慢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