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美国高校避免研究生导师队伍"近亲繁殖"的做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近亲繁殖”问题严重,美国的一些避免“近亲繁殖”的成功做法,如广开途径,公开招聘,不留本校毕业生任教,“非升即走”,以优厚的条件吸引人才等,对改革我们的弊端颇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于高校教师队伍,国内外不少有识之士都提出要“全方位”组建,以避免“近亲繁殖”,国外不少大学都有不留本校毕业生任教的远见之举。但是,在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近亲繁殖”的现象仍相当普遍,它有着错综复杂的背景,不是订个制度限制一下就能解决得了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教学人员中,约有一半以上出自“同门”,最多的甚至达八成。在2006中国工博会科技论坛院士圆桌会议上,与会院士直言,科研“近亲繁殖”现象的日益严峻,正逐步扼杀“帅才”,危害创新能力。有关统计显示,国内大学等机构“近亲繁殖”程度比海外约高5倍,诸多教师、导师毕业于本校,且越是知名度高的单位越是明显。“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与“尖子生”选择余地小是造成“近亲繁殖”的主要原因。而由于同出一门,研究方法类似,同质性强,必然导致学术上的封闭和创新能力的减弱。而学生也很难有超越老师的勇气,一切都…  相似文献   

4.
肖殿华 《江苏高教》1996,(6):50-51,37
浅析“近亲繁殖”———我国高校管理改革中的难点之一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肖殿华“近亲繁殖”一词来源于遗传学,本意是指近亲结婚、繁衍后代的现象。现被推广用来比喻亲缘关系相近事物的相互结合的现象。本文借用“近亲繁殖”一词来比喻我国高校出现的一种现象,它已成为高...  相似文献   

5.
近亲繁殖比喻主要以本校的一种理论、一种思想、一种模式来组建教师队伍,其成员常常在本校取得学位后留下来任教,延续本校的学脉。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国外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更倾向于远亲杂交,国内高校教师的学缘结构则倾向于近亲繁殖,但国外高校的近亲繁殖也能开出创新的花朵。因而,我们在强调远亲杂交的同时,不能一味否定近亲繁殖。  相似文献   

6.
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高校“近亲繁殖”现象也实为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高校“近亲繁殖”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改善高校教师学缘结构,规避“近亲繁殖”现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信息不对称理论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高校“近亲繁殖”现象也实为信息不对称的具体表现。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与方法分析了高校“近亲繁殖”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形成机理,并提出了改善高校教师学缘结构,规避“近亲繁殖”现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王立新 《师道》2007,(3):12-12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都会选择把尖子生留校任教,从而把学术研究和教学活动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这种情况被称为高校人才的“近亲繁殖”。目前,这种情况正愈演愈烈。统计分析表明,中国大学的“近亲繁殖”程度要比海外高5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笔者在查阅一些普通高校的招生章程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高校在招生章程中都注明“本校只招收第一志愿考生”,并且有此注明的高校往往都是一些很有名气的“大牌”高校。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些“大牌”高校的坦诚。“本校只招收第一志愿考生”,无非是要告诉考生本校生源丰足,报考者众,凡有二心者,请趁早放弃。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文化差异性与高校"近亲繁殖"现象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通过西方用人制度的比较,分析历史化传统对高校用人制度的影响,从自然科学与现代生命科学以及社会实践的角度论证“近亲繁殖”给高校用人制度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改善高校教师学缘结构、解决“近亲繁殖”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以1036名小学生、5011名初中生、1915名职业高中学生和8608名普通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不同学段、不同性别学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上的关系,结果发现:山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且几乎各个分量表的平均分均居于正常范围。小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中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学段差异,且在强迫、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维度上,职业高中学生显著高于普通高中学生,普通高中学生显著高于初中生;在情绪不稳定维度上,初中生与普通高中学生、职业高中学生的差异非常显著,且普通高中学生、职业高中学生显著高于初中生;在心理不平衡维度上,普通高中学生、职业高中学生显著高于初中生。中学生心理健康在强迫、抑郁、情绪不稳定维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敌对、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心理不平衡维度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相似文献   

12.
研究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和都匀市,分别选取了三种典型的中学班级(以水族学生占多数,其他民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以水族学生约占一半,其他民族学生约占一半的班级;以其他民族学生为主,水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研究了近150名水族学生在不同社会情境中的民族认同和自我尊重。实验结果表明,在以其他民族为主,水族学生占少数的班级中,水族学生的民族认同和自我尊重的水平明显高于另外两种班级。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对民族学校的多元文化教育提出了一定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分析西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与优化的思路,提出具体的整合与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学习方法”与“学业压力”两个问卷对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高三学生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找出本校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的困惑,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三学习。结果表明:高三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实验班优于平行班;在学习态度和习惯维度上,女生优于男生,文科生高于理科生,农村学生优于乡镇和城市学生。在学习压力上,平行班学生感受到的压力高于实验班,男生的自我发展压力高于女生,理科生的挫折压力高于文科生。  相似文献   

15.
特殊学生寄宿,是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也是培养特殊学生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特殊学生为对象,阐述了智障生、肢残生、自闭生等在学校寄宿生活中的思想特点,并围绕学生寄宿生活,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对策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回顾与前瞻: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十年(2001-201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1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十年来,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就业质量、大学生就业诚信、大学生就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六个方面展开的。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仍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一是关于大学生就业体制的研究;二是关于大学生就业体系的研究;三是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研究;四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率统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学习适应性本质上是一种生活适应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西612名师专生的学习适应性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师专生学习适应性总体得分偏低。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师专生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女生的学习适应性优于男生;在学习态度和管理模式的适应性方面,大三学生不及低年级学生,在学习能力适应性方面,大一学生不及高年级学生;理科生学习适应性水平高于术科生和文科生。不同生源地师专生的学习适应性没有显著差异。高校需要结合师专生的学习适应性发展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地适应性教育。  相似文献   

18.
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微 《襄樊学院学报》2006,27(6):102-106
以独立学院和普通高校一至四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成熟度和冲动性紧张因子上差异显著;男、女大学生,文、理科,城镇学生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总体差异都不显著;女大学生在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成熟度上的均分显著高于男生;农村学生在疑心与妄想上的均分显著高于城镇学生,但自我控制能力上的均分显著低于城镇学生。应关注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大学生职业心理成熟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大学生的总体职业成熟度和职业成熟度各因子的表现水平均一般。其中以职业世界知识最低;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职业成熟度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四最高,整个发展趋势呈“V”型;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在是否兼职上存在显著差异,兼职过的学生比未兼职过的学生职业成熟度高: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在家庭收入上存在显著差异.家庭收入高的学生职业成熟度高。  相似文献   

20.
美术欣赏作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文章分析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的重要意义,探讨培养学生艺术感受力的措施,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美,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剖析,结合创作背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