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进化论使民族主义在近代中国完成了由传统到近代的转变,也为文学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在进化论思潮的影响下,丘逢甲的思想意识与创作实践都体现出对诗歌近代化的追寻,促进了诗歌创作的开拓和新变。用传统的诗歌载体反映时代新变;以“横贯东西球”的题材与话语取向,开辟诗中世界;从民间、民俗、民谣中吸取诗料,发展诗体这便构成了丘逢甲诗歌近代化追寻所关注的三个视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到汉乐府叙事诗再到唐代格律诗.中国诗歌一步步走向成熟和辉煌。更有许多生趣盎然的幽默诗,它们为中国古典诗歌增添了色彩。数字诗便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从民间诗歌刊物走向正式出版物,"中间代"诗群的"命名"行为传达出鲜活的现场感,"命名"行为本身所拥有的诗学意义和文化意义丰富深刻,昭示了时至今日诗歌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回归文学本位。同时,"中间代"诗群的"命名"行为连结了"民间"和"官方"的文学力量,显现出二者互补融合的诗歌发展趋势,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体现当代诗歌发展趋向的新的美学风格尚未成熟,诗人和诗尚处于摸索和调整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新诗发生是中国诗歌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从晚清诗界革命到五四新诗运动之间,有个诗歌现代化的重要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嬗变,不仅为五四新诗的发生和发展开拓了道路,同时自身就是一个诗歌现代化的发展时期。新诗发生的现代化趋向,大致体现在诗质的现代化、诗语的现代化和诗体的现代化。南社诗歌在整体意义和诸多层面上代表着那一年代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展趋势,由此成为中国新诗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以前,“中国文学的正宗不是小说,不是戏剧,虽然也有散文,但主要的是诗”。的确,从先秦到清代,在《诗经》和《楚辞》的影响下,从官场到民间,历代都有杰出的诗人与光辉的诗篇风行于当时,流传于后世,至今犹为中外人民所喜爱,因之称中国为“诗国”。在六十多年前,刘师培说:“俪文律诗,为诸夏所独有,今与外域文学竞长,惟资斯体”。最近,复旦大学教授丰华瞻在美国讲学,大谈《中西诗歌的比较研究》,其说与刘论近似,以为中国诗歌,“严于格律声韵,非西诗可比”。可见“俪文律诗”,“严于格律声韵”,乃中国古典诗歌之艺术特色,既异于西洋诗歌,也不同于“五四”以后之白话诗。现在,我们处在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对于这一曾放异彩之艺术形式如何继承与发展,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兹略述一孔之见,以就教于大方。  相似文献   

6.
微型诗是白话诗中小诗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诗歌新时期对古典诗歌“尚短”传统的承继。考察微型诗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微型诗的产生从接受外国影响,到回归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进而形成本土化风格,最终达到平民化的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经常讨论外国诗歌对中国新诗文体以及创作的影响,却往往忽略了处于二者之间的译诗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两个层面论述了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文体的中介;译诗是外国诗歌影响中国新诗创作的中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新诗及创作的发展对译诗的促进作用,由此也突出了诗歌翻译与创作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微型诗是白话诗中小诗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诗歌新时期对古典诗歌"尚短"传统的承继.考察微型诗发展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微型诗的产生从接受外国影响,到回归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进而形成本土化风格,最终达到平民化的发展高潮.  相似文献   

9.
微型诗是白话诗中小诗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诗歌新时期对古典诗歌“尚短”传统的承继。微型诗在90年代中期以来,从原来偏重于抒情和哲理发展到微型儿童诗、寓言诗、讽刺诗等等。对于创作和欣赏而言。各种题材的探索创新,使微型诗成为色彩缤纷的百花园,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新拓展。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歌艺术更是锦上添花、光彩照人。中国也是个具有诗歌传统的国度,从几千年前的歌谣《诗经》到现当代诗坛,可以说是佳作、奇作层出不穷,熠熠闪光,引得世人传诵、咀嚼。中国人爱诗,喜欢用诗来表达感情,也喜欢品味诗,挖掘诗的内涵、意境、韵味,这历来便是个传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新诗应该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这一时期,中国新诗从旧体诗中挣脱出来并形成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此后,经历了由粗坯到精致、由稚嫩到成熟、由简单到繁复的漫长过程,不同风格的诗歌多元存在、互相发展。从20年代初。40年代初的敌后诗群、前方诗群,到70年代末期朦胧诗的出现,新诗的发展,道路是曲折、漫长的,质量却是逐步提升的。  相似文献   

12.
诗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从“诗无邪”诗歌的本质探讨,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功能揭示;从“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广泛的受众基础,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教学方法的推介,无不体现诗歌对生活的深邃概括和诗教与时代的紧密结合,无不体现中华民族对诗歌的热爱与对诗教的推崇。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设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之上至市井底层,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章回小说无诗不足以成本,散文随笔无诗不足以传神。喜幛、挽联、墓志铭以至奏折文书者有诗体或诗句。日常运用,生活教育,俗谚格言,诗深入民间,化入生活,雅俗共赏,"经夫  相似文献   

14.
多年以来 ,高考作文一直与诗歌“绝缘”。本来读诗写诗是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 ,也最能表现十七八岁的中学生如诗如幻的年龄特征 ,但我们历年的高考作文偏偏来个“诗歌除外” ,这一规定违背了中国非常重视“诗教”的文化传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们有着几千年的“诗教”传承。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 ,中国的诗歌传统一脉相承。可以说 ,诗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瑰宝。古代文人写诗抒怀 ,以诗酬答 ,以诗相赠 ,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不过的事。可是当代文人中还有多少能写诗?还有多少人能写点像样…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诗国,诗歌创作的历史源远流长,诗歌欣赏也由来已久。吴季札观乐,即结合赏诗,孔子、孟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知人论世”等,也与欣赏有关。魏晋以来,人们欣赏诗往往别有神会。梁代钟蝾的《诗品》、刘勰的《文心雕龙》从文论的角度,探讨过诗歌欣赏问题。赏鉴诗歌已成为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但要正确、深入地欣赏诗歌,却并非易事。  相似文献   

16.
从读者阅读的角度出发,按照从诗歌外在形式的认识到诗歌整体感受的把握到诗情体会的阅读过程,对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歌进行审美把握,从中发现现代派诗的形式的自由多变、诗情的朦胧等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尝试理解现代诗派对诗美的独特追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诗歌浸淫而养成的。因而作为一个中国人需要对中国的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人类语言的结晶,中国诗歌的发展伴随着中国人类文明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从有史料记载的先秦逐渐发展到汉唐的鼎盛,中国的诗歌(古诗)真达到了所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境界。之后一路走来,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诗歌的创作个体和受体都逐渐的大众化,诗的语言形式也更加的自由化、口语化,并最终产生了备受争议的“口语诗歌”。  相似文献   

19.
诗书教化,自古而然。撑一支诗的长篙,向中国语文教育的青草更青处漫溯,由诗歌与语文的血缘,我们看到了诗歌与文化、诗歌与文明、诗歌与民族精神的血缘。从《诗经》《离骚》到唐诗宋词,从合着格律的古典诗韵到五四之后的现代新诗,从浩如烟海的诗歌经典到名山胜地的大小石刻,从私塾的蒙童对句到时下随处可见的大红对联,诗歌,是闪着神光的文化瑰宝,更是内化于我们心灵的一种文化情结。我们有理由自豪地宣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然而,这种宣称更多地带着一种历史的悠长与厚重。是的,从屈原的行吟里,从李白的酒与明月里,从陶渊明的桃花与菊香里,从无数美丽的诗篇里,我们听到了呐喊与悲悯,听到了不同时代的声音,我们看到了民间的欢乐与疾苦,也看到了诗人的智慧与情怀……可现在,在物质如此走强、功利如此走强的现在,在如此开放、如此多元的现在,在浮躁、喧嚣与忙碌的现在,我们还有多少美好的诗意,我们还有多少美妙的诗篇?在后工业时代面前,在强大而勃兴的知识经济面前,在残酷的市场规则面前,文学边缘化了,诗歌边缘化了,精神在物质的挤压下也缩到了顾影自怜的角落。蓝天下已少有了海涅歌谣,少有了惠特曼,少有了激情澎湃的拜伦与长头发的普希金。在今天,谁自称自己是诗人,谁...  相似文献   

20.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