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传统诗词,讲求声韵格律,这是因为它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相似文献   

2.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喜爱。古代的诗与歌是不分家的。《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育,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到宋词、元散曲,诗是吟出来的,吟诵乃是历代诗家文人的最佳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人为什么要写诗?《诗经·大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4.
人们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唱出歌来、哼出诗来.有些缺少文化教养的人,甚至赳赳武夫,在情绪激动时,也能唱出流传千古的歌诗.如汉高祖还乡时唱出了《大风歌》,项羽被围时唱出了《垓下歌》,都是明显的例子.《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  相似文献   

5.
<正>诗的本质是抒情的。感情的抒发,有多种形态。《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言、叹、歌、手舞足蹈都是抒发感情的方式。在人的各种心理因素中,例如感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感情等,感情是最容易外化的,  相似文献   

6.
诗歌、音乐、舞蹈在古代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可诵、可弦、可歌、可舞.诗、乐、舞三者的性质及其关系是: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师乙》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诗大序》  相似文献   

7.
[甲]诗者,志①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②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节选自《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毛诗序》) [乙]《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③美人,以媲于君;宓妃④佚女⑤,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  相似文献   

8.
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9.
敦煌古写本《诗经》残卷,字句与今本间有不同。勘校异文、或能发古义之沉潜,或以正今本之脱讹,片玉零珠,弥足珍贵。兹于校释中撮其精华,撰为札记。“故詠歌之”“谁之詠号”《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永歌,写本P.4634 B卷作“詠歌”。按,写本是。“永、詠”经籍通用,然二字实有别。《说文》:“永,水长也。”引而申之,凡长均谓之永。《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永言者,长言也,此当作“永”。“声依永”之“永”,阮元校勘记谓:“古本此句作詠,上句不  相似文献   

10.
诗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命意志的冲动。《诗大序》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前人的诸多论述都说明了诗与诗人情感心志密切相关,这为我们读者解读和欣赏古诗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启示:不妨先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其心,解其志,而后吟其诗,悟其情。即在欣赏之前,先了解和理解诗的作者——诗人。首先诗是人作为社会之人…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诗歌?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与后来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并列。诗歌在产生的初期,往往和音乐、舞蹈三者合一,不具独立的形式。《诗大序》中有一段话说得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说明了诗歌、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三者都是人们感情高度激动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李可 《教师》2010,(21):120-120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舞蹈是人们对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的诗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后来又经过文人加工而成。关于诗歌的内涵,《诗大序》阐释得十分精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可见诗歌的产生,乃是由于内心为外物所感,在口则发而为诗了。诗歌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情"和"韵"。"情"是内在的,"韵"是外在的,"韵"依附于"情"。诗人表情的主要手段是创造或选取与情相吻合的"意象",并且找到与内在之"情"相吻合的外在之"韵"。  相似文献   

14.
大舜云:“诗言志,歌咏言。”《诗大序》里有段较为详细的说明:“诗者,志之所向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简而言志,就是“诗言志”。“志”的内容究竟指的是什么?杨树达先生《释诗》一文中说:“‘志’字从‘心’,‘出’声。”其实,“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所以汉人释“志”为“心意所趣向”,是有道理的。“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亦是蕴藏于心的。故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  相似文献   

15.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同出一源,都是“心”的产物,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语文的特点来看,文字有声、调、韵.串连在一起,交错排列,便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歌曲”,不要说唱.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  相似文献   

16.
张玲 《现代语文》2010,(11):69-70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听觉来完成审美过程的。《毛诗序》对音乐的产生有着非常通俗的论述:“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音乐是语占文字的延伸,是人类的第二种语言。  相似文献   

17.
<正>诗与歌,从来都是关系紧密,不可分割。《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或诗为曲而作,或曲中有诗歌。今天的流行歌曲,也常常会直接采用或间接借鉴诗歌来作为歌词,如邓丽君的《虞美人》、毛宁的《涛声依旧》等即是如此。而当代英文歌曲也不乏歌词优美、极具诗歌韵味  相似文献   

18.
尤阳 《文教资料》2007,(11):67-68
《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当语言和嗟叹都不足以表达情感的时候,人们就要用歌唱来抒发胸臆,也就是用歌唱的方法“说”出心中的话。那么歌唱语言和口头语言有什么相同相异之处呢?下面试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9.
古人在《乐记》中曾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萌芽期,言、歌、舞是同出一源的,都是“心”的产物,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再从汉语的特点来看,汉字它有声、有韵、有调,只须吟诵就可让人为之动容。古往今来,无论是谣谚、诗歌、词曲,大都能作为“歌曲”吟唱。从因乐音不同而分出“风”、“雅”“、颂”的《诗经》,到由音乐机构演化为诗体代称的“乐府”;从配乐歌唱的“曲子词”(词),到亦庄亦谐的“…  相似文献   

20.
诗词是由情感而产生的。陆机《文赋》说“涛缘情而绮靡”;诗词又是和理性分不开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序》)。古人诗与乐分不开,谈音乐的理论也完全通于诗歌。《礼记·乐记》说: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