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霞 《科技风》2012,(7):223
基因治疗形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现已经发展成为以预防、治疗、增强为目的的一种基因转移技术.从基因治疗这项技术诞生开始到发展中的今天,该技术的研究都和动物医学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然而基因治疗技术在兽医临床上的研究从真正意义上来说历史并不久远.其主要是把有治疗价值的基因构建到某种病毒载体或者质粒载体中,然后将动物的靶细胞导入进来,在抑制外源致病或者纠正动物自身基于结构、功能上紊乱的同时实现治疗目的.本文主要围绕基因治疗在兽医学的应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这一话题详细而有序地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2.
通过改变基因结构与功能来达到治疗目的的医疗手段---基因治疗,已开辟了临床治疗学的新时代。本文介绍基因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技术方法和实验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基因医学革命科学家认为,用基因诊断疾病和预测人体对药物反应的技术发展迅速。基因治疗几十年内也将成为现实。有科学家称,到2010年,任何人都可通过基因检验来估  相似文献   

4.
基因治疗过程中,基因介导载体的选择是基因治疗的关键,对各种载体作认真比较和选择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随着基因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其相应的服务体系应及时跟上。本文将各种载体进行分析比较,最后对载体的商业开发作一思考。  相似文献   

5.
冬雪 《百科知识》2014,(18):8-10
正把一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另一种原来并不含这种基因的生物体内是基因的拼接和重组,也就是转基因,这种技术是基因工程的一种形式。目前的转基因主要分为对植物基因和对动物基因的转移两大类。本文描述的是植物转基因。转移植物基因的两种方法一种或多种外源性基因是如何转入另一种植物(作物)体内的呢?可以用一种通俗的比喻来解释。例如,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都有固定的家庭成员,除了血缘的紧密纽带关系外,还有经济和其他的关系把家庭成员固定在一起,家庭成员不会轻易分离,同时一个家庭也不会让陌生人进入。一旦有另一  相似文献   

6.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分子心脏病学的概念2 0世纪心血管领域的研究进展非常迅猛 ,突出的标志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应用 ,形成了一个崭新的分支学科——分子心脏病学。分子心脏病学是从分子水平去认识心血管疾病发病的规律如病因、机制等 ,从而从分子水平去治疗这些疾病 ,即所谓的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 2 1世纪治疗学上的中心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 ,过去对一些心血管疾病无根本治疗方法的局面会被打破 ,代之以从根本上彻底治愈一些心血管疾病的新局面 ,这方面的前景是非常诱人而乐观的。 2 1世纪是分子心血管病学的世纪 ,2 1世纪是基因治疗的世纪。2 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心血管疾病一直是以药物治疗为中心的 ,2 0世纪 80年代后出现心脏介入治疗方法 ,对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治疗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外科手术治疗也是心血管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 ,主要在先天性心脏病及后天获得性心血管疾病 ,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方面发挥治疗作用。但无论药物治疗 ,还是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均不可避免其缺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 ,特别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逐渐产生了应用基因疗法治疗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念头 ,并在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中取...  相似文献   

7.
反因子蛋白酶(TALENs)在物种基因改造、基因治疗等方面具有其他工程酶如锌指蛋白酶与归巢核酸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我国在反因子核酸酶的克隆和组装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若在应用领域加强力量,可以预期,后基因时代这一最有力的TALENs生物技术,将促进我国生物制药、基因治疗、个体化医学以及物种基因改造多个领域的发展,使我国在相关领域赶上或占据国际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利用新的基因技术,向特定植物中插入需要的基因片断,改变了植物的基因,使植物生产出人类需要的药物,这是生物学和医学的一个前沿领域。最近,科学家又有了新突破,通过改变土豆的基因,他们生产出了可以治疗肝炎的土豆。60%的志愿者在吃了这种特殊土豆后,有强烈持久的肝炎抗体反应,这说明土豆疫苗发生了作用。有了能够治疗肝炎的土豆,人们将来治疗肝炎时,就不必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而只需要让患者吃特殊的土豆就可以了。这个医学突破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有意义,如果医生必须要通过注射才能为患者提供疫苗,就必须跑遍各处的村庄。而用现在的疫苗土…  相似文献   

9.
基因武器 基因武器,就是运用遗传工程技术,采用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利用重组DNA技术来改变非致病微生物的遗传物质.根据作战需要,在一些致病细菌或病毒中接入能对抗普通疫苗或药物的基因,产生具有显著抗药性的致病细菌,或在一些本来不会致病的微生物体内接入致病基因,产生出新的致病生物制剂.基因武器是建立在对DNA和基因密码的研究之上的,其本质是研究不同种族和人群的基因特性,从而导致种族或人群的灭亡.以特定种族为目标的基因武器,可以找出某一群人口的某种抗原,将其破坏,并制造出一种血液疾病,如贫血症等.这种疾病可能在许多年内不被察觉,直到它减少了整整一个种族的人口.基因武器能影响一个种族的出生率和婴儿成活率,或增加某一种族的患病率.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很多病菌可以抑制甚至破坏人的免疫功能?这是因为一些病菌窃取了他们主人体内一些关键性的防御基因,从而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德国科学家最新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在基因家族中,a2m基因是合成血液蛋白质的重要物质,这种基因及其同源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动物中。它们有共同的作用,即保卫有机体,抵抗病菌的攻击。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次实验中,一个研究小组在病菌体内也观察到了这种基因。他们因此认为,病菌从多细胞性的有机体中窃取了a2m基因。此后,它们用获得的基因作“武器”,保护自己免受其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这…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信息》2005,(23A):5-5
美国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研究小组发现一种新型的癌症药物.它以BRAF基因的突变体形式在患者体内行使功能.该药物目前还侄早期的临床研究中检测。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用四个字在生物体内写了一篇冗长枯燥的文章,但人们在上面发现了神奇的基因,这篇文章开始变得像诗歌一般优美,而现在,科学家们又发现这首诗的含义远不止字面上的描绘,在每个语句之中,还另有乾坤。  相似文献   

13.
基因治疗是近年来医学上热闹的研究领域.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从出生成长、到出现疾病、衰老直至死亡都与基因有关.目前已发现,人类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约有5000多个,迄今已有1/3被分离和确认.科学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消除、修饰"坏"的致病基因,如导致结肠癌的基因;注入或增强"好"的基因,如防止动脉阻塞的基因,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就是基因治疗或基因疗法.基因治疗目前已取得不少成果.  相似文献   

14.
2003年10月,又名“今又生”的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正式批准的基因治疗药物、人们不禁要问:P53是一种怎样的基因?基因治疗,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相似文献   

15.
干细胞是一种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细胞,具有再生人体组织和器官的潜在功能,医学界称之为“万用细胞”。提取病人的干细胞,把相关疾病的基因用健康的基因替换,再把这种携带健康基因的干细胞移植到人体中,干细胞就会分化产生出新的健康组织,修复因基因缺陷而坏掉的组织和器官。传统的基因技术只能把有限的基因加进干细胞染色体中,稍有不慎,还会把原有的染色体破坏,或者导致身体出现其他意想不到的疾病。目前,生物技术出现了新的突破,科学家已经在实验室制造出了人造染色体,让人造染色体携带大量的健康基因。人造染色体可以作为独立的染色体…  相似文献   

16.
王晓冰 《百科知识》2011,(21):18-20
基因疗法是通过对病人异常的致病基因进行剪接,然后用正常的基因修补致病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如果仅从基因疗法的方法上来区分,可以把今天的试验性基因疗法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第一代基因疗法是利用无害的病毒(一般是腺相关病毒)作为载体,把正常基因运载到异常基因部位,以取代或纠正异常基因。  相似文献   

17.
人类基因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未来的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技术都将建立在基因序列的基础之上,因此科学界、生命科学技术公司都在极力争夺基因资源的桥头堡.  相似文献   

18.
彭文 《百科知识》2005,(3X):31-31
美国科学家最近利用基因疗法缓解了实验鼠的老年痴呆症症状,他们因此认为,基因疗法将来也许可以用来治疗人类的老年痴呆症。在实验中,科学家利用遗传工程技术使实验鼠患上老年痴呆症,然后向鼠体内植入可以产生阿朴脂蛋白E2的基因。结果表明,接受阿朴脂蛋白E2基因疗法的实验鼠,  相似文献   

19.
谭玉环 《西藏科技》2009,(6):33-33,41
运用静脉输液法,让危重术后不能口服和肌肉注射的病人,通过静脉输液,确保药物输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潜在问题:液体外渗,增加病人的痛苦,影响治疗的正常进行。  相似文献   

20.
美国研究人员称,他们发现名为MTDH的基因在乳腺癌患者体内起关键作用,其增加了癌细胞扩散的几率并且能够抵抗化疗。有关专家指出,针对该基因研发新药物将具有广阔前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5日出版的《癌细胞》杂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