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3课。这一课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从而达到搜集证据的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变量,学会怎样确定变量和不变量,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这课而言。通过研究认识到坡度、坡长、车重在小车冲出距离的远近中起着主要作用,从而理解坡度大小、斜坡长短、小车轻重等都是可能影响距离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物体的运动》单元的一课,以学生们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中所产生———“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探究。这是建立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证据的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节课,也是学生们非常感兴趣的一节实验课。他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分工合作,记时、把握小车、喊口令,一次次实验,一次次记录,学生在一步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车的快慢与载重量有关,重量越轻,小车越快;重量越重,小车越慢。紧接着,…  相似文献   

3.
《种子的萌发》的探究过程,两个班级我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教学。  相似文献   

4.
2001年底,我参加了“十五”国家级重点课题《促进学生探究学习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与评价研究》课题组。2003年9月底,我为该课题组承担的研究课——《氧气的性质》在怀柔五中举行。30多位专家、学者及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下乡听了一节科学课,内容是《淀粉的踪迹》。这是一节科学探究活动课,教师分三个环节进行探究活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我的研究(辨别出淀粉和非淀粉类,根据蓝色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猜一猜,测一测(猜测结果,实验验证)。在第二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用实验来验证猜想。学生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方案:根据蓝色深浅来判断淀粉含量的多少。其中一组学生发现:他们往淀粉与滑石粉混合物里加入一滴碘酒比加入两滴碘酒所产生的蓝色深。  相似文献   

6.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和“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两个学生分组实验中,都要用到J2108型斜面小车。实验室现在通用的J2108型斜面,由于缺少对小车起保护作用的装置,学生操作时一不注意,就会出现小车冲出斜面,撞坏滑轮,摔坏车轮等现象。原来我们在木板上钉两根长钉,钉子上套条橡皮管,以此挡住小车,效果不错。后来看到《教学仪器与实验》2006年第2期吕进勇、苟炳章两位老师的《对“J2108型斜面”的小改进》一文后,感觉想法很好,就当即动手做了一些挡板,安装在上面。经本学期高一新生分组实验的考验,出现一些挡板钉子松动,甚至被拔出的情况。研究发现问题不在挡板而在木板,材质不同,有硬有软。实验时每组学生完成实验约要碰撞10次,木材较软的木板衔钉不紧,挡板松动也就不足为怪了。  相似文献   

7.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探究活动来形成,仅用传统的讲授式学习是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相似文献   

8.
《解释与模型》是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的重要单元内容之一。苏教版五年级《科学》教材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解释与模型”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对这一科学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考虑到教学中的实验材料等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内容进行了部分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探究和了解空气可以流动成风,风有大小、冷暖之分等。其中,表现风流动的轨迹是教学的难点。由于空气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因此,尽管教材安排了花露水香味的扩散和烟的飘散来让学生了解风流动的轨迹,但是,在第一个班的教学中,我发现仅借助课堂上观察实验的探究仍然难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在第二个班的教学中,我引用了一首唐诗《风》来充实教学,效果却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10.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随着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成了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方式。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引领孩子们进行科学探究?如何设计有效  相似文献   

11.
王宝琪 《阅读》2011,(5):17-17
《特殊的葬礼》一文中,“从天而降”与“一泻千里”都是描写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塞特凯达斯瀑布枯竭前的壮观景象。不过瀑布根本不可能从天上降下来,  相似文献   

12.
我校作为青岛市的初中物理课改试验学校之一 ,在近一年教学过程中 ,运用“三位一体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进行新教材的试验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从实验角度谈一谈《透镜及其应用》一章的教学。1 《课程标准》对本章教学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通过实验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这与《教学大纲》的区别在于从根本上要求本章知识的获得应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  相似文献   

13.
在小学自然课上,学过《物体的浮力》一课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浮力的秘密,我们设计制作了一个“浮力产生原理演示器”。  相似文献   

14.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下)中《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五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去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了解上浮材料的特点,想办法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本课围绕问题“怎样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展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通过使下沉的橡皮泥浮起来,  相似文献   

15.
小学四年级科学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第二课时,我让同学们通过分组活动认识了摩擦力的无处不在,找到了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探究性问题: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会怎么样?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进行了大胆的设想,有的说:“没有摩擦力,我们就不能写字,也不能用橡皮改正错误。”有的说:“如果没摩擦力,我们就无法上路,拿东西也非常困难。”有的说:“没有摩擦力,塑料尺就不能和头发产生静电,它也就不能吸引轻小物体。”有的说:“没有摩擦力,流星就不能在天空和大气摩擦进发出火花。”  相似文献   

16.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 (下册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 3课。这一课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过程中 ,第一次引导学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从而达到搜集证据的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 ,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变量 ,学会怎样确定变量和不变量 ,学会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就这课而言 ,通过研究认识到坡度、坡长、车重在小车冲出距离的远近中起着主要作用 ,从而理解坡度大小、斜坡长短、小车轻重等都是可能影响距离的因素 ,也就是“变量”。要上好这一课 ,关键是如何控制变量。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  相似文献   

17.
《标准》理念中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索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那种压抑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管理制度和形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搭建一个自行探究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是自己教学实践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辅仁”一词源自2500年前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个意为培养仁德的古朴字眼穿越苍茫的历史风云,以崭新的面貌再一次出现在我们的面前……1919年,伴随着“五四”运动的滚滚洪流,在古镇汉口的热土上,一所小学——“辅仁第四部”问世,创办人为唐永和、曾秉钧夫妇。  相似文献   

19.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式学习。为此,我在高二第四章《几种重要的金属》教学中,设计了一节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的“氢氧化铝的实验室制法”课。这节课采用“创设情境-实验探究-成果交流-反思与评价”为基本过程,将盐类的水解、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自主  相似文献   

20.
《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不仅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更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切入点。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