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地方理工院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服务新农村建设既是地方理工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又是地方理工院校把握发展机遇、科学定位发展目标的明智之举,两者可形成良性互动、互利双赢。地方理工院校应努力做好自身教学科研工作,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应积极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送文化下乡,送科技下乡,送人才下乡;应大力发展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成人教育,投身农村高等教育事业,从根本上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基础和持久后劲;还应建立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切实做好服务新农村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创建与之适应的新农村教育,就要进行关于"新农村教育特征"问题的探讨。我们认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农村教育,具有回归"为区域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定位"特征;具有打破失衡封闭的传统结构,创建和谐融通新"三元结构"的特征;具有在"互动,自主"的平台上,进行自我"个性演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高职教育为新农村培养建设人才,既是高职教育为"三农"服务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其拓展办学空间的需要。文章提出了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有效对接的途径和建议,旨在实现高职教育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双赢。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地方高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地方高校应准确把握新世纪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更好地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主动发挥"人才高地"、"开发基地"和"培训场地"等作用,积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秀人才、技术成果和培训服务。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是我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高等教育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是实施农村人才战略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手段,是科技兴农的中坚力量.文章在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几项针对性措施,以利于高等教育人才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6.
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但教育在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从自身来看,还存在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不强的共通性问题;从新农村建设对教育的需求来看,则服务内容有待拓展,服务模式有待完善。因而,我们要充分发挥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职业技术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实效作用,高等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提升作用,以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具有经济和文化双重属性,二者在高等教育体内部形成了"中心"与"周边"的关系.其中,经济属性包括生产、服务和消费等要素,散于"周边";文化属性包括器物、制度和观念形态,聚于"中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是高等教育体的动态互动,处于"周边"的经济因素互动更为活跃;居于"中心"的文化因素在互动中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经济要素的互动表现出了开放性、敏感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文化要素的互动呈现出了渗透性、惰性和排斥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农业高等教育与大学生"村官"计划整合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级农业人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使命则是为新农村建设输送人才.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探讨农业高等教育(主要指农业高校、高等职业院校)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整合机制,主要包括选拔机制、培养机制与发展机制三个方面,目的在于发挥两者的集成效用,实现农业高等教育发展与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共赢局面,最终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由于其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和与农村的高度相关性,应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主力军,这体现了高等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基本职能,也对新农村建设和地方高校自身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地方高校当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借鉴"威斯康星思想"的某些经验,创新思路,推行新举措,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力。  相似文献   

10.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等学校要充当生力军.因为,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是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动力之源;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四有"人才,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人才智力支撑,是高等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高等教育工作互动,与培养"现代人"互动,与创建长效工作机制互动,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深深寓含着对教育的需求.其中特别寓含着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方面,新农村建设本身必需也必然包含着农村教育的建设.没有农村教育的发展,我们无法想象农村新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乃至政治民主建设.均是不可须臾与教育发展相分离的.而今新农村建设的向前推进,不仅继续要求农村基础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相伴而行,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助动器.今日的新农村建设,深深寓含着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需要高等教育的支持,等等.面对新农村建设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高等教育应明确奋斗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勇于承担重任,不断开拓,努力为新农村输送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2.
建设农村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有利于快速提高农民素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建设对策与措施是将经济性、多样性、交互性作为建设目标;建立健全农村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机构与队伍。建设天网、地网、人网结合,省、县电大和教学点互联互动的学习支持服务平台;探索学习支持服务途径与形式,拓宽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13.
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在职人员专业文化素质与学历层次较低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的矛盾日趋突出,急需大力发展农村成人高等教育。本文分析了农村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结合上海电视大学面向农村在职人员开展岗位培训与高等学历教育相结合办学项目的实践,提出了利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增强高校为农输送人才和服务能力"的要求。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人才的支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与农村人才缺失之间的关系,提出高等教育是造成农村人才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并结合当前形势就高等教育要如何弥补农村人才的缺失进行了一些探析。  相似文献   

15.
"农家乐"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界定了"农家乐"的内涵及特点,在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基础上,对"农家乐"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进行研究,指出新农村建设是"农家乐"的重要依托,同时"农家乐"又可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并以阆中市江南镇奎星村为例,从二者的互动角度进行分析阐明"农家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6.
服务地方是地市高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学科建设的内容决定了其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属性。地市高校的学科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是服务新农村建设与学校自身发展的结合点和互动平台。从建设新农村与地市高校发展的互动关系,提出地市高校服务地方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构建适合地方发展需要的模式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其所在区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文章在深入探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可操作性强,具有实践意义的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互动发展对策,即建立健全高等教育与区域协调互动的长效机制;重构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评估体系;创建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多角度、全方位共振空间;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引导、服务和协调的多重作用.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教育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重大历史任务的强有力支撑。为此要深刻认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教育的全局性、基础性地位,把优先发展教育落到实处;要举全教育之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把高等教育推向农村,逐步建立起新的农村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改革对大学毕业生贡献于新农村建设,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其助益途径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定向培养的大学生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二是"大学生村官"工程将会极大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事业发展;三是大学毕业生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开创自己非凡潜力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20.
董星 《教育教学论坛》2014,(37):117-119
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背景下,河南省必须积极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的战略,打造中原人才高地,提高高等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本文通过运用2005—2010年的数据资料进行研究,测算出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并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河南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较低的结论。提出要树立主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观念,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符合河南省产业特点的学科结构,建立运转顺畅的产学研结合体系,创新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分层次与区域经济互动,从而提高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的效率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