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高伟 《中华武术》2001,(3):45-45
技击是太极拳作为一个拳种最基本的组成成分,但多年来并不为人熟知。“太极拳有无真功夫”一直是存于许多人头脑中的疑问。笔者自幼随祖父杨禹廷习练太极拳.至今30余载,对太极拳拳法之精妙体会颇深。以愚管见.太极拳技击之妙,在于对人体平衡原理的谙熟与运用。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其健身和技击的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运用耗散结构理论阐述了太极拳的健身技击原理.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训练太极拳的核心理念?这是太极拳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的永久性的话题。不断有人提出,技击是太极拳的核心,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也有人提出,技击是太极拳的巅峰,而养生不过是太极拳的山腰。还有人提出,太极拳创始的初衷是为了技击等。  相似文献   

4.
技击是太极拳发展之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亭全 《武当》2008,(2):31-32
在太极拳蓬勃发展的今天,出现了一种“远离技击”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习武之人必究养生”为由,提出“养生是大道”,“技击是小道”,“小道必须服从大道”;“技击是学习技艺的‘末端’”,“相比之下,技击的追求就成了‘雕虫小技’,也即末技了”;“如果太极拳仅限于实用的目的和技击的追求,而心灵没有更高的修为……即使天下无敌手,充其量不过是一介赳赳武夫,是一个浅薄的拳手,而成不了众望所归的太极大家。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太极拳桩功的站桩、行桩、化桩的技击价值的研究,充分体现太极拳桩功的作用与技击价值,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锻炼依据,提高练习兴趣,让太极拳充分深入到现实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6.
自拙作《太极拳手概说》、《陈氏太极拳技击术》、《太极推手的战术运用》发表以来,陆续收到全国各地太极拳爱好者的来信,在众多的来信中,他们对笔者在太极拳技击领域的探索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同时也有部分读者对笔者的某些太极拳技击观点提出了置疑,他们认为太极技击要有自己的特色,只有在粘黏连随不顶不抗中使对手败北,才可谓太极拳的技击,而笔者提出的太极技击实作,  相似文献   

7.
张志勇 《体育学刊》2011,18(6):124-129
随着太极拳技术的逐步成熟与发展,太极拳的养生作用突显,其技击功能呈现不断弱化。太极推手和太极散手都是太极拳的辅助运动形式,它们的竞技化实践存在理论上的缺陷。在长期的太极拳拳法技术实践中,缺少技击功能的实践经验,故而缺乏参与太极散手实践和其它搏击形式的技术和心理准备。就目前来看,还需加强太极拳技击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审慎地组织和参与各种技击攻防格斗实践。盲目和过分地宣传和夸大太极拳技击实践作用都是不理智的。  相似文献   

8.
李锐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27-228
随着素质教育改进进程的不断推进,太极拳被列为高等院校体育教育重要内容,通过在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的讲解与示范过程中加入技击方式,切实提升太极拳教学质量与效率,增长学生对太极拳拳式及理论知识的理解水平。基于此,本文就技击意识的培养对太极拳教学效果的影响进行相关概述,旨在充分发挥出技击意识在促进太极拳教学高质高效开展中的积极作用,激发出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兴趣,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陈龙骧 《武当》2008,(10):20-21
太极拳本是一种武术,是武术就必然要讲技击,就必然要求快、准、狠。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引进落空,以柔克刚,避实击虚,四两拔千斤;而太极拳的特点是举动轻灵,运行和缓,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往复转折,用意小用力。如此练法使很多人对太极拳的技击功能产生疑惑,以为太极拳的松柔练法只能健身,不能技击。  相似文献   

10.
杜子宇 《武当》2013,(4):18-19
太极拳是武术,讲招法、论技击,不说技击的是操不是拳,不说招法的是舞不是武。武之神来于文,法之妙来于理,拳之绝来于功。所以,道法太极拳是借武生趣、借趣入道、法演太极的"入道之基",是练武通文、明理达道的修身养生功法,甚至被称为"第一要法"。武是养生手段,但不是养生目的。三丰祖师"愿天下英雄豪杰延年益寿,不图技击之末"的慈悲规劝,李老先宗说太极拳"为修身实技,不单以武花小技逞能也。……不单为武备之祖,实为文修之真传也"的至真明  相似文献   

11.
习练太极拳可以达到智慧开启的目的。太极拳智慧主要体现在思维、技击和修养上。思维上的智慧主要包含习惯逆向顿悟思维和辨证的整体思维以及形成直觉思维养成;技击上的智慧包含内劲省力智慧与技击智慧养成;修养上的智慧包含自知之明的智慧和旨在不战的敬人智慧养成。只要不断领悟太极拳论精华,严格遵循太极拳论规范指导,自觉苦练,都能明了太极拳灵活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对太极拳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刚  吉灿忠 《体育学刊》2008,15(4):101-102
太极拳在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源流缺乏定论、技击功能淡化、研究与现代科学断裂、学与术不分等问题.认为太极拳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尽快理清源流,正确对待传统性向现代化转化、文化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合理开发太极拳的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  相似文献   

13.
许多初学太极拳的人,刚刚学了架势就急于想了解各个招式的用法,以为太极拳是技击性很强的拳种,其招式也一定很特别。我认为这是不明白太极拳技击与拳理、拳法和招式间的关系,对太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我国古传的一种内家拳术,有着极高的修身养性价值和强体防身作用,深受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和拳势作用是很科学的,其技击制敌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现就太极拳起势制敌的时机及变招,来领略太极拳“粘随不脱,手足并用”的短打原理和“棚、捋、挤、按、采、(扌列)、肘、靠”的技击作用。 太极拳的起势是太极拳套路的开始动作,有的称之为“太极起势”或“太极出手”。古代拳术大都是直接以第一拳为起势,俗称“开门势”或“初势”,由起势基本上可以识  相似文献   

15.
太极拳动作名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章在对太极拳动作名称意象与太极拳动作技击方法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将所选取的典型动作名称分为“喻型、喻鸟、喻兽、喻自然、借人物、喻法”六大类,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象征喻意、定型姿势、技击方法”三方面对太极拳动作名称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以便加深人们对太极拳的认识,更加有利于太极拳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德增 《武当》2008,(12):24-26
太极拳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两者都是中华瑰宝。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技击术,经过太极先辈几百年的技击实践,逐步形戎了独具特色的风格。它那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妙技,不知迷住了多少武术爱好者。由于近百年来,太极拳不断向养生保健方向转化,追求技击妙技的人少了,技击中能够随心昕欲地使用太极拳法的人更是凤毛鳞角。今天的太极拳爱好者,只能在书本上领略前辈们神奇的太极功夫,  相似文献   

18.
凡传统太极拳,均源于道家,故与道家导引养生、内丹养生紧密联系,强调养生与技击并重,且视技击为不急之末学。王新午先生传《太极拳散手秘诀》,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内涵与特征。现行流行的太极拳,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太极拳,不是泛于毫无“拳”艺,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舞,便是偏向于背离养生的技击术,终离太极拳之传统本意远矣!今太极拳界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呼吁,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特发此文,以彰同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凡传统太极拳,均源于道家,故与道家导引养生、内丹养生紧密联系,强调养生与技击并重,且视技击为不急之末学。王新午先生传《太极拳散手秘诀》,不仅进一步证实了她的源头,也进一步证实了她的内涵与特征。现行流行的太极拳,包括一些所谓的传统太极拳,不是泛于毫无“拳”艺,徒有其形的太极操、舞,便是偏向于背离养生的技击术,终离太板拳之传统本意远矣!今太极拳界有识之士正在不断呼吁,恢复太极拳的本来面目, 特发此文,以彰同心。  相似文献   

20.
《精武》2009,(8):F0002-F0002
陈太平先生,为当代知名的太极拳技击家,于医武道都有极深体认,对于太极拳技击体系化的主张更是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