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彝族古代发明有文字,贵州的阿哲家族以世袭方式统治西部地区长达1474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制度。特殊的历史文化对贵州彝族文学发展有很大影响,构成了彝文文学、彝族文艺理论、家族文学、毕摩文学、碑刻文学的个性特征;民间口头文学早于文字文学、彝文文学早于汉文文学、文学作品早于文艺理论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论黔西北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文古籍文献不仅蕴藏彝族历史文化,更蓄存有中华远古文明,是地方文化繁荣发展的宝贵文献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通过对黔西北地区彝文古籍资源分析,探讨彝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原则、存在的问题及数字化技术的选择,对于实施彝文古籍文献科学开发、利用和保护具有战略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信息技术对贵州彝文楷书字体开发至今还没有专项研究。彝文楷书是彝族的传世主流应用字体。彝文计算机楷书印刷字体是实现彝文字体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与彝族传统书法字体的有效结合,同时也是实现彝族传世字体在计算机中的数字化应用。  相似文献   

4.
乌蒙山是彝族六祖分支的地方,是东部彝族的主要聚居地。在乌蒙山区彝族丧葬仪式上必有"恳合呗",毕摩唱诵彝文经书、孝子跳铃铛舞和唱孝歌。关于"恳合呗"中的铃铛舞起源有多种说法。通过汉、彝文献梳理和实地调研,结合"恳合呗"的历史传承和地理分布进行研究,通过汉文文献、彝文文献、口碑文献、丧葬仪式中的铃铛舞等,探析彝族丧葬习俗和"恳合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继超 《毕节学院学报》2012,30(10):19-23,49
根据宋代文献的记录,宋代的今贵州西北、中、西南三部地区,出现了阿者、罗殿和毗那三个并立的"化外"彝族藩国,因宋代无力实行有效"羁縻",给它们提供了比较宽松便利的条件,这些藩国终于在邕州横山寨(今广西田东县)的市马浮出水面。根据彝文文献记载,这三部彝族都有较为完整的父子连名谱记录,分布的地盘到今天还能考证。  相似文献   

6.
彝族学者普璋开自2001年开始以个人身份同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布莱德利合作,翻译海外彝语南部方言区古籍以来,计不完全统计,从2001年到2014年,大卫先生陆续寄来从法国、英国和中国台湾等地采集的2000余张彝族南部方言区彝文古籍文献影印件.普璋开根据这些影印件复抄经书100余卷,四行体翻译40余卷100多篇经文,为海外彝语南部方言区古籍文献的抢救性翻译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要抢救和保护海外彝文古籍文献,应加强与海外合作,以数字化保存古籍文献的同时,加强翻译和出版,以便更好地传承彝族文化经典和中华文化的历史根脉.  相似文献   

7.
毕摩是在彝族社会中比较受人尊重的宗教职业者。他们之中大多数人认识彝文,有经书和历史、医药、历法、天文、地理等其它各方面的彝文书籍,因此,毕摩不仅是宗教职业者,而且是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发明、创造、继承、发展和传播者。在一般情况下毕摩的职业是子承父业,少数有在本家支成员内传承的情况。毕摩的主要职业是为彝族信教群众安灵、送灵、做道场、招魂、占卜和咒鬼等。  相似文献   

8.
《楚雄彝族文化史》一书以楚雄彝区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区"的文化理论看,这是对彝族文化研究切入点的一个创新。在具体的研究中,全面描述研究中有重点,对楚雄彝区文化研究较为全面,具有地方名片特点,而从行文上,具有大众文化特点,从文献传播角度看,大大的提升了传播效率。  相似文献   

9.
王显 《毕节学院学报》2009,27(12):30-35
彝族古代地方政权的统治在清代实行"改土归流"之后全面终结,彝族地区社会文化结构全面改变,掌握彝族文字的布摩失去了政治依托回归民间,加上民族精英阶层文化意识的复兴,形成了清代彝文石刻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0.
云南彝文古籍同川、黔、桂三省(区)彝文古籍,其载体、体裁样式及内容而言,涵盖面较广,其内容涉及彝族社会的各个领域.但在现代化语境下,无法很好地完成彝文古籍的抢救与整理、保护与传承、利用与开发.因此,云南彝文古籍数据库资源共建共享很有必要,并就此提出合理、可行的云南彝文古籍数据库共建共享的对策措施,以期实现云南彝文古籍资源共享,也对加强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贵州彝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但是面临着流失、毁损的危险.应当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等法律的规定,建立多层保护机制,切实保护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贵州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进行保护,对传承人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对侵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的行为进行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12.
贵州彝族文学的分类及分期,特别是分期的特殊性,是由贵州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与已经出版的彝族文学史的分期不同,贵州彝族文学史可以分为远古、上古、中古、近古、近代和现当代几个时期。在研究贵州彝族古代民间文学的时候,文本的选择就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主要阐述了黔西北自然旅游资源与彝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彝族文化在黔西北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地位.指出应以彝族文化为龙头,发展黔西北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业,并提出了四条开发原则和其他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尔比尔吉"作为彝族交际中的一种语体,相当于汉语中的俗语,在四川彝族及云南部分彝族中的运用最为突出,内容涉及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蕴含的文化信息十分的丰富。从文学的角度看,尔比尔吉以诗体韵文的形式表现,表现出彝族文学中特有的修辞手法。特别是在尔比尔吉的"韵律"上,表现出"押音节"的民族特色。其实,这种在四川彝族中称为尔比尔吉的语体,在云南、贵州等彝区也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安履泰(阶平)是黔西北近代比较重要的彝族诗人。但因其英年早逝,资料缺如,研究有待深入。本文对安履泰生卒年及其死因展开探讨,并对其遗诗进行辑评,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调研目的:了解彝族地区智力落后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社会支持与生活质量的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在云南省、四川省彝族地区的两所特殊学校,整群抽取126名智力落后儿童。结果:彝族智力落后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性别差异显著,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0.01);不同居住地的彝族智力落后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差异显著(p〈0.05);父母不同文化程度的智力落后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差异显著(p〈0.05);不同支持水平的彝族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质量差异显著(p〈0.01);支持利用、社会责任进入彝族智力落后儿童的生活质量模型(p〈0.01)。  相似文献   

17.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三将军率兵入滇,次年平定云南,接着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卫所制度,使军屯经济迅速发展,大量汉族人口迁入,导致滇黔彝族聚居区的社会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量彝族由坝区迁入山区,逐渐形成散居局面。文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明朝时期滇黔两省彝族由聚居变为散居的原因作出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夜郎“套头葬”式的彝文献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省赫章县可乐考古发掘出土的夜郎时期的独特文物,曾经轰动考古学界和民族学界,其用铜鼓套头的特殊葬式,无论是葬式还是其族属问题,至今仍然是学界争论不休的一个巨大谜团.本文从彝族古代文献中关于葬式的有关记录来作一个考释,认为这是彝族古代酋长兼布摩的彝人首领的一种葬式.  相似文献   

19.
六盘水彝族民间口头文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民间口头文学是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六盘水在贵州省彝族人口仅次于毕节地区,境内的彝族口头民间文学,浩如烟海,形式多样,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呈现出数量多、容量大,体裁多样、艺术性强,文化板块下的地域差异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从哎哺世代、尼能实勺时代、武僰分支与六祖分支、西南彝君长本末论述彝族历史分期,标志着中华远古文明的刻划文字、先天八卦、十月历初阶和探索天、地、人产生的三才论",万物之源的"五行说",辨别天、地、人和万物色素的"五色观"等,其最古老、原始的文化内涵,当产生于哎哺世代末期,相当于汉文史书记载的"三皇"后期.远古先民最早的活动地点,在云贵高原,其后才分布到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