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课文”向“教语文”转换的学理与策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教课文”是否向“教语文”转换成了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焦点与检验改革是否有效的试金石。经研究发现,其最起码涉及这样几方面转换的学理:语文学科的属性,阅读能力的范畴,教学内容的确定。“语文性”的特性。可采取三项策略:教材内容向课程内容转换,教学流程向学习语文转换.语文实践向课程行为转换。  相似文献   

2.
徐晓婷 《教师》2023,(7):18-20
流畅地阅读是精读的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流畅性,满足小学高年级学生由“听”向“独立阅读”过渡的发展需求,一直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点问题。文章通过剖析阅读理解的内涵,在厘清阅读流畅性与阅读理解能力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读者剧场模式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流畅性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本着语文阅读与非语文阅读的不同特征,从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等三种文本的阅读命题,析出2017年高考全国各地语文试卷在阅读测试本真方面的有效探索与存在的问题.前者表现在多种方式考查“语文方法”上,后者表现在单纯考查文本的内容信息上.着重区别出三种考查“语文方法”的内容信息题:一是文本的内容信息就是“语文方法”,一是文本的内容信息包含了“语文方法”,一是文本的内容信息与“语文方法”综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要求下,笔者在语文阅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要增强效率、讲求效果,努力完成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完成按要求阅读向自主阅读的有效转换,由"阅读"向"悦读"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5.
马力 《甘肃教育》2009,(23):17-17
语文教学正在向既没有阅读数量,更缺乏写作数量与质量的方向发展。高三年级语文教学正在淡化知识,淡化能力,走向体力劳动化、技巧化。这不是危言耸听。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人向语文教学发难,在全国语文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长期以来,新课程语文教改成就了一大批“专家”“人才”,“成绩”不可谓不“丰”。但是,如果正视一下高中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情况,考察一下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现状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6.
实境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应关注真实学习情境、集体共情研读这两个关键要素,做好多维主题构架,重视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在实境阅读背景下,探索五年制高职语文创新教学设计主题活动“行走的阅读”,按不同的阅读主题创设真实学习情境,让语文学习“走出课堂、走入实境、走进生活”,为学生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体验与创造”“文化传承与参与”四方面语文核心素养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黄焕娜 《成才之路》2020,(10):51-52
构建从“教读课文”到“自读课文”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是有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素养的保障。文章从重视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指导、重视教读课和自读课的区分、重视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有效延伸三个方面,对构建三位一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体系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8.
高莹 《教师》2019,(3):37-38
在新课改背景下,“亲子阅读”进入了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使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得到了有效创新,同时,进一步开发了小学生的潜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与阅读意识。文章将举例浅谈如何将“亲子阅读”引入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辅导,并提出个人见解,希望能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前,一种“泛语文”甚至是“去语文”“非语文”的倾向仍弥漫在阅读教学之中。究其原因,这种阅读教学进行天马行空式的分析讨论,与文本渐行渐远,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有效阅读理解,最终还是教师替代学生阅读,学生接受教师的解读结果。  相似文献   

10.
围绕“核心素养”讨论小学语文教育中,阅读教学方法实践方案。通过梳理国家教育部2014年提出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教育概念,全面阐释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及内涵,在此基础上,审视小学语文教育方法中阅读理解教育方式的效果及现状,针对问题提出“拓展阅读”“智慧课堂”等改善方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种能够直接、有效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方式,但受限于阅读内容体量缺失等问题这一教育模式效果较为薄弱,通过结合“拓展阅读”“智慧课堂”等创新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模式在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与能效。  相似文献   

11.
王曼芳 《学周刊C版》2019,(19):124-124
语文课程的学习贯穿学生的所有在校学习阶段。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学校为学生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之一。语文教师要重视与之相关的阅读教学工作,大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篇文章的研究对象是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通过对阅读教学活动的“整合与拓展”进行剖析,向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有效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12.
范金胜 《教育文汇》2023,(11):38-40+48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对标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和“教学提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具体阐述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比较阅读和可视化阅读等策略,有效落实课程目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伟  李丽 《黑河教育》2009,(2):31-31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也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要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教学大纲),因此,语文试题应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纵观各地中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简称“中考”)的语文试题,不难发现中考试题的发展轨迹:由知识型向能力型发展,孤立的语文知识题为综合的阅读能力题所代替,考试的重点始终放在考查阅读、理解、分析能力这些方面。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有两个翅膀,一个是阅读,一个是作文。很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同时重视这两个翅膀,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比翼双飞。教学如此,考试亦如此。语文考试必须向简单回归,一道阅读,一道作文足矣。语文考试“1 1”方案,以阅读为本位,综合“双基”,  相似文献   

16.
针对学生课外读写活动盲目随意、单调乏味的现状,我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以读写训练为突破口,进行了指导学生记“阅读日记”的教改尝试。所谓“阅读日记”就是使学生在课余活动中日有所读,读有所记,读写结合,相互促进的一种课外读写训练形式。这项训练丰富了学生语文课外活动的内容,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从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学生乐读爱写,取得明显的成效。现将具体的操作情况简介如下:一、以兴趣为先导,让“阅读日记”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兴趣是最好的教师。“阅读日  相似文献   

17.
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能够推动阅读教学资源的有效统整,让学生深入研究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语言特征、艺术风格等,并在阅读中广泛积累优秀语言素材、展开创意表达活动。为了充分发挥“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价值,文章从制定阅读方案、创设阅读情境、设计多元任务等层面入手,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展开分析,以期为学生提供文学阅读、创意表达的平台与资源。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将“整本书阅读”设置为首位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的地位明显提升,重要性更加凸显。“整本书阅读”的成效关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与水平,要确保“整本书阅读”的成效,就需要具有主体性、差异性、能动性等特征的“期待视野”理论的融入与融通。基于“期待视野”理论,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维一体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才能体现学生学习主体的重要性,有效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实现不断巩固提升学生阅读水平与语文素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陆娟 《广西教育》2011,(34):20-20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课程结构体系之中,把它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小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阅读与开发学生学习记忆潜能相结合,构建了以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板块。  相似文献   

20.
“阅读链接”作为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置于课文之后的一个阅读补充板块,将学习引向了深度。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结合资料”在与教学活动和学习互动的交轨上常常存在“断裂”现象,难以实现从“教课文”到免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转变。合理利用阅读链接,以课标和学情为教学立足点,将“结合资料”的教学策略合理链接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节点”,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发挥“阅读链接”的有效作用,逐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习走向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