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刊是商品,有交换价值,产生经济效益,因而出版社、期刊杂志社是企业,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所以本文中使用了“出版企业”一词。但另一方面,出版社、杂志社又是文化企业,生产精神产品,不能纯粹以盈利为目标,社会效益是首位。为此,出版企业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赢得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出版业与市场经济之间有大量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去实践。  相似文献   

2.
制订出版规划、提高图书质量及培养编辑队伍,是出版工作中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制约的三个重点,是发展出版事业的根本性措施,应该认真对待,在改革中切实加以解决。下面试就这三个方面谈一点看法。一、制订规划,避免重复出版出版社是文化单位,根据自己的专业分工和本身条件制订出版规划,是加强出版工作的目的性和计划性的重要措施。出版社不同于一般以利润为首要目标的企业,图书也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因此,制订规划,应该着眼于社会效果,适当兼顾经济效益,而不能唯利是图,一味“向钱看”。近年来,少数出版社为了追求“畅销”,跟踪“热门”,不择手段,先是热衷于出版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只要觅到版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新闻网站的特性 中国新闻网站脱胎于传统媒体,又不同于传统媒体。我国的传统媒体都是事业单位,后来虽然绝大多数实行了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又叫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但它还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按词典的解释,是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部门或单位。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对传统媒体的拨款或补贴逐步减少甚至完全取消,传统媒体也要进行经济核算,也要讲求经济效益。但它实际上还是事业单位,把社会效益放在首要地位,不以赢利为最终目的或主要目的。 我国新闻网站像传统媒体一样,是事业单位,把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上,但是又与传统媒体并不完全一样,没有传  相似文献   

4.
近日北京的一家大报,在议论出版改革时,引出一家出版社负责人的看法:“加入WTO以后,如果出版社仍然沿用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老路,肯定不能适应发展。”再一次把出版社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这个问题尖锐地提出来。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电视传媒的两难现状目前我国电视传媒的地位相当尴尬:有事业单位的义务(讲究社会效益),却没有事业单位的权利(几乎没有国家拨款);有企业单位的义务(追求经济效益),却没有企业单位的权利(不能自主经营)。企业和事业的双重身份被强行扭在一起,导致电视台的管理经常会陷入两难境地:宣传和创收两手都要抓,而两者又经常是充满了矛盾,顾此失彼。在走向市场化、产业化的过程中,既没有承担起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功能,又深陷于一心追求收视率的泥潭当中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6.
苏洪泰  孙淑宁 《图书馆杂志》1999,18(9):32-32,42
改革开放以来,我 国的地县图书馆无论是 在馆舍数量、文献资源 建设、服务手段和方式 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在管理方面还没有根本的 改观。 1管理模式 就整个地县图书馆而 言,它隶属于各地的文化主 管部门,自上而下的管理。 一般是行政性的,通常缺乏 具体任务目标和措施。而文 化系统,单位繁杂,相对地 说,图书馆不在主要位置上。 公共图书馆系统的业务指 导,事实上也是松散型的。 从单个的图书馆来讲,它是 一个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 但它既不同于其他事业单 位,也不同于机关,更不同于 企业。虽然说也实行了岗位 责任制,…  相似文献   

7.
机制:人才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出版企业的深化改革,过去长期在计划经济影响下的出版业运行机制和经营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现代出版业也对自身所需要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那种知识结构单一的专门化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那种既懂经营、善管理,又会全程策划的复合型人才,逐渐成了各出版社的急需。所以,人才问题成了当前业界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人才问题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引进和培养的问题,但我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用人机制。有的企业,由于员工的素质普遍较低,缺乏高级的管理人才,管理、技术都上不去…  相似文献   

8.
近日北京的一家大报,在议论出版改革时,引出一家出版社负责人的看法:“加入WTO以后,如果出版社仍然沿用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老路,肯定不能适应发展”。再一次把出版社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这个问题尖锐地提出来。《事业乎?企业乎?》引发的深入讨论这使我再次拜读出版界老领导、资深出版家王益同志在《出版发行研究》1999年第1期发表的《事业乎?企业乎?》这篇重要文章。王益同志以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固有的内在含义的科学划分,论证出版社是企业单位而不是事业单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地区出版事业单位,机构门类多,情况复杂,从整体上来看,应由国家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在国家宏观控制和方针政策指导下,出版事业单位本身职能性质没有改变,企业化管理的目的是按照自主管理原则,搞好出版事业,发展出版事业,减少国家负担,把社会效益、单位经济效益和个人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开创出版事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我在<出版发行研究>第9期发表<出版社"企业属性"考>一文,考察了我国出版社企业与事业单位属性的变化情况.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和出版总署将出版社定性为出版企业;1983年文化部出版局经批准将出版社定性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我还根据查阅的历史档案在上文中讲了一个情况:1960年文化部党组对直属的人民出版社等七家出版社进行了整顿,并决定将这七家出版社由企业单位改为事业单位,以减轻对出版社的经济压力,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但因财政部以不能企业事业单位两头沾为由坚决反对而未改成.  相似文献   

11.
报业的特殊成长环境和地位决定了其人力资源管理的长期固化模式。报业的人事制度不同于机关和各类事业单位,也不同于企业。最初的报社都是事业单位、事业管理,依靠财政拨款过日子。随着报业的发展壮大。实力的增强,各级财政不再给报社拨款,大部分地区将报业划定为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即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出版传媒行业企业文化管理是近年来很多中央单位改制后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这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决定的。尽管目前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大部分中央新闻出版单位已转为企业管理体制,但是改制后它们是否经得起经济风浪,冲破旧体制影响的阻力,进入健康平稳的发展轨道,与各企业文化管理者的认识水平密切相关,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媒出版行业曾经是事业单位长期占多数或仍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国家.如何搞好国有出版传媒企业的现代化管理,形成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实现文化产业强国梦,更是一项具有时代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新闻出版业既有一般行业属性,又有意识形态特殊性,目前,大多数出版单位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和电影、新闻出版企业财务制度,并实行事业单位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出版单位既有别于一般工业企业,又不同于一般商品流通企业,其产品具有精神产品和实效性较强的特征。从历史沿革和基本业务来看,其会计核算在稿费、编录经费、社外加工费、样品赠阅费、宣传推广费、呆滞损失准备,发出商品  相似文献   

14.
自从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五大提出要以多种方式实现企业的资产重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持续高速发展时期。出版行业在全面推向市场经济这一大潮中接受了严峻的考验,大学出版社也在“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社长负责”的全新机制下寻求到“对内求生存,对外求发展”的强大动力。我国的出版法规中明确规定,主办出版社的单位必须是党政机关和全民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并且有明确的出版社办社宗旨、出书方针和出书范围。在此,我们不妨探讨一下如何在现行的出版管…  相似文献   

15.
关于出版社到底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的争论已有多年了。而近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争论似乎又在升温。其实,无论是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争论,还是出版产业化的探索、集团化的实践,都在游击着一个敏感而又日益突出的问题,即出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们试图绕开这座“冰山”,以现实的、温和的方式去实现、实践。但自80年代末以来,出版业改  相似文献   

16.
固定资产是生产企业单位的主要劳动资料,是管理单位的重要管理工具。固定资产的多少与优劣对单位的生产和管理影响很大,所以,社会上一般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都很重视。但是,不少广播电视事业单位在对固定资产管理上却是个薄弱环节。如一些财会部门只建固定资产总帐而不建其明细帐,有的干脆连总帐也不记。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行政事业单位在建设和购置固定资产来源上与企业单位不同,企业单位是用自有资金购建固定资产,而行政事业单位是财政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我国出版社一直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体制。但是出版界存在不同看法:一种主张要实行企业单位、企业管理;一种主张要实行事业单位、事业管理;也有一种主张仍坚持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最近王益同志发表文章,认为出版社是企业,道理讲得很充分。  相似文献   

18.
出版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霞 《现代出版》2004,(3):20-24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今年的全国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提出,“把新闻出版单位按照两种性质分开,即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和经营性的企业单位”;3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出版集团转制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中国出版集团内部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这预示着一大批出版单位将冲破事业单位的藩篱,以企业的身份迈入市场,中国出版体制改革将迈出最为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9.
转企改制后,图书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尽快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现代出版企业管理模式,加快组织变革的步伐,提高图书质量成为出版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核心.面对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大胆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加强出版企业的质量管理,提高工作效能,提升图书的整体质量,在不断满足读者不同层次阅读需求的同时实现出版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快速发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转变质量管理的理念 随着我国的出版体制改革工作的稳步推进,出版企业正步入功能"转企"、意识"转企"、运营"转企"的正轨.但也有不少出版企业在适应体制的转轨中,不能很好地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过分强调数量、规模和经济效益,"广种薄收","萝卜快了不洗泥"成为追求经济效益的捷径.  相似文献   

20.
出版行业在本质上属于文化范畴,而文化说到底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从长远发展看,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人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可能不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但核心价值观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出版企业作为文化产业部门,它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生产部门,不能简单地运用工业思维和工具理性来思考出版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