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部分执政者对日军在那场战争中令人发指的暴行总是掩掩盖盖,企图推卸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更有甚者,长谷川庆太郎公然声称,“对于来自亚洲的批判,日本人应采取毅然决然的态度,需要用强大的精神力量去应付。”  相似文献   

2.
洪启翔的《日本历史概论》是民国时期在日本文化侵略的压力下,采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日本史研究的成果.同时,洪启翔的《日本历史概论》亦包含强烈的"文化反击"思想,具体表现为考辨日本古史,指出其虚伪性;梳理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强调其经济动因;指出历史上促进日本发展的外部因素,特别强调中国的巨大作用.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这种"文化反击"精神便成了这一时期国人进行日本史研究时的独特景象.洪启翔作《日本历史概论》揭示真实的日本历史,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剥削,正是当时中国学者对日本进行文化反击的一个有力实践.  相似文献   

3.
《脸上的红月亮》和《遥拜队长》作为日本战争文学的杰出代表,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日本国家以及人民造成的深重苦难.小说批判了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反映了作家痛恨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日本战争文学的反思主题具有局限性.日本战争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模糊甚至淡化法西斯军国主义对被侵略国家以及人民的伤害,而着重强调法西斯军国主义对日本国家以及人民带来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抗日战争始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一环,它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北进”计划,而且阻碍迟滞了其“南进”的侵略步伐,牢牢地牵制住日军主力,不仅对战胜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作用,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从而也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空前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最早揭开武装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序幕。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称霸亚洲、征服世界的狂妄企图。中国人民是最后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决定力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抗日战争既是中华民族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爱国自卫战争,同时又是积极配合世界人民反对国际法西斯侵略的正义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始终是东方反法酉斯战争的主要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一、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持续时间最长,付出牺牲最大,取得成果最突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撕毁九国公约,蔑视华盛顿会议后在亚洲形成的美日格局,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迈出了它称霸亚洲的第一步.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其目的不仅要灭亡中国,而且要称霸世界.1936年8月日本广田内阁五相会议通过的《国策基准》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它提出日本对外扩张的基本方针,首先是吞并中国以确保日本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其次是“北攻”和“南进”以对抗苏联和美国,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很快占领中国东北全境,在东北扶植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1933年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彻底抛弃了协调外交,全力推进大陆政策。日本知识分子自发组织成立了国策研究机构———昭和研究会,该会集结了日本知识界的精英,在近卫组阁、近卫内阁制定和调整对华政策方面贡献了智慧。卢沟桥事变后,昭和研究会提出了协同主义理论,要以协同主义来取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改变中国政府的对日抗战政策,为建设东亚新秩序提供了理论依据。昭和研究会的协同主义理论以实现日本独霸东亚为目的,与日本军部明火执仗的武力侵略中国并无二致。这一理论最终随着日本战败而宣告破产。  相似文献   

8.
张维 《阅读》2006,(1):16-17
1939年7月7日深夜,日本侵略蓄意挑起了事端,企图侵占宛平城。课《卢沟桥烽火》中有这样一段叙述:  相似文献   

9.
辛亥以后,民国风雨飘摇,内乱不止,自袁世凯称帝之后,又有张勋复辟。《盛京时报》作为日本人在华创办的颇具影响力的报纸,因受日本人庇护,其报道中国内政无所顾忌,在张勋复辟时期,《盛京时报》针对张勋复辟进行了大量犀利的报道,抨击了复辟逆流,顺应了共和的潮流。但其毕竟是日本人所创办的报纸,有着深刻的殖民侵略的烙印。  相似文献   

10.
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东北不仅进行土地和政治、军事的侵略,还伴随着文化的侵略,而且后果更为严重. 他们在东北沦陷时期大力进行殖民宣传,严格把控电影、报纸、图书等宣传媒介. 本文主要阐述了东北沦陷时期日本的殖民宣传,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人们对一座城市的城市形象感知很大程度上来自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媒介技术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塑造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有力武器.电影《八佰》的放映塑造和再现了中国"八百壮士"在上海四行仓库与日军英勇激战四天四夜的历史史实,使人们记住了那些为国家不被侵略,保卫祖国的抗战英雄,记住了上海四行仓库,唤起了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正是四行仓库如此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史实还原,才使得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上海,更新认知上对上海都市化形象的刻板印象.  相似文献   

12.
“令翻译家感到沮丧的是,一部译作产生的文学影响的大小,与译作翻译质量的高低往往并没有成正比例。有时候,一部译作的翻译质量并不怎么样,倒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39年,日本正热衷于侵略中国,法作家布尔热的小说《死亡》在日本翻译出  相似文献   

13.
内部控制信息是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架构的一项信息,它虽为非财务信息,却是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与会计报表的真实性息息相关。2006年我国先后发布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深证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两部《内部控制指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入了强制披露阶段。但是从目前两部《内部控制指引》的实施情况看,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仍存在披露形式五花八门、披露信息没有实质性内容、信息披露自愿性不强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在中日战争期间,日军慰安妇制度自1932年"上海事变"发轫,以1937年"南京大屠杀"为契机获得发展,慰安所和慰安妇遍及中国各地.日军慰安所可分为永久性、次永久性和临时性慰安所三种类型,而慰安妇女则多来自于日本、朝鲜和中国.  相似文献   

15.
云南各族军民的抗日斗争,是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部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尽管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但却成为反法西斯战争的前沿阵地之一。当地各族人民积极投入对日作战,有力地抗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成为中国率先将日本侵略者赶出国土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50年前的今天,人类社会在经历了自由与独裁,正义与邪恶的大较量并付出了巨大牺牲之后,终于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是本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直接投入战争的国家有61个,据资料记载,战争中死亡的军民约一亿人,财产损失4万多亿美元,直接军费开支达一万多亿美元.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空前浩劫.不论是侵略国家还是反侵略国家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中,中国军民的伤亡最大,达3500多万,苏联2700万,被屠杀的犹太人达600万之众,德日人民的伤亡也都在百万计.总之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牺牲.但是在战争结束50年后的今天,却有人再次为法西斯招魂.日本的一些阁僚否认当年的侵略事实,明目张胆地去参拜靖国神社、祭奠战争罪犯,使饱受战争创伤的各国人民为之哗然.德国统一后,新纳粹分子又祭起希特勒的亡灵,大肆攻击、仇视外国人、他们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虽不能阻止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人们又不能不反思:在人类即将跨  相似文献   

17.
电影《阿凡达》讲述了潘多拉星球上的居民奋起反抗人类的侵略,完成其生存环境及权利的救赎.而《独立日》讲述了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成功抵制了外星人的毁灭性入侵.对两部影片的历史背景的故事进行对比,进而比较了两部影片在救赎意识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日本家族国家伦理观与近代军国主义是日本近代以复古为特征的两大意识形态.在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和西方资本主义给日本带来的压力前提下,在维护天皇制统治和扩大对外侵略的过程中,家族国家伦理观逐渐融合于近代军国主义中,从而导致了日本近代对外侵略战争的全民性、疯狂性和野蛮性,并为日本的战争罪行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日本民间文学中有不少禁忌题材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大多与中国民间故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日本的民间故事可以分为“昔话”“传説”“世间话”三种形式,而仙乡、羽衣和密室则是以禁忌为题材的民间故事的母题,《浦岛太郎》、《亲蛇子蛇》、《仙鹤报恩》即是三类题材母题的代表.在日本社会,留存于故事中的禁忌风俗,对民众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人们从长期的禁忌习惯中逐渐养成了诚信的观念.无论在儿童或学校教育中还是企业经营中,日本人都非常重视诚信教育和培育诚信文化,视诚信为人的立身之本和提升企业信誉的保障与无形资产.  相似文献   

20.
日本作家千田夏光于1973年出版《从军慰安妇》,撕开了日军"慰安妇"历史的伤疤.1990年代之后"慰安妇"问题的研究开始在中日韩等国和地区成为小众的研究"热点",在我国的出版经历了访谈调查、档案编辑、学术研究、非虚构/虚构写作的轨迹,并在新世纪以来在认知和学术范式上发生了极大变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民族记忆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然而由于研究群体单一,版权引进和输出均处于起步阶段,"慰安妇"题材的出版仍需学界和出版界共同努力,从而将"慰安妇"的个体创伤记忆上升为民族的共同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