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疫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援助应遵循心理援助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心理疏导与价值观引导相结合、以学生为本与专业指导相结合原则。在策略上应强化能动意识,充分发挥社会支持力;塑造正确应对的良好心态,提升群体心理水平;加强情绪调节技术的学习;对担负重要角色人员培训,建立学校的心理援助队伍等,切实保障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安全。  相似文献   

2.
2020年初,一场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发的疫情席卷全国,在突发的疫情中也暴露了职业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护理院校应切实看到护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导向,提出在疫情后对护理本科学生专业教育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需注重边缘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以此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层次。且将思政教育元素深度渗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并逐渐形成符合现实需求的新教育模式。基于此,培养出具有应变能力、抗压能力、极强实践应用能力的职业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3.
后疫情期间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研修散点低效、统筹组织不力、技术支撑乏力等问题.应基于教研支持,采取线上线下混融,把握不同专业、不同学段、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特征,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线上线下交互开展,融合贯通,自主发展、互助交流、合作共生,求得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4.
此次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教师的在线教学能力?这成为整个教育系统都在思考的问题。由于任务紧迫、挑战真实,疫情期间的教师培训呈现出诸多不同于常规培训的特征,对其进行梳理反思,有助于我们描绘后疫情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蓝图。研究先是梳理总结了疫情期间教育部及各省、市的教师培训实施特色,认为此期间的教师培训打破了目标、方式、地点、资源、评估等多方面的思维定式,从而赋能教师,使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好地保障学生学业;接下来,分析了在后疫情时期持续赋能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需求专业诊断与持续学习动机,并从信息技术与评估方式视角提出可行的解决路径;最后,以解决路径为关键杠杆,以赋能为理念基础,从数据驱动的全视角教师档案与应用驱动的创新培训模式互动融合两个方面构建了后疫情时期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型。  相似文献   

5.
"高分子物理实验"是工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全面学习高分子材料表征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学习中普遍存在过度依赖精密仪器、课程设计受限、教学中断等问题,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同时,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高分子物理实验"教学也应与时俱进,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在线教学"促...  相似文献   

6.
信息与计算专业数学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丽平  李晔 《天中学刊》2005,20(5):82-83
根据信息与计算专业的特点和数学分析的教学现状,指出了信息与计算专业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目的、任务、内容、体系、方法、手段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在信息与计算专业数学分析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法、构造法、反证法等),而不是单一的解题技巧;应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注意整体理论围绕微分、积分以及微分和积分间的基本关系展开;要注重启发式教学,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后疫情时代居家锻炼模式成为大众普遍采用的活动方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这种居家模式必将成为社会大众主流的锻炼方式之一长期存在。为探究后疫情时代居家体育锻炼模式存在风险及其风险制成机制与管理措施,运用文献资料、逻辑演绎等方法,对居家锻炼模式运动风险的生成、畸变及其管理进行梳理。研究认为:因体育知识传播途径局限、锻炼者认知差异和负面效应放大等因素,运动风险在居家锻炼的过程中“流行”。居家锻炼者应形成以“锻炼知识来源、练习内容识别、制定进阶化锻炼规划、体育专业知识传播专业机制建立、锻炼效果评估”为核心的贯穿式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应继续完善体育学科建设,以保障居家模式体育锻炼效应的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高校社科学报现状与创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多年来,高校社科学报的数量规模不断扩大,办刊质量和特色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编排规范进行了不断的探索;编辑部的建制在不断完善,编辑队伍正在朝专业化、学者化和年轻化迈进。但高校社科学报也存在不少问题,集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社科学报规模庞大,大而全小而全严重;二是特色不够突出。创新高校社科学报,一定要把竞争机制引入社科学报,社科学报内部应有淘汰、合并与重组机制,走精刊、优刊和名刊的发展道路,办出社科学报的综合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应用特色、历史传统特色。在此基础上,社科学报应走专业化、联合化和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2016年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与分析得出:论文主要来源于17种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刊和教育类综合刊;作者以小学一线教师为主,地域分布严重不均;论文内容主要涉及教学理论与实践,有关课程教师学业评价、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论文中课题成果数量增加,研究者的课题意识有所增强。2016年在语文核心素养、互联网+语文教学、微课程、课外阅读、文体教学、习作评改、思维能力培养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未来研究将主要关注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部编教材教学及学习方法策略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某高校医学生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现状,为高校开学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和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表,通过问卷星调查某高校医学生。结果:共回收问卷1543份,有效问卷1541份,有效应答率为99.87%。医学生在COVID-19命名、宿主、传染病管理类别、杀毒方法方面,各年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防护措施、主要症状、对政府采取的政策及面对疫情的紧张程度方面,各专业和各年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吃野味行为方面,疫情前各专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后各专业和各年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学生对COVID-19相关知识总体上认知有限,有较大的学习空间。各年级间认知存在差异,各专业间差异不大,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内刊学报是期刊界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但对其学术水平的评价一直乏人问津,参照现有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并根据内刊学报编辑发行特点,尝试提出了基金论文比、引文量、高级职称作者论文比、博士作者论文比、文章正式发表率(核心期刊转发比)、地区分布数、平均作者数、Web下载量等八个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抽样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报在执行期刊国家标准的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涉及到国家标准的制定,也涉及到学报从业人员的工作态度和业务素养,以及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所在院校对标准的推动和执行力度。提高高职院校学报执行期刊国家标准的水平,各方面都必须站在历史的、国际的高度,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和理解标准,自觉地执行已约定俗成的、出版行业公认的标准。尤其是专职编辑人员,更应将其转化成为一种内在的自觉和素养。  相似文献   

13.
14.
作为一名合格的远程教育期刊编辑,应该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把握实践进程的能力、宏观驾驭能力、科学的鉴赏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远程教育期刊编辑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远程教育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努力学习;杂志社也应该为编辑素质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16.
现阶段,国家机构大力改革。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面临较大的挑战,须大力推进专业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技术能力。文章以湖北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简述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导向,分析现阶段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以在线网络课程、微课、微信公众平台和翻转课堂等“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混合课堂教学及“学校—基地—企业”等多方位合作的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改革模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和学生专业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高技能水平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促进“专科学报”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提高其学术质量和编辑出版质量,分析了“专科学报”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论述了网络环境下“专科学报”发展的紧迫性和可行性,提出了“专科学报”在网络环境下提高质量以及利用网络改变自身的劣势等对策。主要是建立学报自己的网页,提高来稿的数量和质量;利用网络平台,做好编审和管理工作;利用网上信息,做好选题和编校工作。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院学报编辑部很重视学报交流工作,采取了专人负责、突出服务与实用、动态管理等措施,收到了一定成效,特别是针对性有所加强,但仍然存在着学报利用率不高等问题。结合对全国不同地区的30所高职院校的学报交流情况的调查、统计、分析,认为今后各编辑部应从思想上更加重视此项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变化,随时调整学报的交流单位,同时对收到的学报,建议在编辑部进行统计、建档和学习研究之后将其转移至学院图书馆,由其进行管理,并向师生开放。另外,图书馆和编辑部关于学报的对外交流也应统一管理,避免重复,以企实现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Increasingly, academics hav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ir research has academic impact. Universities normally use journal rankings and journal impact factors to assess the research impact of individual academics. More recently, citation counts for individual articles and the h-index have also been used to measure the academic impact of academics. There are, however, several serious problems with relying on journal rankings, journal impact factors and citation counts. For example, articles without any impact may be published in highly ranked journals or journals with high impact factor, whereas articles with high impact could be published in lower ranked journals or journals with low impact factor. Citation counts can also be easily gamed and manipulated, and the h-index disadvantages early career academic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se and several other problems and suggests alternatives such as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 and open-access journal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