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媒介在文本生产中总是在客观性和倾向性之间求得平衡,专业主义理念是保证报道客观性的圭臬.但政治上的保守性和对负面消息的偏爱又使它们更容易关注负面新闻。文章以《纽约时报》为例分析媒介文化的这种矛盾性对中国女性媒介形象的影响,发现媒介以复杂的态度呈现中国女性,一方面以客观的手法避免性别歧视,另一方面又由于存在着对异族女性的偏见及民族中心主义倾向而使人物呈现负面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夏芳 《新闻界》2012,(15):21-23,68
本文以《纽约时报》关于2011年故宫失窃案的一篇报道为研究文本解读该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显示,报道存在对中国的误读,文本作者通过不严谨的叙述,以及由于对中国历史知识的欠缺而妄加推测建构出一个不实的中国形象,向国际社会传递了一个负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选择《纽约时报》作为研究对象,对1979年至2011年我国改革开放后《纽约时报》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纽约时报》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报道倾向主要以负面报道为主,其背后隐藏着美国式的单极思维和双重价值标准,以及意识形态、文化差异、西方传播价值观等多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出发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环境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期间有关雾霾报道的文本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有关雾霾报道的体裁以消息和评论为主,通讯较少,深度报道则最少;报道倾向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为辅,而客观中立的报道则非常少;报道主题以治理措施为主,应对策略和责任归因较少,社会影响和雾霾天气的发展状况则更少。最后,笔者对《中国环境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雾霾报道的框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李丹  钟馨 《新闻传播》2009,(10):52-52
本文从文本超结构、超句法结构和互文性,逆向分析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负面形象的建构,并解读再现他者背后的权力角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美国<纽约时报>为研究文本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该报对中国音乐的报道.独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加之西方乐迷的音乐审美倾向使中国音乐在美国引起强烈反响.中国音乐未来的发展方向是创作既可以融入当代国际文化潮流又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新时代音乐.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选择腾讯新闻网的头条、国内、社会、经济四个栏目进行研究,分别从报道栏目、报道议题、报道倾向三个方面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了2012年11月25日至12月26日腾讯网有关女性的新闻报道154篇。研究发现,腾讯网对女性群体的关注度较高,呈现的女性形象以中性形象和负面形象为主。  相似文献   

8.
关于涉华报道的研究早已突破了文本形式传统视角,文本内容即主旨的分析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以《纽约时报》涉华报道为语料,从名物化视角对其分布特征及作用进行分析,结合报道事件的中国背景探讨语篇中意识形态倾向性。研究发现:通过频繁使用名物化现象,起到了人际关系隐形化,时间标准神秘化,焦点信息改变化和语用效果预设化的交际效果,进而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媒的信息传播是形成社会认知的重要途径,文本解读是大众形成认知的基本方式。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十年间涉税新闻和信息的分析,梳理出该报报道税务新闻的基本特色,总结出以组织收入、国家政策、征收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等为重要内容的税务基本形象要素,归纳报道规律,以期解读并指导相关人员更好地从事涉税信息传播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2015年《纽约时报》中国环保议题报道为样本来具体分析西方主流媒体"他塑"中国形象。研究发现,气候变化、环境问题等所谓"低政治"向度、非传统安全性但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话题。环保主题的报道中,虽然也有对中国的肯定,但主旋律还是对中国负面甚至妖魔化的报道。"雾霾中国"也成为《纽约时报》社会类报道的中国形象代表。但气候峰会的召开让中国再次成为世界焦点,中国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引领了气候问题的全球范围合作。在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展现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决心与创造性的贡献,赢得了"合作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新闻报道中,媒体广泛使用隐喻以建构受众对他国形象的认知.本文选取2020年《纽约时报》新冠肺炎疫情议题涉华报道201篇为语料,采用MIP 隐喻识别机制,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该报在报道中使用隐喻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新闻现象.研究发现,该报主要通过战争隐喻:疫情是战争,戏剧隐喻:中国的宣传是戏剧、竞赛隐喻:国家抗击疫情是竞赛这三种框架建构了中国"鼓吹抗疫胜利""编造抗疫宣传剧本""竞争世界领导地位"的国家形象.通过分析新闻话语中的隐喻呈现了该报疫情报道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旨在揭示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蕴含的价值观和态度,以及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背后隐藏的深层次原因与目的 .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抗战时期的《大公报》为个案,通过对该报1919年到1945年这27年时间段内,以韩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649篇文章按报道主题、报道大小、报道倾向进行了分析,并较为深入地探讨和研究了对特定历史环境下《大公报》所塑造的韩国国家形象、中国国民对韩国持有的态度以及韩国形象在中国媒体中的体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赵宇 《东南传播》2018,(5):58-61
通过对《中国青年报》1997年至2017年关于同性恋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及文本分析,考察其在上述时间段里建构的同性恋媒介形象.主要发现有:总体报道数量较少;报道时间上持续关注同性恋群体;报道侧重于传播观点、告知信息;总体以中立的报道倾向为主;主要采用单一的外视角叙述,多采用高危人群、身份认同以及污名化的报道策略;同性恋者在报道中总体呈现被艾滋病裹挟的形象.  相似文献   

14.
罗丹 《新闻世界》2010,(8):110-111
《环球时报》作为一份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日报,中英文版相得益彰,以独特的视角,生动、及时地反映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审视与交融,从而使其在对内、对外传播中成为纸质媒体的典范。本文从《环球时报》对一些重大国际、国内事件的报道中分析该报的议程设置、宣传策略,进而解读该报如何在对内和对外传播的双向传播中逐步提升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5.
两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2011两会"的报道有着不同的视角及表述。本文拟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及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层面,从词汇、人称、情态等方面描述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新闻来源、转述形式的分析,说明报道语篇的生成过程;在评价层面,探究两篇报道介入、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了解释。文章对阅读中美新闻报道、了解中美新闻传播差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三家媒体2009-2018年关于女性农民工群体的报道进行分析。试图探寻女性农民工群体媒介形象的变迁,比较三家媒体对女性农民工媒介建构的差异,剖析媒介在女性农民工形象传播中的得失,为媒体客观公正地反映女性农民工群体形象提供理论支撑。研究发现:2013年后关于女性农民工的报道数量开始快速下降,叙事类型发生转变,女性农民工形象相较之前有所改善。总体上,女性农民工在媒体上呈现的形象表现为正负面报道极端化。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分析国内地方媒体如何建构与呈现"留守儿童"相关议题,分析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重庆日报》"留守儿童"议题的新闻内容与呈现方式.分析资料显示,《重庆日报》"留守儿童"的报道以在要闻/综合版面为主;新闻呈现方式上,主要是以消息为主、通讯/特稿/深度报道为辅,其后是评论;消息来源上仰赖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教师与学校领导、留守儿童及其家人;报道的语气以正面为主,中性次之,负面最次;在报道主题呈现上,以改善留守儿童教育及管理为主题的报道最多,其次是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与重视,再其次是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在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呈现上,中性形象报道最多,正面形象次之,负面形象最少.  相似文献   

18.
两篇分别来自《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的"中国2011两会"的报道有着不同的视角及表述。本文拟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及积极话语分析的方法对它们进行全面解读。在文本层面,从词汇、人称、情态等方面描述报道的语言特征;在话语实践层面,通过新闻来源、转述形式的分析,说明报道语篇的生成过程;在评价层面,探究两篇报道介入、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对文本进行了解释。文章对阅读中美新闻报道、了解中美新闻传播差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郭可 《新闻大学》2013,(6):16-33
本论文研究了美国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德国的《时代》周报(Die Zeit)和法国的《世界报》(Le Monde)三份报纸中国际报道的涉华舆情,来探讨研究涉华国际舆情近20年来的发展特点、变化规律和趋势.研究发现:西方三报的涉华国际舆情尽管还保留其固有的成见,但也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不仅与中国社会本身的发展有关联,而且与这些国家自身的社会发展也有关联.本报告还发现:(1)西方三报涉华国际舆情态度在总体上以中性态度为主,尤其是《纽约时报》这种趋势分布很明显.中性主题主要包括文化艺术、台湾、灾难、经济、娱乐体育等.西方三报对海外华人、利益集团、其他外国组织、与中国做生意的外国公司和海外中国企业等也基本持中性态度.(2)西方三报对民主人权主题以及不同政见者、党员、提及“六四”事件等意识形态有关的报道时,其倾向性态度总是很负面的.这说明西方三报对中国和中国社会的固化成见是较难改变的,尽管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3)引用在中国国内的外国人为消息源的报道态度最为负面;同时在将中国与其他国家并提的报道中,特别是美日德俄的报道中,负面态度的比例超过30%.  相似文献   

20.
朱颢莹 《新闻世界》2011,(12):148-149
在土地革命期间,《红色中华》发挥着宣传动员群众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324期《红色中华》报中涉及女性的报道进行分析,并且从宣传报道的形式归纳出该报主要借助口号、社论、树模范和宣传画等形式来塑造女性社会角色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