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虎森 《学语文》2000,(3):34-34
有一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有两个:《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考生任选一题作文。“近墨者黑”一说由来已久,几成公论,如果有考生写《近墨者未必黑》,那么他(她)就是在作翻案文章。  相似文献   

2.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听上去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周围的人对他都会有一定的影响。然而,如果我们仔细推敲一下,就会觉得:近墨者未必黑。  相似文献   

3.
在具备团结,向上、积极奋进氛围的环境里,一个先进者往往会带出几个或一群先进者;相反,在消极氛围的环境里,一个后进者往往会拖坏一群人。这就是人在成长中因相互影响而出现的“链状效应”。前者积极,后者消极,传统的说法叫做“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并不是“近朱”者必“赤”,“近墨”者都“黑”,特别是成人,这是因为除客观氛围影响外,还有自身愿不愿受影响的问题。对幼儿来说,由于年龄小,认知的知识很少,辨别是非的能力很低,而又好奇、好动,好模仿,他们的许多行为大多不是明白了是非才去做的,而是因伙  相似文献   

4.
今年高考作文议论文试题要求考生在“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两种观点中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或议论文)参加辩论。从实际写作来看.写“近墨者黑”的考生,大都举了“孟母三迁”的例证,举了某单位负责人利用工作之使,受贿犯罪的例证;写“近墨者未必黑”的考生,大都举了党的好干部面对资产阶级的腐蚀、拉拢,拒腐蚀、永不沾的例证。应该说,这些例证都是典型的。可是,这些只能作为证  相似文献   

5.
《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是今年高考(全国卷)大作文题。乍一看,不少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阅卷的结果,上乘之作寥若晨星,一类卷比去年大为减少。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卷面反映出来的由于思维上的形而上学而造成判断推理上的片面武断的这一现实,却不能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深思,特别是很多与《近墨者未必黑》的考生,忽视了“未必黑”这一论题中所蕴含的辩证思想,一味强调  相似文献   

6.
十年来的高考作文,涉及“人文”的话题有七次。如1991年的“近墨者未必黑”、1992年围绕社会公德的议论、1995年的“鸟的评说”、1996年对两幅漫画的评析、1997年根据提供的材料就“助人为乐”写篇议论文、1998年的“坚韧──我追求的品格”、2000年“答案是  相似文献   

7.
近墨者黑”中的“墨”与“出淤泥而不染”中的“淤泥”,显而易见,都是指不好的环境。同是处在不良环境,同是“近墨者,”同是“陷入淤泥”之人,而爬出来后又怎么样呢?有的人意志坚强,出淤泥而不染,善始善终;而有的人意志薄弱,被“墨”或“淤泥”浸蚀得面目全非。“近墨者黑”与“出淤泥而不染”好象是同一种花结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果,二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说它“统一”是指“出身”相同;说它“对  相似文献   

8.
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有不少考生的作文是这样的模式:简述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举1~9个例子(一般是3个)来证明这个观点的可靠性→用“由此可见”“综上所述”之类的话来归结这个观点→最后用“我们大家都来做……的人吧”之类的号召结尾。以1991年的《近墨者未必黑》为例,相当多的考  相似文献   

9.
因为“近墨”,所以孟母为子三“迁”住地,这一典故历来传为美谈。在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墨”样的环境不可避免,不“近墨”的环境难以寻觅。面对种种的“墨”,有志气的青少年的态度不应该是“迁”,而应该是“治”。  相似文献   

10.
1991年高考作文题《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要求学生“选定一方”,写成发言稿或议论文都可以,可“把不选的题目划去”。不少考生在确定选哪一方时,犹柔寡断,反复思忖10多分钟,仍定不下论题。这对在特定时间、特定环境下的应试作文来说,无疑是不利的。选题的犹豫,势必干扰思维的集中,延缓行文的时间,乃至影响作文的质量。究其原因,主  相似文献   

11.
因为“近墨”,所以孟母为子三“迁”住地,这一典故历来传为美谈。在当今五彩缤纷的社会,“墨”样的环境不可避免.不“近墨”的环境难以寻觅。面对种种的“墨”,有志气的青少年的态度不应该是“迁”,而应该是“治”。  相似文献   

12.
“反弹琵琶”,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阐发新见解,它是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即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从相反方向进行思考,从而表达新的思想。如“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开卷不一定有益”、“不妨对牛弹琴”等,就属于“反弹琵琶”。作文时采用逆向思维进行构思,会为你打开一片新天地,使文章富有新意。  相似文献   

13.
不错,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九九一年的高考阅卷,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是我经常向学生讲的高考故事。那一年是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卷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两道题任选一题的命题作文。命题者借用古人的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取其后一半,分拟出两题,一是《近墨者黑》,一是《近墨者未必黑》,考生任选一题。阅卷前,我觉得当然选《近墨者未必黑》有话说,  相似文献   

14.
论述一个复杂的问题,既要深刻,又要全面,不能『扶得东来又倒西』,留下许多破绽和问题。要做到这样是很不容易的,不妨看看《提倡朱者近墨》在这方面提供了什么经验。这篇文章的标题很醒目,明确揭示了文章的观点。写好这篇文章,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老话。作者采用不断肯定又不断扬弃的手法,清晰地展现了文章的脉络:近『墨』者『黑』——近『墨』不『黑』——近『墨』  相似文献   

15.
纵观十几年的高考作文,谁都会感到比喻性作文出现得越来越频繁。如1981年的《毁树容易种树难》的读后感,1983年漫画《掘井》,1986年的命题作文《树木·森林·气候》,1990年的材料作文《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3年续写“夏日夜晚”父子三人对话,  相似文献   

16.
一、求异不是终极进行作文立意训练时,老师往往陷入一种误区——异作文是好作文,教会求异是首要任务。不知不觉之中,在强调正面立意的同时更强调它的反面立意,最明显的例子如“近墨者未必黑”“弄斧必到班门”“亡羊补牢为晚”“开卷并非有益”等等。其实对这个问题,还有继续探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7.
乐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墨,书墨也,从土从黑。”这里所说的墨是天然墨。1980年,从陕西临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有石砚、研石、水盂和黑红色铁矿石。这块铁矿石就是天然墨。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王力、陆宗达先生等认为黴(今俗作霉)、墨、煤同源依次派生发展的观点提出了商榷,从形、音、义三方面作了具体的考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墨、煤、黴皆同源于“黑”而并非依次派生发展.黑字早见于金文,而墨、煤、黴产生的时间大抵分别是周朝、秦朝和汉朝.墨的颜色为黑;煤本义为黑色烟尘,煤炭专称则是明朝以后的事;黴指黴黑现象;三字围绕“黑”义同状异所,从六书的角度也表明造字时三字同源于“黑”.黴黑为旁对转;煤黑为对转;墨黑喉唇相转只是现象,文章揭示二字相转的音理在于上古汉语有送气流音声母,黑、墨古音同部位同鼻音又同为入声收—K尾,从音韵的角度也表明三字同源于“黑”.  相似文献   

19.
西晋著名的思想家傅玄说过:“夫金木无常,方员应形,亦有隐括,习与性成,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指人们每每因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其习性。后来,便成为家喻户晓的警句。此话对吗?我认为未必。近朱者赤,近墨为黑,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宇宙观的反映。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而不变的,认  相似文献   

20.
一、见解要“新” 所谓“新”,就是文章在立意的内容上能反映出时代的气息;在观点上能表达出作者独立的见解。并给人以启发和深思。 第一,学会逆向思维,萌发新意。如“有志者事竟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论断并非没有道理,但细细琢磨,其本意也有可击之处。从哲学角度讲,前者过分强调内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后者则过分注重外因的作用。从逻辑学角度讲,两者都将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这样就把事物变化的可能性误解为现实性。如果运用逆向思维方法,可以得出“有志者事未必成”;“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的新结论。这佯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