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李佳敏 《今传媒》2020,28(1):48-53
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提升了社会的“媒介化”程度,危机传播对政府媒介形象具有现实的影响。本文以陕西奥凯电缆事件为例,运用案例和理论分析的方法,从形象修复的角度剖析西安市政府和奥凯公司在危机传播中的应对策略,探讨人为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应采取何种媒介策略化解危机并进行形象修复。依据研究结果,为政府面对危机传播、修复媒介形象提出了四点相关建议,以期维护政府的公信力,强化媒介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
网络媒体中,虚假信息混淆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误导大众,干扰正常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严重影响网络媒体公信力,进而影响网络媒体整体形象。本文就如何把握网络媒体的舆论传播趋势和引导规律,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大力提升网络媒体公信力,提出了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3.
政府形象的网络媒体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媒体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载体,传者与受者在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其所构建的交往空间是一个自由而平等的交往空间,表现出了网络传播的主体间性特征。这对研究利用网络媒体如何加强政府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只有充分认识网络媒体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分析,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构建政府形象的网络媒体良性通道,使政府形象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实现最优化。  相似文献   

4.
徐文强 《今传媒》2016,(2):58-59
良好的政府舆论形象是政府权威、公信力和执行力的重要保障.公共危机管理对政府舆论形象的塑造根据政府控制危机的能力呈现出完全相反的趋势.为保证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能够有效塑造良好的形象,政府必须拥有并充分协调和发挥六大机制,即完善的法律体系机制、有效的预警机制、优秀的危机管理人员机制、明确的权责体系机制、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机制和良好的沟通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5.
微博时代政府形象传播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博是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它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政府形象的传播带来了机遇:扩大了网络世界中的公共领域,延伸了政府形象的传播范围;开创了独特的传播模式,提供了一个低投入高回报的政府形象传播阵地;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有助于政府形象的即时塑造和修复.作为一把“双刃剑”,微博的发展也为政府形象的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注重个性化表达,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多数人对政府形象形成的共识;缺乏信息的把关人,难辨信息的真假,不利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具有强大的舆论煽动性,阻碍政府和民众的良性沟通,不利于政府良好形象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刘东阳 《青年记者》2016,(29):116-117
网络媒体普及的时代,是一个人人有麦克风的时代.空前膨胀的网络民意,人声鼎沸的虚拟空间,使网络媒体成为社会舆论的集散地,成为民众打破传统媒体信息获取、发布及话语垄断的重要出口,也成为传播与讨论有关政府的各种信息与话题、维护与危及政府形象的舆论场.在社会转型期的环境下,审视网络媒体上有关政府形象危机管理的问题,从双重视域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已成为学界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治理是一种印象管理的动态过程,政府呈现出何种印象、如何建构印象都会影响到公众对其的感知,关系着政府的公信力与执政力。由此,印象管理可被视为提升政府的社会适应性,建立、维持或修复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积极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8.
微博舆论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微博负面舆论的传播对政府公信力和政府形象的塑造与维护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政府公信力的损坏不但会影响政府的形象、破坏市场秩序,更会影响到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形象。因此,一定要客观分析微博负面舆论的指向对象,认真思考应对措施,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和形象。  相似文献   

9.
田瑞敏 《传媒》2015,(14):76-78
新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的海量性、互动性、即时性和复杂性直接考验着新时期政府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政府的执行力与公信力,以及政府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它迫使政府重新审视自身的社会常态治理能力、危机公关能力及与公众的位置关系等重要问题.落实政务公开,加强公共参与,建立政府与新媒体的良性关系,建立政府的新媒体回应机制,以及构建科学立体的网络舆情应急体系,是新媒体语境下政府形象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进行恰当的政府形象管理.在当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形象的话语考察出发.探讨政府与媒体、公众的对话误区,分析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形象的传播原则,进而提出政府形象塑型传播和矫型传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网络媒体的迅速扩张表明其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新媒体也面临着有效传播的问题,要建立网络媒体的公信力,首先要对其进行评价和认定。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网络媒体的利用率、网络信息质量、网络影响力等的评价是目前对网络媒体公信力评价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的议程传播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媒体议程不仅可以将传统媒体议程在内容上加以扩充,在传播空间上加拓展,在传播效果上加以放大,而且其自身也表现出与传统媒体议程所不同的特点,形成网络媒体议程自身的发展规律。网络议程传播已呈现出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传播影响和效果,对于政府和地方的形象传播作用十分显著,直接作用于网络受众的形象认知过程,成为形象建构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3.
刘虹 《东南传播》2012,(10):23-25
近年来企业危机事件频发,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企业形象。企业处理危机时,对形象的修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Benoit的形象修复理论是危机传播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在对该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近期的修正药业"毒胶囊事件"为案例,分析并深入探讨形象修复理论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构建公共危机网络信息扩散的政府应对仿真模型。该模型以现实为基础,以有限信任Deffuant模型为依据,由网民、网络媒体、政府及它们之间的交互规则组成。运用Netlogo仿真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分析政府介入时间、政府公信力、政府信息真实度和政府引导与监管等政府主体属性在不同参数设置下的演化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公共危机网络信息扩散的政府应对建议,以期为政府有效调控公共危机网络信息扩散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危机研究引发学界关注。文章基于陈新仁(2013)的语用身份建构理论,以天涯社区中网民对天津港爆炸案一事的评论为语料进行话语分析,考察在社会危机语境下,网络草根话语中所建构的地方政府形象、所使用的话语策略及其语言语法实现。本研究有助于危机下的地方政府深入了解受众心理、并据此采取适切的话语行为进行危机传播,从而实现"以言取信"并有效建构政府公信力的根本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6.
危机事件情境下政府形象传播的二维矩阵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社会的到来,人类社会发展得越快,不期而至的危机事件就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危机发生时,政府作为掌握大量社会资源的公共服务机构,自然是化解和防范危机的主导力量,政府行为绩效成为关注焦点,政府形象也会经受巨大挑战。因此,此时的政府形象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建立政府形象传播的二维四象限矩阵模式的意义就在于,在瞬息万变的危机情境下,把复杂抽象的政府形象传播转化为具化直观的象限模型。通过调查,迅速找到政府目前形象传播区间,着手分析原因,及时调整指定政府形象传播措施,就会达到良好的实际效果,提高政府在受众中的认知度指标和美誉度指标。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控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核心环节。文章结合现实,将公共危机信息的传播控制问题置于政府形象建设的视域中进行研究。在阐释了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控制与政府形象建设的关系基础上,指出了提升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控制能力的意义,进而从建立和完善信息机构管理制度、实现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控制中政府议程和新闻议程,增加信息传播控制系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培养专业的危机信息传播控制人员队伍四个方面提出提升危机信息传播控制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官方微博:政府形象塑造新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载体,具有大众性、裂变性、透明性等特点。研究利用官方微博加强政府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只有充分认识官方微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构建政府的良好形象,使得政府形象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实现最大化,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19.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载体,在传播中具有大众性、裂变形、透明性、即时性的优势,政府可以通过微博平台的打造塑造政府形象。但同时微博传播又具有双面性,只有了解政府微博的特征和作用,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府微博管理的机制,打造政府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中的形象,从而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相似文献   

20.
齐美煜 《新闻世界》2013,(7):307-308
【摘要】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反映了政府形象。政府形象也包括政府官员形象。一个亲民、爱民的服务型政府离不开廉洁、奉公、守法的政府官员。本文从政治传播的角度分析政府官员形象塑造的现状,总结经验教训,以期在塑造政府形象的同时将政府官员的形象塑造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