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2.
在一些报纸特别是一些地方报纸上,经常看到一些稿件的署名为“本报记者”,这种署名又不署真名的现象值得深思。 哪些稿子不署真名?为什么不署真名呢?从发表的稿子上看,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关系稿。明知新闻价值不大,碍于某种关系不得不写。或是某记者经  相似文献   

3.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前三行”上,很可能下在叙述一件事的具体内容上。即便是科班出身或已有新闻经验的记者、通讯员,也不见得篇篇把“前三行”写得引人入胜,但  相似文献   

4.
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采用率”?一些通讯员常提出这个问题.我当过业余报道员、专职新闻干事、记者、编辑,同样有过上述的苦恼和经历.怎样解决稿件“采用率”低的问题呢?我认为,除认真分析“采用率”低的原因以外,还应该找出克服的办法. 一、主题一般化所写的稿件没有捐导意义,缺少针对性.抓的主题平平淡淡,在全局引不起什么震动,只是一般化的报道。所以,这类稿件编辑难以选用. 一篇稿件的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选好主题是很重要的。在写稿时如何选好主题呢?一方面,要通过看报纸,听广播,学文件,摘调查研究,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心中有底,另一方面,动笔时要考虑稿子的主题能不能给人们以启发?见报后效果怎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记者写稿不能弄虚作假,编辑改稿也不能“合理想象”。前些时候,我们广播站编发了一则新闻,报道的是街坊四邻救火的事。稿子是某矿工报的一位记者回家探亲写来的,由于他参与了救火,稿件的内容是属实的。令人费解的是稿件只  相似文献   

6.
或许有人看了文章的题目会感到奇怪:报纸当然是编辑办的了,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然后印出来,就是报纸。怎么可能是报纸来“办”编辑呢? 话是一点也不错的。从报纸的“生产流程”来说,报纸是“我”生产的。但是,无论是7年多的记者生涯,还是7年多副总编辑的工作中,却常常有一种被新闻赶着走、被报纸赶着走的感觉。比如说,当记者时,确实常常在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发现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事物、有感人  相似文献   

7.
干记者的,写出一篇稿子,直接交到或电传到编辑手里,就算万事大吉。稿子一见报,往往埋怨编辑删去了不该删的,添上了不该添的。总之,一句话,编辑给改的,不如原来写得好。干报纸编辑的呢,拿到一篇新闻稿件,先看有没有新闻价值,还要考虑整个版面。对写得不深入、大话套话满天飞的稿子,往往会大笔一挥,大加删削,毫不客气。记者和编辑就是这样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大众日报去年搞了编采人员轮岗“试验”,本人作为“试验品”之一,由记者摇身一变为编辑,感觉很好。个中滋味引发了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  相似文献   

9.
唐田 《视听界》2014,(5):101-103
一、新闻功底(一)新闻准备有深度白岩松曾经直言不讳:"没有任何撰稿人会真心地为主持人写稿。"早间新闻节目的时段特殊性,决定了主持人与写稿的记者或编导交流的时间普遍被压缩或完全省略。主持人是一档节目录制前各环节所有努力的出口,必须担当起智力贡献。早间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应成为半个编辑,甚至要有主编意识,充分理解记者或编导给你既有稿件的"原有之意"以及"弦外之音"。如果时间允许,要突破稿件的字面限制,掌握更多,快速弄清新闻事件相关的背景、权威个人或机构的表态、其他媒体的观点,梳理新闻事件引发的启示或反思。  相似文献   

10.
我刚开始搞新闻报道那会儿,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地打听“信息”,发现一件事情就匆匆采访,赶紧写稿,结果发出的稿子都象“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我很苦恼!一来责怪自己报社无“关系户”,二来感到大概是写的太少了吧?此后,我每天都要保持给报社发一两份稿件,心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一定会感动编辑的。谁知两个月过去了,报纸上仍旧连个“火柴盒”都没见到。这时,我们政治处主任王万里提醒我说:“部队难道每天都有新闻可写吗?写稿子要抓准问题,看这个问题有没有报道价值”。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理解到写稿不能用数量去感动编辑,也不能单纯依赖编辑去修改。这以后,每遇到一条好的报道线索,我不再草草地采写,而是  相似文献   

11.
那日,笔者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来作客,谈话间问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问题:“是不是现在的编辑可以在所编的稿子上署名了?”“不会吧,虽说现在不少报纸实行编采一体,但据我所知,没有亲自参加采访写作过程,编辑记者是不允许在稿件上署名的。”“那就怪了,我向几家报社投稿,发表的时候我的名字前大多会再署上一个或两个‘本报记者’,可那稿子的确是我独立采写的,见报前也没见有人找我调查核实呀!”  相似文献   

12.
不当嘴把式     
编辑自然是以编稿为主的.不像记者以写稿为主。那么,是否编辑只会改别人的稿子,或指导别人改稿子,就算合格了呢?不然。先听听一位作者在日记中写的一段话吧:“我尊敬每一位编辑,但不佩服每一位编辑。有的编辑不过是嘴把式,谈起别人的稿子头头是道,鸡蛋里也能找出骨头。可自己呢,却拿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你既然不会写,又有什么资格修改或指导我修改我的文章呢?”话虽尖刻了一些,然而对我们编辑来说,实属苦口良药。其实,从来都不会写文章的编辑是没有的,绝大多数编辑都有从写到编的经历,只不过有的人自当了编辑之后,手变做…  相似文献   

13.
你看到这个题目一定会感到诧异:新闻怎能与“吃喝”联在一起呢?笔者细心观察到,新闻与“吃喝”看似风马牛不相及,有时可真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呢! 一个记者下乡采访,住下后虽一再给乡干部交待:“咱们一起吃,别另做了。”临到吃饭时,端出的饭菜却是两样。他思忖再三,最后心一横:“吃!”到写稿时,似有一个幽灵常在耳边叮咛:“如此盛情招待,稿子发不出怎么交待!”热情好客是一种传统美德,笔者决不是对主人盛情的指责,且别说在今天,就是在那粮票重于钞票的经济困难时期,作主人的如果不招待好客人,心里也是很过意不去的。记者所以感到不好交待,只不过是在盛情之下有一种不安心理的反应而己。笔者看到另一种  相似文献   

14.
“署名”论     
有些新闻和通讯,往往署了三五个作者的名字;有的甚至一张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实在令人费解。仔细一想,消息和通讯署名三五个还有点说头;但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就有点说不过去,难道是一人持相机,一人按快门,一人负责洗胶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未免有点“滑稽”。人多以示重视?不对。文责应该自负,如果稿子真的出了问题,作者三五个,拿谁是问?如何“自负”?倘若稿子获奖呢?作者三五个,谁来领受?谁是该文荣誉的无愧者?人多说明写作艰巨?也不对。写作的显著特点是“单干”。它的艰苦在于个人“伤脑筋”,并不表…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净面条?净面条者,即不加任何油盐酱醋等佐料干净纯粹之白面条也。佐料者,附加物、添加剂也。 新闻与面条何干?此说事出有因。 拙作《新闻:拒绝罗嗦》中有一例:当年笔者刚从事编辑工作的时候,就遇见过记者找编辑抗议的场面。那记者不满地说:“我的稿子本来是一碗佐料齐全的打卤面,可经你们一删呢,光剩下面条了!”笔者议论道:然而编辑这么删难道不对么!只要编辑没把“面条”删了光剩下“佐料”,就是好编辑。 拙作刊出后,本报一位同仁见到笔者,对笔者的“净面条说”表示有不同看法。这位同仁认为:有时  相似文献   

16.
据《瞭望》周刊今年第五期载:江西赣南有色矿山机械厂工程师龚良经一九八三年伪造证据,谎称自己的论文获“国际金棒奖”,以骗取荣誉和地位,去年底,事情彻底败露。中央一家报纸的记者据此写了篇通讯寄给编辑部,登不登呢?编辑们发生了争论。稿子如果发表,社会效果怎样?会不会给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带来阻力?最后,这篇稿子被“枪毙”了。共产党内出了一个败类,谁也不会据此就否定整个党。那么,数以千万计的知识分子中出现一个或几个骗子,又何足为怪?何况,报刊揭露这样的骗子,不正是职责所在吗?可是,在一些人的眼里则不然。在他们看来,如果知识分子中出了一个败类,整个知识分子队伍似乎就得打个问号;如果报纸批评了某一个  相似文献   

17.
谢顾问:前不久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某医院破格为一个住院费不足的被撞伤的司机办理了入院手续,并使这位司机转危为安。可由于我采写这篇新闻晚了一步,加上稿子还要—一核对审查,稿子送到报社后,编辑说“过时了”。可也有人说,新闻过了时也可以“抢救”,是这样吗?52973部队刘喜刘立同志: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倘若等新闻变成旧闻时再去采写,那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新闻单位总是偏爱一两日内发生的鲜活新闻事件,而对那些过了时的新闻,总是忍痛割爱,“枪毙”了事。然而,对于作者来说,是否稿子因为“过时”而被枪毙,就…  相似文献   

18.
经常读报,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相当多的版面上,都有该版责任编辑的稿子,熟悉内情的人一看,嗨,有时一期还不止一篇(用个笔名之类)。应该说,这种现象如今颇为多见。 编辑稿子上版面,早已有之,过去较多出现在副刊上,现在,随着报纸的扩版,大量新闻性专刊(版)的出现,这种现象愈发多见。有读者把它称之为“自编自导”,认为这是编辑爱出风头,谋名声;更有读者认为这是编辑滥用职权。而了解内情的人(包括编辑)却说:这是出于无奈。现在相当多的专版是“光杆司令”,没专门的记者写稿,通讯员的稿子质量又不行,编辑不写稿…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新闻工作研讨会上,听到一位被邀请到会的宣传干部的即兴发言,众人觉得颇带刺激性,而我则认为观点偏颇,委实不足取。此君发言的大意是:为了多上稿以及多在大报上稿,搞好“公关”至关重要。比方说,企业要出名,可请记者来捧捧场,有必要的话,搞个大型联谊会。如此这般,与编辑套上了近乎,还愁稿子不见报?此君怕众人不谙此道,还特意强调道:“写稿者一定要有公关意识。”妙哉,“公关意识”!如果将此意识灌输并注入到经商者的大脑中,可能会给生意带来兴隆;而将此强加给投稿者,则只会让人投机取巧,搞不正当的交易。以后者而言,若果真如此,那么圈内的  相似文献   

20.
剽窃他人的文字,古今中外一向被视为禁例。近来发现有的报纸记者、编辑,对通讯员的稿件,实行“拿来主义”,经过一番改头换面,据为己作;有的照直抄来,署上自己的名字,作为“本报记者专讯”发表。这算什么? 眼下就有这样一件事情:有家报纸发表了一篇署名本报记者某人的新闻,报道的是一个先进典型。新闻中主人公所在地的通讯员看后不禁惊呆了:这不是我们供给这位记者、他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