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作为社会规范,法律和道德都是对人们行为进行约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都对社会整合、社会稳定具有同等重要的维系作用。它们既相互区别,不可替代,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彼此补充;它们的调控范围在存在契合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基于此,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法律和道德的作用、功能,“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法德并举。只有这样,二者方能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也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建设好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吴铎 《上海教育》2000,(2):16-18
我国正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朝着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前进。从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到这一目标的全面实现,这是我国社会的一个转型期,即由传统型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时期。经过这一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中国将以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崭新面貌进入世界先进国家和民族之林。鉴于此,我们要善于把  相似文献   

3.
面对世界法律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将当代中国法律定位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化这一建设目标上来。中国特色表明其民族属性和国家性;社会主义则表征其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而法治社会则是法律化追求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两个相辅相成的基本治国方略;道德和法律在内容、性质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运行机制上相互分工,在功能作用和调节范围上具有互补性;中国古代的德治传统和西方的法治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德治不是人治,法治不排斥德治;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置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在处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上,做到德法相济,标本兼治,以德为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稳定地发展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条件。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释义及其与西方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律化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规范、制度和社会心理中有关法的那一部分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国传统法律化是指从上古传说时代至清末修律为止,广泛流传于中华大地的具有高度稳定性和持续性的法律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传统法律化集体本位的总体精神,无讼息争的心理倾向,德主刑辅的理论学说,视法律为工具的价值判断。在客观上,传统法律化又表现为法典编纂和皇帝诏敕及案例并为法之渊源,制定法与判例法互用,国家法与习惯法并存;在司法上,重刑轻民,程序法不发达。中国传统法律化与西方传统法律化的比较,显现出其独有的特色:1、中国社会宗法家族制度是法产生的基础,而西方形成个人本位、法律与伦理相分离的渊源;2、中国传统法律化伦理色彩浓郁,而西方法律化则是在宗教精神的笼罩下发展起来的;3、中国传统法律化以集体为本位,西方以“个人权利本位”为基本理念;4、中国古代法等级观念渗透始终,而西方法平等观一以贯之;5、中国法律化是混合法,并代表了现今法律化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6.
道德和法律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控手段,彼此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道德对法律的制定(立法),法的适用(执法)和法的遵守(守法)具有导向、保证和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郭萌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1):16-18,7
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传统社会主义在实践中遇到了困境,邓小平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重新定义了社会主义的标准,将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的阶段目标;改变“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方式,肯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顺利地实现了社会主义范式的转变。为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需要以及社会发展目标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民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更丰富。自由与公正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关于自由、公正等价值目标在实质内涵上有本质区别,前者强调集体的自由、公正,后者站在个人主义立场上强调个人自由的优先权。结合我国转型关键期的社会客观实际,对两者核心价值观作全面系统的区别、分析与比较,对于更好地理解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民众社会心理的支撑。而在社会全方位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心理必然发生诸多变化,其中一些变化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甚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阻碍作用。因此,要重视对社会心理的优化。要努力完善社套运行机制。平衡社会利益关系,调整民众社会需要,调整民众视野视角。优化社会心理环境,以调整社会心理冲突,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0.
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化,就是指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主导的,在中国公民中普遍存在的政治信仰、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及理论等的综合。在当前社会转型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化建设主要应把握以下几方面的基本内容: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思想统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化建设;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化,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社会主义政治化和政治制度协调发展等。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探求、奠基和创新发展,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当前,应当首先培育全民的法治理念,创设完备的法律制度,为正在构建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受中国基本国情的制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只能依照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经过不同的发展阶段,才能达到较高的和谐程度。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切实把握其规律,处理好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关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行政执法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事务的一种最普遍形式,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推进依法行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它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心声,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巩固党的社会基础、实现党的执政目的、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在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6.
我国已经如期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但是我国公民理性法律意识依然薄弱,并严重影响着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和提升我国公民理性法律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普法教育,营造一个公正司法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我国公民的理性法律意识,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苏共执政的合法性资源之中,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是重要内容之一。苏共在建立苏维埃政权之初,充分利用了旧社会的"负面合法性"资源,这对建立和巩固新政权,对确立苏共追求的社会主义政治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旧社会"负面合法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手段,营造出民众的阶级意识、苦难意识、翻身意识,在民众对旧社会憎恨的基础上,生发出对新社会热爱的情感。当然,旧社会"负面合法性"因受时间和统治绩效的影响,其作用的发挥是有限度的。虽然苏共执政的旧社会"负面合法性"在政权建立初期是一种既有效又廉价的合法性资源,但它又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在各种社会风险中,其中有一个因体制转轨所造成的特殊风险,就是社会控制的弱化。因而,健全社会组织机制,完善社会管理,建立完备的社会控制体系,防范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安全,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保障条件。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控制模式,建立完善的社会控制机制,是当前我国在加强社会管理方面应着重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在阐释社会控制的含义,社会控制的手段、方法和途径,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建构关系的同时,对当代中国社会控制模式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和谐社会思想主要包括科学发展观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思想、民主法治思想、就业与创业思想等几方面的内容。加强大学生和谐社会思想培育,要从中国传统和谐文化教育、构建和谐大学校园、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三种途径抓起。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度化、法律化保障。经济法的使命就是通过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实现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协调、稳定和发展的目标,这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理念是一脉相承的。构建和谐社会,经济法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