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不仅反映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而且道出了标题在文章中的主导地位。人们要在海量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必须有个检索、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读题来实现的。于是,读题时代的传媒标题在悄然发生变化,变得更加醒目、直接、刺激、夸张,一切变化的目的只有一个——更加吸引人的眼球,让受众从标题中发现趣味、发现实用、发现个人所好,从而进一步接受全部信息:  相似文献   

2.
开封日报今年提出了“头题学辽宁(辽宁日报),标题学羊城(羊城晚报)”的口号。几个月来,有些标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读者来信说:“近来开封日报上出现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好标题,实在可喜可贺。”一位读者在来信中谈到开封日报3月20日的头题新闻时说:“看后令人欣慰和振奋。标题观点鲜明,用词洗练诱人。消息的引题是:《昔日园荒  相似文献   

3.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4.
标题被誉为文章的眼,一篇好言论要有个好标题,才更具有吸引力。制作言论标题,有如下六忌。一忌顾此失彼。以理服人是言论写作必须坚持的原则,切忌片面性。有篇言论题目是《用手不如用脑》。标题强调了一方,忽视了另一方。“脑”和“手”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脑”要通过“手”来实施。此题如改为《用手更要用脑》就比较全面而妥当。二忌引起歧义。《要打击防范服务并举》这个标题,作者的本意是:打击与防范并举,由于词语的排列不当,防范、服务,成了打击的对象,如改成《要打击与防范并举》就比较明确。三忌人云亦云。一般化是标题制…  相似文献   

5.
《天气好晴朗刈麦正当时》,这是刊登在某省级晚报一版头条的标题。看了这个标题肯定会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刈麦”的“刈”字感到冷僻,就像见到了熟人,怎么也叫不出这个人的名字一样尴尬,只知道是割的意思,可怎么也读不出“yi”音来。笔者好事,拿起电话便要通了责任编辑(现在的  相似文献   

6.
小言论的标题,如同一个人的眼睛。好的标题就象一双水灵灵的眼睛,能传神,能传情;不好的标题则象一双干涩的眼睛,无光采,无神韵.文章写得好,标题作不“活”,不能先声夺人,读者可能也就不再往下看文章,玉被璞掩,不为人识,岂不可惜! 好的小言论标题,应是议题或论点精练、鲜明、生动而又概括的文字体现,做起来需要刻意经营.作“活”标题,一是要善于把长题变为短题。标题短了,醒目、易记、上口;长了,就会给人们一种沉闷感.人民日报《今日谈》有一篇小言论,标题是《“轮”?》.说的是一位同志怨气颇盛地说:“我在这个单位十来年了,差不多的都提升了,这次也该轮到我了.”作者通过议论、批评了这种不辨贤愚、不分良莠地按人头、年头“轮”着提拔干部的错误观点.这个标题、仅有一个字,但作者巧妙地  相似文献   

7.
蔡韬 《新闻传播》2005,(8):42-42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读者打开报纸,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标题是报纸的“广告、窗口、索引”。可见制作好标题有多重要!有一位老编辑说:“做好一道题,皱脱两撮眉。”足见制题之艰辛。下面就根据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谈谈如何制作标题。  相似文献   

8.
一篇小品文的绝妙好题解放前,国民党统治区有一家报纸,对蒋介石频繁打内战深为不满,刊登了一篇小品文,题目是:《摩登论语:战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个题目是套用《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文章发表后,该报在一周内竞被罚停刊两次。另一家报纸对此愤愤不平,特意发消息,并加上这样一条标题:《报而时停之,不亦怪乎!》这条辛辣讽刺的绝妙好题,老百姓读之,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9.
"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对于报纸新闻来说,有一个标新立异的标题,不但可以增加新闻的美感,而且能够产生阅读的冲击力,使新闻阅读变成一种美好的享受。新闻是给人看的,倘若对读者没有吸引力,激发不了受众的阅读兴趣,那么,其传播价值和效果便无从产生。胡乔木说:"首先要讲究标题,报刊上那么多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都要先看标题,标题好就能吸引住人。"所以,在标题的制作上多花些功夫,反复推敲是非常值得的。抓住更多的“眼球”“读书读皮,看报看题”,一篇新闻报道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标题。  相似文献   

10.
赵成亮 《记者摇篮》2004,(11):38-43
要有自己的风格 20014年2月2日今日一版头题《财税工作既是理财也能生财》非常有新意,而在正文之前。用了八段小提示,准确清晰地概括了省长讲话的要点,这可以说是本报贯彻执行中央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的活动新闻报道的一种探索和创新。沈矿集团的纪实报道《老树新枝茂》标题不凡,比喻贴切.报道虽然长了一点,但可以让人一口气读下去。《关注小街小巷》这篇短文问题抓得好。很有针对性,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1.
题文要相符     
《新闻界》1996,(6)
题文要相符读完《啃“硬果子”乐在其中》这篇报道后,再反过来重新看标题,恐怕任何一位读者都会茫然:叶聪究竟是什么人7这篇报道最明显的毛病就是:题文不符。标题是《啃“硬果子”乐在其中──记今晚指挥马勒作品的叶聪》,愿意读这篇报道的读者当然就想从中了解叶聪...  相似文献   

12.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没有灵气一望便知。我认为标题常常比眼睛还重要,因为,我们的报纸多如星辰,而报纸上的文章又多如一群群蚂蚁。人们读报,大都是先来一遍“大扫描”,哪篇文章标题醒目,也就注意哪篇文章。当然标题要醒目,内容也要实在,如果内容不行,标题做的再好,也是白搭,甚至起副作用。给人以“华而不实”,“大而无当”之感,但一般而言.同样的内容,能否吸引人,关键就看标题了。我经常遇到的是写“安全生产”一类的题材,有时从安全IOO天写到I000天。标题若是“韩电实现安全生产几百天”,虽次次内容都在改变,但万变…  相似文献   

13.
9月21日,扬子晚报于国际新闻版刊发了一组有助于解疑释惑的国际新闻,受到读者好评。 这组新闻的引题为“美国人每花1美元购买‘中国制造’,就有55美分被美国人赚走”:正题是《谁说进口中国商品会让美国人失业》;副题:“美国媒体告诫政客不要因‘敲打中国’引发贸易战”。这个标题告诉读者:从中国进口商品不会使美国人失业,买“中国制造”美国人赚了大头,政客在大选中不要搞“敲打中国”。  相似文献   

14.
读《新民晚报》,曾发觉三则标题不够理想,试析之。漏了“新闻眼”3月7日第10版有《中国足协发通知各家老总忙北上》一文。“北上”干啥?题中未交待,读到文末一句,才发现其“新闻眼”:国家队备战世界杯要求一些俱乐部参与商讨,这在中国足球史上从未有过。有人说,  相似文献   

15.
张斌 《新闻世界》2011,(12):29-30
好题文一半,把标题做好就等于文章成功了一半。有人说,进入了“秒读”时代,报纸要吸引眼球,就不得不在标题上大做文章,有时不妨来点噱头。“标题党”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本文分析了“标题党”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指出好标题的三要素,并提出在制作标题上出精品的办法是,一靠积累;二靠反复掂量、推敲;三靠灵感的瞬间爆发;四靠奖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说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标题这只“眼睛”来传神。“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7.
徐海波 《新闻窗》2009,(4):20-21
美国汤姆斯基金会编写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中有这么一段话:“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永远无法强迫它喝水。当你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做新闻的也有一句话:“好题一半文”。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精彩的标题,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有进一步读下去的欲望。有了醒目的标题就可以抓住读者。现在流行说“抓住眼球”。一篇内容较一般的文章可能会因为一个出色的标题而提升很大档次,而一篇可读性强的稿件也许会因为一个平庸的标题而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  相似文献   

18.
当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多地是在消费明星时,有关明星的报道都使出了浑身解数。《陈坤:不吃牛肉》、《陆毅:女友是最忠实的》、《刘若英:不爱奶茶,爱可乐》、《许巍:吃饭不忘打拍子》、《粱静茹:最爱大闸蟹》等等,都在明星的生活细节中寻找“非常”。更有名为“目击”版的明星报道打出《足球队员从“头”做起》的标题.刊出上海中邦球队队员在美发厅精心打理的大照片.内容着眼于他们集体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9.
6月13日,人民日报《各地传真》版头条发表了《书记农家四问》一文。下面是改稿情况: 少些“穿靴戴帽” 修改一: 原文标题 身体力行“三个代表”察民意访民情吃农家饭睡土坑(肩题) 毛如柏研究了一串数字和问号(主题) 见报标题 宁夏回族自治区 书记农家四问(主题) 牛羊圈为啥空着 2.6%的负担为何还叫苦 为什么多收14.8元水费贫困乡有必要为评比而买微机吗(副题) 修改说明: 我们觉得出版后的标题比原来的好。原来作者为拔高主题而硬套上的“靴帽”已给“脱掉”了,把调研期间的“四问”明确在副题中,让人一目了然,有…  相似文献   

20.
请先看近期报纸上的两个实例: 1、《李鹏接见全国铁路领导干部会议代表(引)铁路大包干应兴利除弊加以完善(主)》(1990年6月22日《陕西日报》) 2、《学长回校现身说法奉献精神引起共鸣》(1990年6月16日《光明日报》新闻引题) 例1中的“前者系引题,后者是主题。”很明显,这引题与正题之间,缺乏一种内在联系,在语言形式上似乎是两个独立的单句,前后也可以相互对调。读过全文,才知这则标题的引题与正题实际上应当是一个单句,前后当为支配关系。所以,同一天的《中国青年报》在处理这则新华社电讯时,引题是“李鹏接见全国铁路领导干部会议时要求”。加上“时要求”三字,引题、正题语脉贯通,整个新闻的主旨也就显豁明朗了。两家标题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