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语言接触研究表明,目标语学习会受到母语的"转用干扰"。在苗汉杂居区,苗族说普通话会受到苗语母语和汉语方言的双重干扰,形成特有的语音偏误现象。分析苗语、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的语音对应关系,梳理苗族说普通话的语音偏误类型,有利于认识苗族学习普通话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提出解决苗族普通话语音偏误问题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
一、苗族与苗文 苗族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按中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国内苗族有739.8万人,而操川黔滇方言滇杀北次方言苗语的苗族约有40万人,主要分布在黔西县、滇杀北和川南一带。 苗文是说录苗族语言的工具。1965年,英国传教士Samuel Polland(汉名柏格理)与苗族传教士杨雅各,汉族信徒李期提及等人,以威宁石门坎苗语语音为基本语音设计了一种框格式拼音苗文——老苗文,  相似文献   

3.
我在兄弟民族苗族地区工作了近两年,把苗族儿童教好是党交给我的神圣责任。对苗族儿童进行汉语教学我作过一些努力,也有一些体会。对苗族儿童教学汉语,首先必须研究苗语,掌握苗语的规律与特点。此如说苗语有很多卷舌音,以  相似文献   

4.
苗族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处。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苗族先民的记载,他们就是从黄河流域一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有三大方言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苗族人开始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人  相似文献   

5.
昭通苗族所操语言主要是滇东北与川黔滇两个次方言。由于长期与汉、彝民族杂居,昭通苗语中夹杂着大量汉语和部分彝语借词。三大方言苗族都传说古时曾有文字,但均失传了。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柏格里到昭通传教,在石门坎研制了一种俗称"老苗文"的文字。1956年国家为三大方言区苗族创制文字时,对"老苗文"进行了改革,称滇东北苗文。改革开放后,一种创制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老挝拉丁字母苗文,传入川黔滇次方言苗语区。目前,昭通两个次方言的苗族面临着多种苗文的竞争与选择。  相似文献   

6.
四川苗族同胞有自己的语言和生活习俗,在生活中兼用苗语和汉语,中学时开始学习英语。受生活空间和地域、人文等方面的影响,苗族大学生在学习英语专业时往往会遇到诸多阻碍。需要从教学手段方面出发,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苗族学生顺利学习英语。本文通过分析苗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障碍与困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神话作为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初期人类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是一种“关于宇宙起源,神灵英雄等的故事”。而各民族的民间风俗信仰,亦常常通过神话传说折射出人们对自然界的斗争和理解。在苗族神话故事中,无论是苗语川黔滇方言的《西部苗族古歌》和《蚩尤的传说》,苗语湘西方言区的《中国苗族古歌》和《武陵苗族古歌》,还是苗语黔东方言区的《苗族古歌》及其它一些古史歌和礼俗歌等,我们都可以窥视到蚩尤神话对苗族风俗的完整保存与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8.
三都县原“普安苗族自治区”一带的苗语调查相对薄弱.调查发现,属苗语黔东方言南部土语的甲揽大寨苗语,与苗语黔东方言北部土语相比,在语音和词汇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苗族文化在适应所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态知识,包括对生物物种的认知和区别、对生物间互动生存方式的理解与把握、对生物资源利用的表达、对不同生态系统的认知与区别等。这些生态知识在苗族的言语活动中不可避免地把本民族生态认知加以充分的展示,致使我们生物剖析苗语,发现其对生态认知有规范和细密的表达。本文仅以苗语地名、物种分类名、物种专用名以及广为流传的苗族谚语和歌谣祭词为研究对象,揭示苗语中所表达的生态知识和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基于活动理论视角,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对一位以苗语为母语、汉语为交际语、英语为第三语言的苗族中学英语教师进行叙事研究.结果研究如下:语言认同具有阶段性、情境性和矛盾性特征;语言认同存在认同危机,其消解途径为持有积极发展意识的主体、有效的中介工具、执行严格的规范、建构积极的实践共同体及实施正面的社会分工.  相似文献   

11.
英语在我国外语教学中最普及,英语教学在苗族地区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和普及.使大部分的苗族学生有机会学英语.然而,苗族地区的英语教学质量一直停滞不前.许多教育者认为.这个问题是因民族地区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差以及师资的不足所致.当然,这些也是制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因素,但它们都是外部因素.苗族学生的内部因素——跨文化的语言学习障碍才是阻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苗语和英语源于不同的语系,差异大,类同小,并且两种语言的  相似文献   

12.
笔者所在的地区隶属湖南湘西,境内居民70%以上是少数民族,尤以苗族为最。苗族大部分聚居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落后的山区。在苗族集聚区,人们习惯于用苗语交流。小孩子在入  相似文献   

13.
苗族服饰剪纸是刺绣艺术的派生物。在制作苗族刺绣时,首先在绣面上将图案制作出来,然后用不同的绣制方法来完成。由于剪纸图案可以准确无误地不断复制,又不弄脏绣面,给苗族刺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因而苗族妇女一般喜欢使用剪纸图案作为制作刺绣的“蓝本”。苗族服饰剪纸苗语叫“给亩”,本地汉语叫“剪花”。苗族古歌《跋山涉水》曾这样唱:“姑姑叫嫂嫂,莫忘带针线;嫂嫂叫姑姑,莫忘带剪花。”可见苗族服饰剪纸历史之久远,以及与苗族生活的息息相关。这些古朴的剪纸图案,作为刺绣“蓝本”被装饰在衣服的胸襟、肩、袖、围腰上,世代传承,成为苗族区别于他民族的族徽。苗族支系复杂,服饰亦是不同宗支的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4.
我校六年级有五十个学生,其中三十四人是苗族儿童。平日他们说的是苗语,学的是汉语,因此,他们虽然经过了五年多的学习,而汉语表达能力还是很差,个别的苗族儿童还不能完全用汉语讲话和回答问题。为了帮助他们学会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采取了下列的方法:一、加强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朗读对于发展儿童语言起着重要作用,对于苗族儿童学习汉语来说显得更重要。因此,每教完一课书,我便指导他们反复的朗读。最初由我领读,读了两三遍,就要他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文献对相单程领导的武溪蛮起义、“精夫”与“徒”二词为盘瓠蛮语言的记载、和相单程的出生地为沅陵县清水坪苗族乡莲花池村 ,即为《后汉书》引《荆州记》所载的“上就、武阳二乡 ,唯此盘瓠子孙”地 ,以及相单程及其子裔的相姓改向姓 ,苗语姓仍称为“松” (song)来看 ,可知相单程为盘瓠蛮中的苗族无疑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献对相单程领导的武溪蛮起义、“精夫”与“姎徒”二词为盘瓠蛮语言的记载、和相单程的出生地为沅陵县清水坪苗族乡莲花池村,即为《后汉书》引《荆州记》所载的“上就、武阳二乡,唯此盘瓠子孙”地,以及相单程及其子裔的相姓改向姓,苗语姓仍称为“松”(song)来看,可知相单程为盘瓠蛮中的苗族无疑。  相似文献   

17.
苗族歌谣在歌谣文化中有着非常高的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但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高新技术产品的引入,如手机、电脑等开始充斥于大众的生活,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苗民出现了不会唱苗歌、不会说苗语的现象。一些曾经口耳相传的苗族歌谣,也出现了失传的危机。本文尝试对融水苗族歌谣文化进行文化价值以及传承意义的探析。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通过对贵州省麻江县白午苗族自然村寨苗语使用态度调查数据的分析,认为即使在当前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下,不但需要在汉语程度较低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开展“双语”教育,即使是在白午自然村寨这类汉语程度较高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同样有开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从江县有一个神秘的苗族聚落,叫"岜沙"(当地音读"bia sε")。当地人说,"岜沙"是苗语音译,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但是,在黔东南苗语中并没有"bia"这个发音。从意思判断,"岜沙"应该源自苗语"bi sai"。"bi"指"山坡","sai"意"荫茂",按修饰语后置于中心词的苗语语序翻译,就是"草木茂盛的山坡"。至于"bi sai"为什么会变成"bia sai",这主要是因为苗族在传播稻作文化的过程中曾与古越族结成苗越族群的缘故。"bia"是古越语,"sai"是苗语,两者结合起来才形成"bia sai"这个苗越混合语。笔者认为,"bia sai"是苗越两族共同传播稻作文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20.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现有苗族人口80多万人,其中以苗语作为主要语言的达65万余人,且绝大部分生活在聚居区。在这一特殊的语言环境下,苗族儿童直到入学后才开始学习汉语。苗区小学长期采用“先文后语”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即先识字读书,再学说汉语口语。在缺乏汉语口语基础和环境的情况下,识汉字、学汉文的难度很大,加上农村儿童普遍是7岁以后才入学,起步晚,汉语口语能力明显滞后于书面语能力。这种口语能力的滞后可能持续终生,直接影响了苗区基础教育质量,影响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根据苗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