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金梅 《考试周刊》2012,(83):43-44
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追逐、喊"三个生字,联系课文内容了解"一望无边"、"渐渐"的意思。(二)学习用"有时……有时……""有的……有的……有的……"说话。(三)通过观察图片想象、反复朗读,读出语言文字的画面感,并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感受秋天的美。二、教学过程(一)复习1.听写词语。农田、凉风、开心、白兔、郊外、秋风。  相似文献   

2.
<正>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概括课文大意。2.理解课文大意,指导有感情朗读文本人物对话,感受童话之美。3.指导学生根据学习生活经验,体会人与人、动物与动物间的真情,训练孩子们的想象能力。4.反复指导对话朗读,感受文本"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情感体验。重点难点:感受文本"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的情感体验。教学准备:幻灯片、轻音乐。教学流程:一、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童话故事?生答后出示童话概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课后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秋雨的奇特、秋景的美丽,并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初步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4.
正一、"同解"教学教材说起同课异构,不少老师认为,就是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解读出不一样的"哈姆雷特"。甲老师解读《秋天》后,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描写的意境,感悟作者表露的情感。而乙老师认为,这篇课文因为是二上的第一篇文章,因此,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观察图画、反复朗读、角色演绎、说写结合等形式,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和创造,从而培养"积极语用"的能力。由于两位老师对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向往美好的情境",从而感受阅读的乐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因为低年级儿童的生活经验少,知识有限,难以对凝练的、抽象的文字有所体验,感情朗读往往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上.心理学研究表明:体验以情感活动为显著核心和特征,情感是最具有情境性的心理活动;人进入某一实际情境,或虚拟情境,或想象情境,都能激起某种体验.因此,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研究创设情境的策略,对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课。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3.通过朗读感悟,发挥想象,感受荷花的美丽,锻炼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和欣赏描写满池荷花静态美、动态美的有关语句。  相似文献   

7.
一提到朗读,好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说普通话.似乎只要会讲普通话也就等于会朗读了,这种看法显然有些片面.普通话表明说话语音的规范,朗读必须使用普通话,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只会说普通话还不一定就有好的朗读.语文教学的朗读,需要搞好两个方面:一是感受,二是表达."感受"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感受"的结果.要"以情定声""以声传情",声音形式应由感受的内容来确定.不摆正二者的关系,是搞不好朗读的.  相似文献   

8.
模式化的语文教学中,美的缺失源于朗读的忽略。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用朗读留住语文中的美。创境导读,感受情境美;含英咀华,品味形象美;亮点回读,欣赏写法美;激情引读,体验情感美。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能让学生品味语文之美,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9.
成语是人们相沿习用的意义完整、表达精炼、含义丰富的固定短语.它结构匀整,且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成语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策略,巧引妙导,方可让学生感受成语的魅力. 一、诵读想象,让学生感受成语独特的美 汉语成语大多数是四字格,结构上显得多姿多彩:有的呈对称美,如"春花秋月""桃红柳绿""流光溢彩"等;有的构词方式特殊,如"AABB"式、"ABCC"式、"AABC"式等,均能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2.丰富想象,进行语言积累。3.了解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体会文本的意境美,在阅读过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叶瑶  夏惠 《湖北教育》2003,(23):33-34
活动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寻找秋天的特点,体验与秋姑娘一起游戏的乐趣。 2.使学生学会美化、丰富自己的生活,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场地: 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草坪。 活动过程: 一、创设活动情境。  相似文献   

12.
朱丽华 《学子》2014,(3):37-37
正语文是一个诗意的世界,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通过语文学习,学生能获得生命的体验和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基于此,我拿到《望月》这篇课文时,清晰的三大板块使我立刻有了配乐朗读江中月、小组学习诗中月、想象写作心中月的设想。一、朗读,让情感绽放第一块"江中月",我精心设计了配乐朗读,学生先品析"晶莹闪烁"、"镀"等字词,根据学生对句子不同的理解,把自己感悟到的读出来,感受江中月的朦胧美和动态美,为整篇文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组第14课。【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和有感情朗读,体会语言的意境美和情趣美,感受荷叶之美、荷塘之乐。2.凭借动词和"荷叶是我的"等语言材料,理解词句意思,进行句意把握、句式仿说等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14.
《秋天》是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看图学文。这一课是让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达到背诵,从而更好地感受秋天的美丽景象。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运用了各种朗读手段,调动学生积极背诵的能力。一、...  相似文献   

15.
<正>一、在朗读感悟中享受语文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很好的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我这样设计:"同学们,你觉得用哪种朗读方式朗读课文才能读出你心目中的秋天呢?"接着,再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朗读方法,把心目中的秋天有感情、有表情地读出来。学生纷纷按照老师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喜好捧起  相似文献   

16.
在中年级学生的眼里,秋天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由于平时观察不够细致,生活积累不足,加之年纪小,他们对秋天的认识是不精细的,不全面的,对秋天的感受是模糊的,肤浅的。因此,本次作文教学设计,以观察、体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寻找秋天、感知秋天、想象秋天、绘写秋天等系列学习活动中,多方位、多视角地感受秋天,从而使学生在作文时,达  相似文献   

17.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因此,音乐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从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体验,又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手段的辅助.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把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想象联系起来,在音乐学习中享受音乐美.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想象"美" 二、理解朗读,感受"美" 1.假如有了神笔后,同学们想做的事很多很多.现在我们来读一读<假如>这首诗,看看诗中的小朋友最想做什么?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来感受北大荒秋天的美,体会作者对北大荒无比的热爱之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以画促读、以演促读,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做出合理的动作,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教室,使我们的课堂也热闹非凡。最后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把握北大荒秋天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设计思路在中年级学生的眼里,秋天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由于平时观察不够细致,生活积累不足,加之年纪小,他们对秋天的认识是不精细的,不全面的,对秋天的感受是模糊的,肤浅的。因此,本次作文教学设计,以观察、体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寻找秋天、感知秋天、想象秋天、绘写秋天等系列学习活动中,多方位、多视角地感受秋天,从而使学生在作文时,达到眼中秋景丰富多彩,笔下秋景特点鲜明,心中情感真切自然。导写过程学习活动一:走进自然,寻找秋天课前组织学生到公园的草地林间、郊外的田野果园、滨河的沙滩果林、校园的花圃等处,观察秋天里的景、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