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东山 《档案天地》2013,(11):59-63
古代中国,笃信一种哲理性很强的说法,那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自古至今,世人往往把这三个短句。概括成人生的“三大境界”。其实,也等于“禅机妙理”的无限奥妙吧。  相似文献   

2.
沈明锐  王希华 《今传媒》2013,(11):117-118
云计算不仅推动了信息产业内部的技术革新,还推动了相关产业一系列创新发展。“云”已经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而是一种服务理念,这种理念指导了云计算在各个领域的产业实践,包括正处于转型阶段的出版行业,云出版的概念逐渐形成。本文以传播学的视角,从“内容云”、“渠道云”、“服务云”三个方面构建未来的云出版,将出版传播和云计算的服务层次相结合,探讨未来的云出版模式。  相似文献   

3.
“云图书馆”是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信息资源管理和服务模式,能为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法.通过分析国外云图书馆计划下的低利用率文献整合实践,发现与传统环境相比,“云图书馆”环境为构建合作储存保障体系带来新的优势和条件:利用SaaS模式,节省软硬件方面的投资,降低储存库建设的费用;通过架构本地区的共享平台,整合各种通讯设备,更加方便读者利用各种服务和资源;利用云计算开发适合读者群的个性化服务和定制服务,为读者提供全新的资源服务模式,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建立合作采购数字资源的保障体系,建立区域性纸本文献合作保障体系,构建“云”环境下的文献合作储存库,是今后构建基于“云”的低利用率文献合作储存保障体系,克服高校图书馆电子书与纸本书重叠及各馆资源建设趋同现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无为     
佚名 《档案管理》2006,(6):84-84
无为被撤了职,心情很不好。无为把无住拖住直唠叨。“我唯上司之命是从,又从不为难下属,为何上下都说我不称职?”无住淡然问:“你办事的原则是什么?”“无为。”“错!无为一颤,道:“难道圣人说的话错了吗?”无住道“错的不是圣人的话,而是你!无为怒道“我按照真理去做,难道也会有错误?”无住道“憨山禅师曾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居十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无为顺口接道“又过了十年,他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那么他第一个十年和第三个十年里见到的山水,哪个才是真实的呢?”无住问。无为默然。无住说“执著于真理,就会落入教…  相似文献   

5.
<正>贵州广播电视台围绕“四新”“四化”“四区一高地”等关键词精心策划组织,技术与内容紧密配合,通过“云直播”“云报道”“云访谈”“云对接”“云联手”“云畅想”等创新生产方式,实现内宣外宣结合、网上网下互动,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6.
释“七”     
《汉语大字典》释“匕’云:‘“七,数词。六加一的和。”这是“七”字的基本意义。在说解“七”字的字形及本义时,引《说文》云:“七,阳之正也。从一,微阴从中卖出也。”并引了山《数名古谊),谓“‘七’古通作‘十’者,刊物为二,自中切断之象也……考其初形,‘七’即‘切’字”。丁山所谓古字,当是指甲骨文及六国古文。甲骨文“七”字与“甲”字相同,都像今日的“十”字以甲骨学小辞典》说“七”字的横比“甲”字的横较短,并非普遍如此人《说文》释“甲”云:“甲,东方之益,阳气萌动,从木戴车甲之象_一日人头直为甲,甲象…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多次讲到情与景的关系。比如:“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些精辟的论述都说明,心随物宛转,情因景而生。所以,即景赋诗,缘景抒情,几乎成了不少诗人创作的规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客观事物的报道,它与以抒情为主的诗歌不同。但是,从新闻的采写看,有没有“即景新闻”呢? 这里有则例子可供我们研究。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阅读文艺作品时会发现,古代一些诗歌往往以“无题”作题目。对此一些青年读者感到不好理解,不知“无题”始于何时,是何意思。说起“无题”诗,不能不提及李商隐。张采田云:“无题诗格,创自玉溪(即李商隐,他字义山,号玉溪生),且此体只能施之七律,方可婉转动情。”对“无题”的另外一些解释是,诗人对内容有所忌讳,或有难言之隐,不便于直接揭示题旨,便以“无题”名之。另一种看法认为“无题”诗乃诗人别有寄托,“托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朱鹤龄《李义山诗注》序)。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基本文体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新华社产品的基本文体被习惯地称为“新华体”,我们姑且使用这一说法。 “新华体”即新华社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被人民群众所公认的包括新闻、通讯、评论在内的各种写作形式。 新华社诞生于战火纷飞年代,距今67年。“新华体”形成晚些,公认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历时也半个世纪。在漫长岁月里,新华社产品的文体在不断变化。从建设初期的半文半白,到以后的通俗易懂;从抗战初期的简洁而干巴,到  相似文献   

10.
李杰 《编辑之友》2015,(8):80-83
作为报业数字化浪潮中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云报纸从其概念提出到成功出版,始终面临着两种声音与论调:一种认为,云报纸能让“互联网活在报纸上”,能成为拯救报业的救命稻草;另一种认为,由于其费力程度高,受众需求小,云报纸注定与之前的二维码命运一样,只是昙花一现.到底哪一种论调是贴近实际的,文章通过对云报纸及其信息收受模式的认知度与接受度进行网络调查,对云报纸编辑出版的策略提出些许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无水的结局     
徐斌 《新闻实践》2013,(10):F0003-F0003
今夏一个多月的高温少雨,使山清水秀的浙江焦渴难耐。地处浙中山区的绍兴新昌,更是高烧44.1℃,直冲中国高温榜首。高温带来水塘干涸、水田龟裂、庄稼枯死、人畜饮水困难……浙报集团图片中心记者储永志和朱卫国,来到了新昌的一个缺水小山村.它的名字颇有“世界末日”般的意味——结局山。结局山原名“接竹山”,本意是用竹片从山泉接水进村,不知从哪天起,此山成了“结局山”。于是,无水的结局裸露般展示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丽水地区“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区二百二十五万人口,山区人口占80%;工农业总产值的60%也在山区。这就决定丽水报的特点在“山”。山区小报的经济报道,就要大力宣传党的富民政策,把山区特色、指导性和服务性溶为一体,让山区人民尽快富起来。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我们面向山区,多报道群众欲  相似文献   

13.
神奇美丽的大兴安岭,这里与“大”字结缘:大森林,大湿地,大冰雪。大界江;这里与“最”字相关:最北的山,最北的水,最北的风土和人情,最北最北处,有神州最北的人家。  相似文献   

14.
核心阅读:传媒产业格局正在加速融合发展,传媒业面对的是一个波云诡谲,却又前所未有、充满想象的历史大机遇。我们从中捕获到一个清晰而明确的信号:传媒产业“去产能、大分化”的裂变过程正在加速,在融合与碰撞之间,新的产业平台和生态圈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5.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了提高宣传艺术、增强宣传效果,新闻报道也应该富有文采,成为既可亲可信又可读的美的作品。这是新时期新闻工作对新闻写作提出的要求,也是树立创新意识、推进新闻改革的一个课题。我国许多新闻工作者开拓进取,正在进行创造性地实践。有的采用散文笔法,力求新闻作品新颖生动、优美感人;有的博采各种文学体裁之长,力求新闻作品具有“散文的意境、诗歌的韵味、小说的悬念、政论的说理。”这说明新闻写作与文学有着密切关系。本人由于偏爱诗歌,特别对古典诗词名句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有些兴趣,因而觉得有必要提倡,并就教于同行。古典诗词是光辉璀璨的中同古代文化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许多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所以,中国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古典诗词的勃  相似文献   

16.
成功的做书人其做书实践基本经历了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进而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过程,这个过程好比一次禅修。对于出版行业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差的时代。在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境之中,对于智者机遇永远是大于挑战。如今已形成传统强社以规模、多元化产品及专业强社以个性化优势双重引领市场的格局。在现今大众外语图书市场上,除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等传统外语出版社,还有一些非语言类的出版社及民营出版力量也逐渐瓜分市场,如中国宇航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振宇英语、昂秀英语、大愚文化、星火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苏州  相似文献   

18.
怎样形成与确立党报副刊的风格或特征,一直存在着文学性与新闻性两种不同观点。持文学性说者认为,副刊上常见的文体多为小说、散文、诗歌、杂文、评论等作品,以及文史与科普知识的介绍,它们从属于文艺这个大范畴,应有自己的规律性,就象文艺期刊一样,与新闻没有直接关系。持新闻性说者则认为,副刊既是被称作“新闻纸”的报纸的一部分,它就必须服从形势的需要,反映时代潮流,紧密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与新闻报道同步。就我们报纸副刊的历史而言,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一直到抗战胜利以后,许多有名的副刊,如北京晨报的《晨报副镌》,申报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张辉  赵庆 《大观周刊》2012,(26):188-188
俗话说,诗言志,文明道。诗歌是用来表达情感的,诗歌是自我抒情的一种形式,诗歌中的表现形式是最最自由的。诗歌不同于官方文字,不同于科技性文字。从古代诗歌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来看,诗歌只是一种个人的、自发的、因时因地、随情随景而表达自身情绪和心理感受的一种发泄、张扬和消遣式的唱辞,并不想拿到什么正规的官方场合去推销和发表。由此原因,古代把来自民间的自由唱词和曲艺归入了“风”的范畴,如“十五国风”,它是与官方正统的“雅”、“颂”相对而言的。虽然诗词与诗歌不登大雅之堂,不入正统之列,但它的内容却深刻反映着普通老百姓的真情实意和切身感受,是普通人抒发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最佳表达方式,深受着普通老百姓的喜爱。要求音韵格律和长短句式是为了提供给演艺之人在舞台上大声喊唱的。大唐盛世,国强民富,当政者也把呤诗作词当成了讴歌太平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方式,并把它作为科举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故此使唐代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高潮。 诗歌是一种自由的文体,它把联想、比喻、形容、夸张、拟人、拟物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都应运在了其中。它可以把光芒四射的“太阳”比喻成给人民带来了幸福生活的“伟大领袖”,比喻成“三足鸟”、也可以把夏天“炎炎的烈日”形容成“暴君”;可以把天上的月亮比喻成“玉兔”,比喻为仙子“嫦娥”;可以把天上的“月牙儿”比喻成“天马行空”时踏下的一个“马蹄印”,把“稀疏的星辰”比喻成“马蹄飞溅出的水花”;可以把“瀑布”夸张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可以把“愁绪”夸张为“白发三千丈”;可以把“炉堂中的火苗”比喻成“少女舞动着的红飘带”,可以把“随风飘动的柳丝”比拟成“美女飘逸着的秀发”;可以把“天上的彩虹”联想成“谁持彩练当空舞”,可以把“激动的情绪”比拟为“泪水顿作倾盆雨”等等。  相似文献   

20.
孟艳 《大观周刊》2012,(22):19-19
“忧郁”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灵魂,也是我们解读其诗歌世界的关键。诗人在感受和表现人民苦难时,流露出他固有的哀伤、忧郁的情调,从而成就了“艾青式忧郁”。文章从艾青生活的时代环境、个人命运和域外文化影响,来揭示艾青诗歌忧郁情结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