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教师在教育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来看,教师是课程的直接实践者,教师能够承担课程设计,并且在宏观、中观、微观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参与度.教师主要参与微观层面即学校课程的设计.教师参与课程设计的路径有通过参与课程决策,将课程理念、文本转化为课程实践,进行课程实施及评价.教师进行课程设计的内容有课程标准的...  相似文献   

2.
课程设计受制于课程观,关乎课程开发,影响课程实施。江苏为深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在全省掀起建设普通高中课程基地项目(以下简称"课程基地")建设,实施五年来,在课程设计方面颇有建树,真正在面上实现了课程的多样化;同时,也呈现出我国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即课程结构整体性设计的相对缺乏,须以办学理念为统领,关注各类课程的结构比例,从宏观、中观及微观三个层面对课程的功能结构进行整体设计。  相似文献   

3.
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力机制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力分为三类 :来自社会整体的宏观动力 ,包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来自社区、校外机构及人员的中观动力 ;来自学校内部的微观动力 ,主要包括校长、教师、学生。微观动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力 ,中观动力是次动力 ,宏观动力是助动力 ,主动力、次动力、助动力三种分力相互作用形成合力 ,构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下半叶,综合科学课程引起了国际科学教育界的关注。80年代之后,我国的综合科学课程也有所发展。本文从课程内容组织的视角分析80年代之后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的特点。从课程内容组织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分析我国综合科学课程综合范围、综合的基础、综合方式、综合程度等方面的特点及发展过程。1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组织的层次综合科学课程内容的组织是分层次的,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来理解(见表1)。宏观层次的组织主要涉及了综合范围的确定;中观层次的组织涉及了整体的设计思路、综合方式等问题,这些问题反映了综合科学课程综…  相似文献   

5.
U-S教师教育共同体:目标、机制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U-S教师教育共同体(大学—中小学教师教育共同体)是由大学和中小学组成的,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教育资源共享为条件,基于外部制度安排和内部环境所建构的教师共同体。其目标是实现大学与中小学的共同发展。建立U-S教师教育共同体需要宏观安排、中观制度设计和微观制度创新,形成专业导向、特色发展、课堂中心、项目驱动的行动策略。  相似文献   

6.
读写课程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必修课程,被纳入南通大学启东校区英语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这是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文章拟从笔者担任此门课程教授的教学实践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讨读写课程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课程育人是新时代课程教学改革最鲜明、最核心的方向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课程育人视域下教师课程领导力重点突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以及智慧育人。当前,教师课程领导力发展面临着三重困境:一是资源挤占、认知混乱、风险规避阻碍微观主体发展;二是松散的结构形式与僵硬的结构规则导致中观结构失效;三是动力机制尚不完善与开放融合尚不充分造成宏观环境困境。由此,通过赋权增能,组建研修共同体,厚植学校课程育人文化,增加微观主体和中观层次的互动,以及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和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增加微观主体和宏观环境的互动,可以实现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有的教师对宏观目标理解不透、对中观目标重视不够,导致微观目标定位不准、内容理解窄化或泛化,影响课程思政实效。课程思政的宏观目标是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中观目标是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微观目标是围绕核心素养,实现价值塑造。课程思政不是外部强加给学科的负担,而应是学科教育内在之意。教师要从坚定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夯实学科思想教育等四个方面把握课程思政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9.
围绕课程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首要任务之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面对目前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和有待充实的师资队伍这一现实,如何为本科生提供适合其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的教育途径,已成为广大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问题.本文立足于本科教学课程这一载体,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视角,分别就课程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制订和全校课程规划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高校如何通过对课程及其结构的合理设计和规划,为学生提供多样、有效的课程学习和选择机会,从而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高职的会计专业中对《会计学基础》课程进行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结合会计工作岗位的特点、要求与流程,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进行开发与设计,把课程的知识内容项目化和岗位化。以实践为中心,宏观设计教学基本理论;中观设计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的模块,即工作项目;微观设计确立工作情境、工作任务要求,使得学生在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演练了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从而在实践中教学《会计学基础》这一基础理论课。  相似文献   

11.
介绍将高职路桥专业“工程力学”、“结构设计原理”与“桥梁工程(构造部分)”三门课程整合为一门“力学与桥梁结构”新课程的研究方法及教学实践,提出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整合改革思路,详细分析了在课程整合改革中如何进行宏观、中观、微观的课程设计,以使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得到加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专业建设。  相似文献   

12.
研究型大学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的中观环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分析是大学发展规划制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中观环境分析是针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的分析,它是宏观环境分析的细化,也是微观环境分析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国内研究型大学规划中的环境分析往往集中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中观环境的把握较为不足。在传统SWOT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引入五力竞争模型,可以强化大学的中观环境分析能力,从而使学校发展的目标定位更准确、战略举措更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该文依据微课程的理念,基于CPBL的教学模式对化学师范生演示技能教学进行微课程设计,主要包括过程设计、内容设计和设计反思三部分.其中过程设计部分详细叙述了微课程设计的"七个阶段"及其核心阶段的"四个环节";内容设计部分则分别从宏观课程安排与要求和微观具体课程内容设计思路进行阐述;设计反思部分则对演示技能微课程的设计作一总述,为化学师范生演示技能的教学探索一条可行的微课程之路.  相似文献   

14.
全球课程改革未来走向——第一届世界课程大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修娥 《上海教育》2003,(11B):8-11
在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当今世界,学校课程如何处理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问题?新一轮世界课程改革浪潮走向何处?教师在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日前,二十多个国家的近三百名专家、学者聚会华东师大,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就课程理论、课程政策与改革、课程实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芦琦 《开放教育研究》2007,13(3):99-104
本文以香港公开大学和上海电视大学的办学理念为宏观考察座标,以法律类课程的媒体设计为中观考察进路,以《知识产权法》课程的开发设计及教学应用模式为微观比较视点,通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本文意在揭示两所大学在教学媒体开发及其模式应用方面的制度性差异,并对其成功实践进行了思考,对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运作、知识产权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外事接待工作流程顺序对<外事英语>课程进行宏观、中观和微观设计.课程宏观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的基本思路;中观设计解决课程内容的序化问题,并确定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微观设计确立工作情境获取、工作任务和综合项目实施、工作评估的"三阶段式"的课堂教学设计,从整体到微观有效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才,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课程设计是体现教师创造性的前沿阵地,能否创造性地设计一门课程,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将直接影响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本文以综合英语Ⅲ课程设计为例,提出外语类课程教学设计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课程的理想、现实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课程的理想在宏观上体现为完美实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在中观上体现为对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追求,在微观上体现为对个体个性及才能发展的追求。限于职业学校现实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等原因,理想课程的开展还有相当差距。单靠完善目前的课程设置很难达到理想状态,需要从社会分工、教学安排、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中职德育课改革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宏观、中观层面的改革,必须在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推进,体现国家意志,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职教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处理好与时俱进与相对稳定、开拓创新与承前启后、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重大决策和调查研究、课程改革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等五个关系,确保改革的方向性、科学性.提高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整体性课程结构观与优化课程结构的新思路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传统课程结构观未能从整体上观照和把握课程结构 ,因而人们在优化课程结构时大多只注重课程结构的形式性改变。整体性课程结构观认为 ,对课程结构应同时从“深度”和“范围”两维去把握 :依前者 ,课程结构可分为“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 ;循后者 ,课程结构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优化课程结构必须在宏观、中观与微观这三个层次上同时关注形式结构和实质结构的优化 ,而且实质结构的优化是整个课程结构优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