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加强对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涵育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现代化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征程上凝心聚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更是应对全球化时代家国认同遭遇挑战的必然要求。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涵育要把握文化润养、情感滋养、价值涵养、使命培养4个向度,并在深学笃信中铸牢涵育家国情怀的情感基底、在审思明辨中强化涵育家国情怀的价值认同、在知行合一中砥砺涵育家国情怀的担当作为,切实推动家国情怀涵育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是滋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资源。丰厚的红色文化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激发他们传承红色文化。红色文化对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有着极为丰富的价值意蕴。当前,传承红色文化、培育家国情怀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探索中,可以通过思政课堂、课程思政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探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红色家书是中华民族红色基因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蕴含丰富的家国情怀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中,能够有效引领家国认知,强化家国情感认同,砥砺家国担当意志,鼓舞家国奉献行为。目前存在融入认知偏差、融入载体不足、融入保障不力等现实难题,可以通过活化内容,提高教育说服力;创新载体,提升教育感染力;构建机制,增强教育渗透力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成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理想、有责任感、有本领、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调查显示:大学生主动学习家国情怀的动机有待提升;部分高校尚未形成家国情怀培育的校园氛围;多媒体平台运用有待加强。因此,将家国情怀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多媒体平台强化家国情怀教育,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5.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它有助于实现民族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传承、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的厚植、历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高中历史教师应从以往传统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挖掘教材内容,培养家国情怀;营造教学情境,渗透家国情怀;深挖历史人物,呈现家国情怀;拓展课堂内容,内化家国情怀;开展实践活动,升华家国情怀,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使他们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从而更加努力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6.
家国情怀主要是指对家乡地域的空间归属感,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感以及对家国兴旺、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增强学生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有效手段.家国情怀教育可以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等途径实现.  相似文献   

7.
宫雅婷 《成才之路》2023,(14):33-36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之源。文章分析目前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提出家国情怀培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从创新家国情怀培育方法、丰富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内涵、在家风家教中培育家国情怀、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融合、激发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自觉性等方面入手开展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将新时代大学生培育成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8.
张磊 《甘肃教育》2021,(3):90-91
家国情怀是新时期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历史学科是一门充满人文情怀的学科,其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立足学生发展与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从家国情怀素养的基本概述出发,结合初中历史课程,从民族文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乡土教育、现实思考等角度,探究初中生的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9.
家国情怀是人们基于对家、国的归属意识和热爱的情感而生成的使命与责任,是儒家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精神命脉。儒家文化家国情怀以“家国同构”为社会政治伦理基础,以“忠孝一体”为核心内容,以“修身济世”为实践方式,并随着时代发展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家国情怀教育是价值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育者唤醒、激发、引导和培育学习者主体性、感恩心、公共性、国家认同、民胞物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和情感的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人,不仅要充分挖掘儒家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并对其进行现代转换,要结合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实施具有侧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家国情怀教育中的情感奠基作用,还要将家国情怀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着力增强家国情怀教育的多元支撑。  相似文献   

10.
家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的真情实感,红色家书作为一种十分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厚植家国情怀有着重要作用,其蕴含的种种理念也高度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红色家书融入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中,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红色家书的现实意义,发掘其思政教育价值。本文将以当代大学生为主要论述视角,以新疆大学为例,探索红色家书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意义和现状。  相似文献   

11.
流行音乐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以来,其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百余年来在普罗大众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参与了青年人的人格塑造与价值观形成过程。伴随消费主义思潮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群体,非常容易被当下眼花缭乱的媒体和传播手段裹挟而呈现“认同”危机。通过梳理中国流行音乐中的“家国叙事”,分析大学生“家国认同”危机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在大学通识教育中通过加入流行音乐教育这一环节,更加涵育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构建“家国认同”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总 结,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着相当高的教育价值。近些年来,西 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思想正在发生着激烈的碰撞,当代人们 家国意识缺失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在这一形势下,保护传统文 化、传承传统民族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高中历史教学来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我国相关教育 工作者应着重研究的一项重点课题,需从多角度入手激发学生 的爱国意识,助力学生形成一种坚定不移的家国情怀。本文对 家国情怀教育的历史价值进行分析,并对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的实践策略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杨艳丽 《教师》2023,(10):69-71
家国情怀是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开展家国情怀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章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指出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要遵循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渗透性原则、引导性原则三大原则。同时文章还指出,教师要树立家国情怀观,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要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4.
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与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既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爱国爱家的精神,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包含着两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次是爱家情怀,第二层次是爱国主义情怀。大学思政教育可以通过课程增容、主题文化长廊、专题讲座、网络文化园等方式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来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大学生对传统家国文化重视程度明显不够,部分大学生对家庭的依顺、对民俗文化的热爱以及对国家的效忠观念有所淡化,影响其对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科学理解和正确践行。家庭和睦、乡土情怀、效忠国家等传统家国文化需要传承和弘扬,传统家国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在新时代需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对新时代大学生加强家庭教育,同时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家国情怀教育。家国情怀教育必须紧跟时代主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理论支撑,与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有机结合,积极培育大学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观。  相似文献   

16.
"四史"教育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于一身,学习"四史"既是新时代强党强国的要求,也是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举措."四史"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及增强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以"四史"为有效载体,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需要积极探索"四史"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新路径,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着多元文化冲击,主要表现为极端个人主义淡化着新时代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历史虚无主义解构着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新自由主义弱化着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普世价值”思潮动摇着新时代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极端民族主义消解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理念。面对多元文化对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冲击,高校应注重课程育人、环境育人、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合力育人,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教师、网络平台的教育作用,积极营造具有浓厚家国情怀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努力构筑学校与家庭的教育合力,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鉴别力和免疫力。  相似文献   

18.
家国情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与价值源泉。回眸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可以发现,其展现出从家国同构走向天下一体、从救亡图存走向民族振兴、从家国使命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进逻辑。家国情怀思想的核心意蕴体现为以家国共同体为内涵要义,以知情行合一为基本构成,以时代新人为目标指向和以家国情怀教育为动力支撑。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思想对于当代中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有助于挖掘丰富独特的教育资源,焕发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构建和谐共生的教育空间,搭建家国互融的发展平台;创新中国特色的教育话语,激发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打造多元一体的教育格局,增强家国认同的内生动力;提升家国天下的教育境界,树立人类情怀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健康休闲教育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提高休闲技能,规范休闲行为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实施大学生健康休闲教育是回归高等教育本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要进一步推进休闲教育在参国高等院校的全面实施,就应深化大学生休闲教育的思想认识。营造大学生休闲教育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健康休闲教育的师资培训,重视大学生健康休闲教育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苏商精神以“厚德、崇文、实业、创新”为内涵,以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开拓进取的创业热情为特征。苏商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学生端正创业动机、加深对创业的理解,其要点包括涵育家国情怀、侧重实体经济及立足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