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适应环境、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然而,现今大学生却在人际交往能力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尝试从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途径两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焦虑是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高校应该要实时地对人际交往焦虑的大学生实施干预,干预的策略是采用人本主义的理论观点,对人际交往焦虑的大学生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教师要作大学生人格完善的促进者,同时学校要创造机会使大学生自我成长,获取成功交往的体验,在学校心理咨询干预中要创造学生自由探索自我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难免要发生人际交往,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他们的社交能力是个考验。因此,大学生在求职就业时有必要掌握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互惠原则、互容原则、礼貌原则。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可以拓展大学生的生活空间,有助于他们事业的成功。为此,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广泛学习知识,提高交际能力;正确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积极进行自我改造,培养有助于人际交往的性格;培养健康情绪,保持乐观的心境,多方面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社交能力。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也文 《文教资料》2008,(36):195-196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然碰到、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肯定自我价值,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需要.而今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比较被动、拒绝与他人交往、交往面狭窄以及缺少经验和技巧等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们改变自我,针对问题寻找适宜的解决对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这才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5.
当今,大学生面临的不仅仅是学习和就业的问题,还有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心理误区.以至出现自卑、孤独、嫉妒、报复和异性交往障碍等问题.对此,大学生应从学习交往的原则,掌握交往技巧和培养多种能力入手,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刘雷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4):108-111
人际交往能力在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对重庆市五所高校392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诸如交往动机过于功利、交往能力不强、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和交往技巧等问题。因此,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交往观,培养其自主负责的道德习惯,并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梁胜 《文教资料》2007,(33):154-156
人际交往障碍已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和交流主要问题,产生交往障碍的主要因素是认知、情感、人格等。大学生除了学习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各种能力,特别是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将来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人际交往的定义、交往的原则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的类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对于大学生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捕捉机会的能力、决策能力、实践能力、自我控制的能力、领导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水平、人际关系的好坏,在大学生创业实践过程中,对创业的成功起着重大的作用。本文对目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做法进行了归纳,并分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创业能力的影响,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入手,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9.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日常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交际文化的渗透,让学生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意义,掌握成功交往的原则,让学生在意识到人际交往重要性的同时,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教师还应在教学中渗透人际交往的技巧,更好地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横向化、多样化、理性化、精神化等特点,使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极易产生认知偏差和交往障碍,从而产生认知、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纠正交往中的认知偏差,学会自我调适,保持良好心态,掌握交往艺术,克服交往心理障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自我认知、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的心理冲突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社交状况为着眼点对贫困生和普通学生做一比较,发现贫困生在社交过程中缺乏自信,能力不足,但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此方面研究能为高校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不仅关系到其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 ,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未来。因此 ,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Although social play is common to many species, humans are unique in their ability to extract some of the benefits of social play through imagination. For example, in play with imaginary companions (ICs), children often practice skills that might be useful for later adaptive social, relational, and emotional functioning. While play with ICs does not provide the same immediate feedback that play with real others affords, this imagined, quasisocial context allows children to experiment with or rehearse events that might occur in real relationships. This symbolic enactment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might afford opportunities to experience not just social situations but all manner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s in a risk-free way. In addition, children’s interactions with real others around their ICs allow for negotiation of social roles in real relationships. ICs also provide a forum for psychological distance that might help young children manage their real relationships and engage in processes such as negotiation and cooperation, which are needed for successful social adaptation. Although play with ICs is clearly not of adaptive value in an evolutionary sense, for the children who create them, ICs might hold psychological significance for adaptive soci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心理压力,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认同理论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埃里克森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对认同问题进行研究,尤其对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塔基菲尔的社会认同理论为认识不同群体及群际冲突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应认真分析大学生的压力,并从个体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为解决大学生心理压力探寻新的策略:1.从自我认同的功能出发,认识自己、完善人格体系;2.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3.从社会认同中群体互动的角度,增加群体间的互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良好氛围;4.从家庭和学校等社会基本单元着手,通过大学生责任意识、择业观念的培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6.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SCT) is an important heuristic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mplexity of bullying behaviors and the social nature of involvement in bullying. Bullying has been heralded as a social relationship problem, and the interplay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his or her social environment supports this conceptualization. SCT has been used to help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dividualized intervention for bully perpetrators, which will be described in this article. Intervening directly with those who bully others helps understand individual variation in bullying, as well as teaches bully perpetrators alternative, prosocial ways of interacting with others. Students who bully others exhibit a complex array of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article, we argue that to truly reduce bullying, interventions must address these psychological,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tributing factors. Only when interventions target these constructs will individuals be able to transform their bullying behaviors into prosocial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时期,而青少年阶段的异性交往,又是实现其社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链条.随着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异性之间交往的愿望日益强烈,但由于其既缺乏异性交往的心理准备又缺乏相应的经验和技巧,难免产生心理和行为问题.因此,从理论和实证系统研究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问题,指导青少年培养异性交往能力和积累异性交往经验,为其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成长是人生的母题。从哲学意义来说,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成长。成长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首先是生理层面的,指的是作为个体的人所经历的童年、少年、青年、壮年这样一个生命生长发育的自然流程;其次是心理或精神层面的,意味着个体存在的趋向成熟,有较明确的自我意识,能协调个人和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价值。在文学创作中,成长一般不是生理层面的生长发育,而是指心理或精神层面的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19.
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教师所培养的学生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强健的体魄外,还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适应不同环境和承受各种挫折的能力,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在这-时期加强对高中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对其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心理学依据。从青少年生理、认知和社会性等三个方面的发展变化特点而讨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 ,这是国际和国内心理学界的通行做法。青少年的生理发展不外是身体外形、内脏机能和性的成熟等三类变化。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具有三大特点 :第一 ,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的地位 ;第二 ,辩证思维逐渐发展 ;第三 ,思维品质的表现隐含着矛盾。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实质 ,就是实现其社会化 ,这包括青少年社会认知、社会交往、性别角色差异、亲社会行为、依恋和自我等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